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章 張 智 潘久政 姜運隆
高職院校單獨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探索
——基于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單招生與統招生的對比研究
□陳 章 張 智 潘久政 姜運隆
高職院校單招考試制度實施數年來,創新了高職院校多元化選拔學生機制,擴大了辦學自主權,但該制度的實施是否有利于生源質量和培養質量的提高尚未可知。因此,本研究以重慶三峽職業學院2007級單招生和高考統招生為樣本,從生源質量、在校表現,在校成績和就業創業質量入手進行了生源及培養質量的對比分析,并據此對比結論提出了相應的實施對策和建議。
高職院校;單招生;高考統招生;質量對比;對策建議
高職院校單獨招生考試改革自2007年試點以來,在職業教育領域“一石激起千層浪”,擁護之、反對之、質疑之,各種呼聲不絕于耳。如今,全國示范性和一些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都實施了單招考試制度,實行單招考試的高職院校已擴展至兩百余所。此制度影響范圍如此之廣,其實施方式及效果如何,將深層次影響到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因此,本研究以首批高職單招考試試點院校重慶三峽職業學院為研究對象,對該院高職單招生和高考統招生的生源及培養質量進行對比研究,以檢驗高職單招考試改革實施成效,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進一步落實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逐步減輕高考壓力,探索建立高職院校多種形式選拔學生的新機制,讓適合職業教育的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學習。2007年,經教育部批準,重慶市確定了包括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在內的4所軟硬件條件較好的高職院校實施單獨招生改革試點。在此過程中,各試點高職院校自行設置考試科目、自主命題與評卷,學生一旦錄取,將不能參加全國統一高考,而未錄取者仍然可以參加全國統一高考。時至今日,重慶市實施單獨招生的高職院校已擴展至8所。重慶三峽職業學院作為首批實行單招考試的試點院校,單招考試制度已實施5年,2007級單招學生現已畢業。基于此,本研究以重慶三峽職業學院2007級單招生與高考統招生的生源及培養質量對比研究為基礎,開展高職院校單招生與高考統招生生源及培養質量對比研究。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在單獨招生考試中,根據學院實際,實施了筆試、面試和職業傾向測試三個測驗項目。筆試內容以高中或職業高中所學內容為主,主要考查學生高職階段將涉及的文化基礎知識,試題范圍包括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英語等,滿分為300分;面試分專業進行,主要考查與學生未來專業學習相關的綜合素質,滿分為100分;職業傾向測試主要聘請著名高校的心理學教授對學生進行測試,不計入錄取總分,在學生選擇專業之前將結果交到學生手中,作為選擇專業的依據之一。高考統招生則將普通高考成績作為主要錄取依據。
單招生的教育培養和高考統招生實施合班教學,未針對合班中的單招生制定特別的優惠政策和培養制度。但在培養過程中要求輔導員和任課教師注重對單招學生自信心和自律意識的培養,并及時反饋和檢查單招生的培養教育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做出相應的改進。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在學生評價的實施過程中,評價主體主要包括學校專業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學生、行業企業輔導教師以及兼職教師等利益相關者;評價主要采用標準參照評價和常模參照評價并舉的方式;評價內容主要圍繞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身心素質、社會實踐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文藝特長、職業技能、法紀意識等開展,重點考查學生職業道德、專業技能、拓展技能等。
在上述評價體系下,2007級單招生和高考統招生的對比主要通過學生生源質量、在校表現、在校成績、就業創業質量四個方面進行。生源質量對比主要采取文化基礎知識考試和動手能力測試。在校表現對比主要通過學生在校擔任班團、學生會干部,榮獲各類獎、助學金,學院、系、行業表彰,技能大賽成績,受處分的學生比例等進行。在校成績對比主要以文化考試、頂崗實習成績、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獲得比例等進行。學生就業創業質量對比主要依托教育咨詢調查機構麥可思公司,采取電話、電子郵件、問卷調查、現場訪談等形式,對學生本人、同事、就業單位管理人員、社會相關人員等進行調查,將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月收入、專業對口率、畢業半年內離職率、校友愿意推薦度、自主創業率等第三方評價的數據作為對比的依據。
2007年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單獨招生專業10個,單招生錄取566人,報到502人。全國普通高考統招專業29個,高考統招生錄取1646人,報到1538人。在本研究中,以2007級單招生502人,高考統招生1538人作為樣本進行對比研究。
由于學院單招考試出題和普通高考的題型、題量等有差距,因此沒有可比性。在學生入學后,學院又組織了一次全體新生參與的測評,主要包括文化基礎和動手能力測評。文化基礎測評以高中或中職所學為主,考查與職業教育有關的基礎知識,總分300分;實踐能力測評在實習實訓基地進行,主要考查實踐技能的吸收和運用情況,總分為100分。學院依據測評結果,對單招生與高考統招生的生源質量進行了對比,對比結果見表1。
從生源質量來看,重慶三峽職業學院2007級高考統招生的文化基礎平均成績稍高于單招生10分左右,實踐能力測評成績稍低于單招生5分左右。由此可見單招生和高考統招生生源質量各有千秋,高考統招生的語言智能、數理智能、自省智能較之單招生好,單招生的自然觀察智能、節奏智能、動覺智能較之高考統招生強,從而使生源中單招生強于實踐能力,高考統招生強于文化基礎知識。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以增加學生知識,發展學生個性,拓展學生職業成長空間為原則,采取了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對學生進行診斷選拔、導向激勵、診斷改進,讓學生在不斷養成職業素質、提高職業技能的過程中積極進行價值認知和價值建構。在對比研究中,主要通過五個項目對學生的在校表現予以比較,比較結果見表2。

表2 2007級單招生與高考統招生在校表現比較
從在校表現來看,2007級單招生在班團學生會干部,榮獲各類獎、助學金,獲學院、系、行業表彰方面都較統招生低;技能方面突出的學生較統招生高,受處分的單招生也比高考統招生低。究其原因,主要由于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在學生學業評價中理論知識的考核占70%,實習實訓占30%,因此單招生在此評價體系下,由于理論學習基礎沒有高考統招生強,學業成績趕不上高考統招生,從而使其獲得各種表彰獎勵的幾率較低。同時,由于單招生文化基礎較差,在學習中都處于弱勢,因此缺乏自信,造成他們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參加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不高,競爭班團學生會干部的比例就較少。正是由于這種心理,單招生在學校普遍表現得謹小慎微,所以違反紀律的學生較之高考統招生少。而單招生更適合于動手實踐,這使他們在技能大賽和實習實訓中表現得比高考統招生好,技能突出的學生比高考統招生多。
高職院校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兼具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任務,因此高職院校學生的在校成績不僅包括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文化成績,還包括頂崗實習和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得等。2007級單招生和高考統招生在校成績對比主要以此五個項目進行比較,其中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成績還包括該課程內含的實驗實訓成績,具體比較結果見表3。

表3 2007級單招生與高考統招生在校成績比較單位:分
從在校成績上看,高考統招生的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平均分都比單招生高1~4分,高考統招生的頂崗實習平均分比單招生低大約3分,高級資格證書獲取率也比單招生低。這主要是因為高考統招生文化基礎較好,在高職理論學習中強于單招生,雖然各種課程中包含有實習實訓,但在重慶三峽職業學院的評價體系中所占比為30%,顯然不能凸顯單招生實踐技能稍占優勢的特點,使高考統招生在學習成績上略顯優勢;但在涉及到以實習實訓為主的頂崗實習和高級證書獲取率上,單招生則較之高考統招生好。
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開展辦學,學生就業創業質量作為學院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是學院開展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師資建設、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社會服務等工作的起點。因此,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委托校外專門從事教育咨詢調查的麥可思公司進行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并分析比較,主要從畢業半年后就業率、月收入、專業對口率、半年內離職率、校友推薦度、自主創業率等項目對畢業生進行調查,相關數據對比見表4。
從就業創業質量上看,單招生和統招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月收入差距不大,少量差距主要和單招生缺乏自信有關。由于單招生從高中或中職到高職,存在文化基礎的差距,自信心一度受到打擊,因此在求職中未能更好地展現自己,從而使就業率較之高考統招生稍低,月收入也相應減低。但單招生也有一個特點,實踐技能較之高考統招生強,在行業企業重視實踐技能的情況下,單招生的專業對口率高于高考統招生8%,而單招生也在其中找到了自信,因此其在畢業后半年的離職率低于高考統招生,同時校友推薦度也相應提高。在自主創業中,單招生憑借其過硬的實踐技能,在自主創業中充分體現了自我價值,因此自主創業率比高考統招生高。

表4 2007級單招生與高考統招生主要就業創業指標比較(數據來源于麥可思公司)
以重慶三峽職業學院2007級學生為樣本,對單招生與高考統招生的生源及培養質量進行對比分析后,發現實施單獨招生考試改革以來,單招生入學前的文化基礎、入學后的專業理論學習都弱于高考統招生,入學前后的實踐技能均強于高考統招生,但在高職學習期間表現出缺乏自信心的傾向;兩者就業創業質量差別不大,在其中體現了單招生實踐技能強于高考統招生的特點。這表明單招生的生源質量直接影響培養質量,生源質量和培養質量正相關,單招考試制度適合高職院校選拔與培養高技能人才。
高職院校單招考試制度雖然有利于選拔和培養高技能人才,但在實施過程中確實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要讓其發揮更大的作用,不僅需要改革單招考試本身,而且還要改革單招生的教育培養措施,促進單招生在高職教育中獲得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所謂實踐能力,就是“個體在適當時間與適當空間內,在行為上的適當能力表現。所謂適當能力表現,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對付困境的能力等。”[1]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實踐能力的考核理應成為高職單招考試的重點。實踐能力是“個體在實踐生活中獲取潛隱知識和背景信息、定義問題及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它可以較好地預測個體未來的工作表現”[2]因此,高職單招考試就需要完善“知識+技能”的考核辦法,以實踐能力為主線加以實施。一是要以職業傾向測試為基礎,讓學生發現自身的潛質,根據學習和職業興趣選擇適合自身學習的相關專業,測試結果可以不計入錄取總分,只作為選擇專業的依據;二是開展綜合素質測評,可以分專業在實習實訓基地進行,讓考生在教師設計的各種豐富、真實的問題情境中,考核順利運用已有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所具備的生理和心理素質,測評成績占比可為50%;三是在文化基礎考試命題中,要圍繞實踐能力進行,考試成績占比可為50%;四是對“三校生”而言,可以將中職階段的職業資格證書納入綜合素質測評項目計分。通過這些舉措,篩選出適合接受高職教育的學生。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在大腦中產生圖式的反復,以及相互作用以建構意義,并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以促進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情境,通過師生、生生信息互動,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動探索、主動發現以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而單招生和高考統招生實行合班教學,兩者文化基礎知識、智能結構等存在差異,在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技能訓練中不僅不利于知識的意義建構,而且教師為兼顧二者也不得不降低學習內容的難度,同時,也不利于針對單招生實施相應的教育教學管理。因此,為提高單招生的培養質量,在生源充足、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對單招生和高考統招生實行分班教學。在此過程中,各系部要為單獨招生班級制定與其知識水平、智能結構等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相應的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并針對單招生的特點配備相應的師資和實訓資源等,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和管理,讓單招生在學校提供的適宜環境中順利成長與發展。
由于自信 “是一個具有復雜結構的心理構成物,是個體對自己的積極肯定和確認過程,是對自身能力、價值等作出客觀、正向認知與評價的一種穩定的性格特征”[3],因此,產生自信的外因就是對個體活動的積極評價,內因就是個體內部產生一種積極的肯定和確認。而在以文化考試成績為主要評價內容的高中或中職,許多單招生由于學業失敗,學業自我效能低下,導致他們長期處于被忽視、被邊緣化的境地;使他們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產生習得性無助感,進而產生潛在的自卑心理,具體表現就是缺乏自信。因此,要想讓單招生樹立自信,就需要在單招生的學業成績、社交能力、成就動機等方面予以引導和幫助。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的放矢地針對單招生的文化基礎和智能結構展開教學,并采取對接性幫扶,對每一個單招生提出最近發展區,在他們達到最近發展區后適時進行肯定性評價,讓他們感受成功,產生成就動機;并引導他們通過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社團活動以及社會實踐鍛煉等,提升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時開展全程化的就業創業指導和咨詢活動,讓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科學的規劃和憧憬,并積極為之奮斗。使單招生在體驗成功與實現愿景的過程中樹立起自信。
在以往的評價體系中,評價主體主要由學校內部教師、教學管理人員組成,評價內容以理論學習為主,評價方式主要采取標準參照評價。當前,高職院校以開放性、職業性、實踐性為辦學主旋律,然而評價體系未能跟上這一步伐。因此,針對單招生實踐能力較強的特點,要激發單招生的發展潛能,就需要積極開展學生質量評價體系改革,充分發揮學生質量評價的診斷選拔、導向激勵、診斷改進和反饋調節四大功能。在評價主體中,除學校內部教師及管理人員外,還應包括各利益相關者如兼職教師、行業企業相關人員、學生、家長等;評價內容不僅包括相關理論知識考核,還應包括實踐能力測試、在校表現、在行業企業實習實訓表現等,其中實踐能力測試不僅與理論知識考試居于同等地位,而且應以實踐技能和職業道德為重點,實踐技能除校內外實習實訓考核外,還應包括各級技能大賽成績和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等級,打破“60分萬歲”的標準參照評價。對畢業生來說,就業創業質量也是學生培養質量評價的核心因素,除學校自行調查外,也可委托第三方調查咨詢機構開展,并依據調查結論改革單招生的教育培養措施。通過這些舉措,讓單招生在此評價體系中體驗成功、綻放希望,激發潛能,不斷走向自我實現。
綜上所述,通過對重慶三峽職業學院2007級單招生和高考統招生的培養質量對比分析,發現生源質量和培養質量正相關,單招生強于實踐技能學習,遜于理論知識學習,并缺乏自信。針對此種情況,在單招考試中要改革單招考試內容和形式;在培養中可以實行分班教學,并注重單招生自信心的培養;在評價中改革考試考核方式,加大實踐能力考核比重。讓單招生在體驗與提升的高職學習中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1]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
[2]謝寶珍,金盛華.實踐智力、社會智力、情緒智力的概念及其教育價值[J].心理學探新,2001(02).
[3]車麗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機制與功能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02).
陳章(1963-),男,重慶云陽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管理;張智(1964-),男,重慶云陽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管理;潘久政(1965-),男,重慶忠縣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教務處處長,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法學;姜運隆(1971-),男,重慶萬州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教務處副處長,助理研究員,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
課題項目:本研究為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高職院校單招生與高考統招生培養質量對比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主持人:張智,課題批準號:2008-ZJ-045。
G712
B
1001-7518(2012)03-0016-04
責任編輯 殷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