□劉 峰
經濟學視閾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問題探析
□劉 峰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引擎,也是廣大教育研究者與實踐者正在破解的難題。經濟學視閾下,校企合作不僅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更是一個在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資源配置、利益分配的過程。文章分析認為,校企合作利益相關方經濟預期差異、“市場失靈”、政府角色缺位或“失靈”等因素導致校企合作難。只有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之上的校企合作才能穩固,只有政府主導才能使校企合作的正外部性內化,只有借助市場的力量才能使校企合作優化。
經濟學;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問題;思考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最早產生于19世紀末的德國。世界各國關于校企合作的表述有所不同,如美國稱為合作教育,德國稱為雙元制教育,英國稱為三明治制度,日本稱為產學合作等。盡管稱謂不一,但各國開展校企合作的根本原因都是為了使職業教育適應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1]從實質來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與相關企業,為人才培養與職工培訓、科技創新與技術服務、資源共享與共同發展等相互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
世界上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經驗也表明,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成功的根本所在。從一定意義上講,是否實行校企合作以及校企合作的程度如何,是職業教育區別于其他類型教育的根本特征。[2]
回顧我國解放后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發展歷程:早在自1957年就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但因為歷史原因而中途停滯。自2003年以來,職業教育進入了大發展的歷史時期,黨和政府曾先后在《職業教育法》、《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無庸置疑,我國校企合作制度發展至今,合作范圍和內容不斷擴大,對推動職業教育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是職業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歷次職教工作會議和領導講話,也多次闡述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引擎。這也已經成為職業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共識。汗牛充棟的研究文獻不乏真知灼見,百花齊放的實踐探索初見成效,但整體而言,知易行難,校企合作中職業院校“唱獨角戲”、校“熱”企“冷”、企業用人“搭便車”、政府愛莫能助的局面,仍未發生根本的改變。[3]在經濟學視閾下,校企合作不僅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更是一個在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資源再配置、利益再分配的過程。要推進校企合作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筆者認為有必要用經濟學原理對校企合作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
校企合作是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各利益相關者長期博弈、合力推動的結果。政府、企業、院校是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利益相關者(表1)。
政府以社會最優為目標,在總體財政投入有限的情況下,通過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調動企業、行業和社會參與職業教育辦學,以爭取更多社會資源的投入。但政府面對全社會大系統,編制財政預算、設計政策目標等都會受各種因素的影響。
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程度的高低主要決定于成本——收益關系,通常企業對校企所帶來收益預期不高。一是對職業教育質量存在疑慮,再加上高等教育大眾化為企業發展提供了一個較大規模的人才“蓄水池”,可以“高消費人才”;二是可以采取“智豬博弈”的策略“搭便車”;三是校企合作會增加管理成本影響生產效率,因而企業對校企合作并不很熱情。[4]
職業院校的辦學宗旨就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共享企業的環境、先進技術、最新工藝等資源,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可以培訓教師,同時可減少設備投資,在“交易成本”不是太高的情況下,職業院校是很愿意與企業合作的。值得說明的是學生,他們是校企合作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也是校企合作成果的直接受益者,雖然學生對校企合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他們又缺少話語權。
不難看出,校企合作的利益各方,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來權衡,由于對合作的經濟預期存在差異,導致各方在權益與地位上很難對等,合作難以進行。

表1 政府、企業、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經濟預期
校企合作是否存在市場?如果存在市場,交易中的買賣雙方又如何界定?職業院校是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系統職業教育的組織機構,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已任,具有公益性。但即便是公辦學校,也不可避免地參與經濟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一章規定,高等學校應當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在第四章高等學校的組織和活動中規定,高等學校自批準設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高等學校的校長為高等學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學校在民事活動中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這對于高職院校的地位來說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它由過去對政府的依附關系轉變為自主的法人地位,自主辦學、自謀發展,獨立參與市場競爭和市場交換活動,高職院校主體地位的這一變化集中體現在資金的籌集與使用上。[5]因此,筆者認為,作為事業單位的職業院校,也具有一定市場行為,可以通過市場交易獲取辦學資源。
企業是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以生產或服務滿足社會需要,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依法設立的一種盈利性的經濟組織。在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理論中,企業被抽象成一個由投入到產出的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黑匣子”。企業行為注定是要市場化的。
盡管政府強調職業院校與企業是實施職業教育的“雙主體”,應共同承擔培養人才的責任,但在沒有相關法規約束的情況下,實際上校企合作可以看作利益雙方自由的“市場交易”,即“職業教育服務參與度”的買賣交易。由于國家向學校投入辦學經費、學生只向學校繳納學費等體制與歷史原因,決定了職業學校實施職業教育的責任主體地位更加明顯,強化了學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主動性與緊迫性,加之目前職業教育的弱勢地位,相對而言,學校是“需求方”,企業是“供給方”。
事實上,校企合作也客觀地存在著一個市場。亞當·斯密 (Adam Smith)稱市場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千百萬為自己利益工作的人促成有利于許多人結果的神秘力量。理想情況下,通過市場來配置職教資源,可以使校企雙方利益最大化。而實際情況市場是失靈的,一是競爭遠非完全競爭,市場勢力使市場無效率,價格與數量背離供求均衡;只有當職業教育與每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直接關聯,為數眾多的企業都具有參與職業教育的能力并積極參與到合作教育的競爭時,才能成為完全市場,這樣的市場現階段還不可能形成。二是由于校企合作的外部性,從社會角度來看,市場是無效率的。所以,市場失靈導致校企合作難以鋪開而達到社會最優。
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科斯定理認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無成本地就資源配置進行協商,那么,私人市場總能解決外部性問題,并有效地配置資源。在理論上,校企合作完全可以通過談判并達成有效的解決方案,前提是沒有交易成本或成本很小。但實際上由于職業院校目前社會服務能力有限、信息不對稱,與企業的交往中學校一般處于弱勢等因素,致使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高,造成了合作障礙。在市場失靈或外部性引起的無效率情況下,政府必須介入,通過政策工具等手段來解決。
政府是最大的資源配置者。當職業教育資源配置在數量和種類方面都無法滿足教學的需要,校企合作應運而生,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應當承擔推動者、協調者、監督者和評價者角色,但實際上存在政府缺位或“失靈”的現象。一些研究者批評政府的教育公共財政投入低、校企合作的財政政策不完善、政策取向不系統、績效評價體系不健全等,是有一定道理的。[6]政府作為的程度直接影響到校企合作的深度、廣度和可持續性。
綜上所述,校企合作中,一方培養技能人才,一方渴求技能人才。利益相關的校企雙方本應彼此“默契”,然而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卻常常是不呼應、不匹配。從經濟學角度究其原因,是因為現行管理體制和市場機制無法實現多方共贏,同時政府在制定和執行相關公共政策方面尚存在缺失。
合作是以利益為前提的,應充分尊重各方利益,而不是犧牲一方利益來換取另一方利益。維系合作伙伴關系的堅實基礎是共同利益。優勢互補、求同存異是實現長期合作的保障。基于人情關系或公益支持而不是市場利益關系的校企合作是不穩固的。職業院校要利用人才資源的優勢,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人才保障、技術服務和智力支持;企業要利用先進的設施設備和一線生產環境,幫助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出更多符合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從而實現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如果學校一味指責企業“唯利是圖”,只管用人,不管培養,舍不得投入;而企業一味認為職業院校“無所作為”,沒有培養出企業所需人才。這種缺乏利益“共識”的互助,使得校企合作就無法實現。利益的分享與補償機制是校企合作的基礎。
職業教育的準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校企合作要上長升到國家人才發展戰略的層面。職業教育所需資源主要是政府通過行政手段進行配置,因而作為公共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的政府,應承擔校企合作主導者的責任。教育資源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制度和政策安排。職業教育是一種跨界教育,關鍵在于在國家層面,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設計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期穩定、綜合的戰略性頂層制度。[7]國家應出臺有關校企合作鼓勵、獎勵和優惠政策,如企業接收教師、學生實習或為學校提供實訓設備即應享受一定稅收減免、政府補貼或授予榮譽,要嚴格執行《關于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提取與使用管理的意見》(財建[2006]317號)規定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等,使校企合作的正外部性內化。令人高興的是,這類工作已經納入相關政府部門的議事日程并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北京、寧波、瀘州、深圳市等地相繼出臺了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等法規,寧波市的法規還對辦理學生實習責任保險、實習報酬發放標準、設立校企合作發展專項資金、搭建校企合作公共網絡服務平臺等方面做了明確規定。政府的主導作用必將極大地促進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中,即使有了政府的干預,也不能完全放棄市場的力量。公共政策的普惠并不等于平均主義、大鍋飯。政府可以是“紅娘”但不能搞“拉郎配”,政府盡量使校企合作的“市場”成為“完全市場”,而不是少數幾家決定“價格”;規范市場,優勝劣汰。市場會促使那些不顧自身資源、師資狀況的實際,盲目跟風設置所謂的“熱門”專業,利用熱門專業的噱頭大肆招攬學生,教學質量無保證,嚴重損害職業教育聲譽和人民利益的職業學校找不到合作企業,最終破產退出;“只摘桃子不種樹”沒有社會責任的企業,技術、工藝、管理落后的企業,同樣也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學校的合作。校企合作在競爭中不斷優化,使職業教育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
[1]李夢卿,張碧竹.我國校企合作辦學制度的回顧與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1(25):11.
[2]周寒.校企合作:說企業能聽懂的話[J].中國西部,2010(24):42-42.
[3][6]王炎斌.利益相關者視閾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生態位管理[J].教育與職業,2010(02):14,15.
[4]周世青.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趨勢:校企一體化辦學[DB/OL].http://www.tech.net.cn/web/lists.aspx?cata_id=N183,2011-11-24
[5]李強.高職院校多渠道籌資及其必須注意的問題[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4):71.
[7]董田甜.新制度經濟學視閾下資源配置均衡探析——基于對城鄉教育的思考[J].商業時代,2011(01):89.
劉峰(1962-),男,漢族,湖南臨澧人,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處長,高級講師、教育管理碩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知識管理。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立項課題:“基于‘工學結合’視閾下高職院校教學運行組織策略研究”(課題編號:XJK011BZJ014,主持人:陳曙紅)和課題“校企深度合作保障機制研究”(課題編號:XJK011CZJ030,主持人:顏楚華)階段性成果。
G710
A
1001-7518(2012)19-0070-03
責任編輯 劉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