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鵬,方愛蓮,章 康
(臺州學院體育科學學院,浙江臨海317000)
省級大運會對舉辦地大學生體育意識的影響
——以浙江省第1 3屆大運會為例
李海鵬,方愛蓮,章 康
(臺州學院體育科學學院,浙江臨海317000)
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以及數理統計等方法就第13屆浙江省大學生運動會對舉辦地高校大學生體育意識的影響進行了理論探析與實證調查。具體從體育態度意識、體育情感意識、體育動機意識、體育參與意識和體育評價意識等不同維度對大學生體育意識的變化等層面進行深入解析。為今后通過舉辦省級大學生運動會提升校園體育文化、深化高校體育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省級大學生運動會;舉辦地大學生;體育意識
大學階段的體育教育是人生中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更是與社會體育、終身體育相銜接的關鍵環節[1]。多年來,我國一直努力推動高校體育教育從“階段性體育教育”向“終身性體育教育”、由“應試體育教育”向“素質體育教育”轉變。鑒于此,大學生在校期間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態度以及行為如何,直接影響到他們畢業后社會體育參與的程度以及體育促進健康的水平。迄今為止,國內圍繞高校大學生體育意識現狀的調查以及如何培養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已有不少研究[2~5],然而關于省級大學生運動會對大學生體育意識影響的報道卻并不多見。可以預見,與北京奧運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國際性體育賽事相比,省級大學生運動會與大學生(尤其舉辦地高校大學生)的關系更加密切,同時也更加貼近大學生的真實生活,影響也更加直接[6]。因此,本文擬以浙江省第13屆大學生運動會為切入點,就其對舉辦地高校(臺州學院)大學生體育意識的影響進行初步探索,以期在全面了解大學生體育意識狀況的同時,為今后通過省級大學生運動會的舉辦積極提升校園體育文化、深化高校學校體育教育改革提供參考,為促進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由“金牌至上”向“健康促進”目標的轉變開拓了一條新途徑。
以第13屆浙江省大學生運動會舉辦地高校(臺州學院)全日制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抽樣調查臨海校區和椒江校區大學生共計500人,受試對象大多分別以不同的形式(如運動員、學生裁判員、開幕式表演者、大運會志愿者、觀眾等)參加或參與了本屆大運會。
1.2.1 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清華同方、方正、維普等中文數據庫,結合本校圖書館館藏體育學術期刊、體育專業書籍和官方網絡報道等,獲取了近十年與本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和信息報道近百篇,并經閱讀摘要、看全文進行二次精選后,借鑒其中30篇左右對本論文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等具有指導性作用的文獻資料構建本課題的研究框架及研究步驟。
1.2.2 問卷調查與數理統計法。從體育意識的五個維度入手,設計制訂《第13屆浙江省大運會對大學生體育意識影響的調查問卷》,并依據相關專家的建議進行修改完善后(效度98%,信度為0.87)進行問卷的發放與回收。共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489份,回收率為97.8%,其中剔除無效問卷27份,剩余有效問卷462份,有效率為94.5%。問卷調查結束后于Excel表格中錄入數據,對錄入數據進行抽查,然后運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整理與統計分析。

圖1 體育態度意識層面的影響
體育態度是大學生對體育活動在自身生活中重要程度的判斷。本屆大運會舉辦前僅有9.09%的男生和3.16%的女生認為體育鍛煉很重要,認為體育鍛煉重要的男生和女生百分比也才只達到48.33%和30.04%,仍然有不少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態度持一定的質疑或否定態度。大運會之后,認為體育鍛煉很重要和重要的男生有所上升,達到16.27%和65.55%,同時在女生中百分比也有所上升達到5.53%和45.06%。與此同時,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在大運會之后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否定或質疑態度均有所下降。與男生相比,女生對于體育鍛煉的態度略顯消極(見圖1)。盡管如此,本研究結果表明本屆大運會由于地域的便利,為舉辦地高校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直接觀察和模仿大學生運動員體育行為的機會,通過觀察學習進一步形成或改變體育態度,從參賽隊員的運動表現及運動精神中重新審視體育對自身生活的重要程度,進而實現了體育態度在方向和強度兩個方面的轉化。
體育情感是大學生對體育活動在自身生活中需要程度的反映。大運會舉辦前很喜歡體育活動的男女生百分比分別為13.88%和2.37%,喜歡體育活動的男女生比例為46.89%和30.04%,中立態度的男女生分別為32.06%和50.20%,不太喜歡或者根本不喜歡的男女生比例較低。大運會后男生中很喜歡和喜歡體育活動的比例上升至20.57%和55.98%,占到了男生總人數的76.55%,而女生中很喜歡和喜歡體育活動的比例也隨之上升至5.14%和38.34%,占女生總數的43.48%(見圖2)。這是由于無論與以往傳統的體育課相比,還是與國內國際各類體育賽事轉播相比,本屆大運會與舉辦地高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許多場上的運動員、教練員都是同學們平時熟悉的面孔,由于運動會這一特殊事件使得原本生活化的體育行為被無形中賦予了更多內涵,也正是因此,在潛移默化中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轉移至對體育活動本身的情感上來,具體表現之一就是對體育活動需要程度的增加。

圖2 體育情感意識層面的影響
體育動機是大學生從事體育活動的主觀愿望和內在驅動力。大運會前男生從事體育活動的動機排在前三位的是:強身健體(60.77%)、拿學分(18.18%)和其它(6.70%),而女生從事體育活動的動機排在前三位的是:塑形體(47.04%)、拿學分(37.15%)和強身健體(9.09%)。大運會后男生從事體育活動的動機排在前三位的是:強身健體(71.29%)、磨練意志(10.05%)和拿學分(8.13%),女生從事體育活動的動機排在前三位的是:塑形體(40.32%)、拿學分(32.81%)和磨練意志(8.30%)(見圖3)。與大運會之前相比,大運會后男女生首選動機沒有質的改變,男女生的首選動機仍然是強身健體和塑形體,拿學分依然是男女大學生從事體育活動的主要動機之一,然而,值得慶幸的是大運會后磨練意志逐漸上升成為男女從事體育活動的主要動機之一,這可能是由于大運會中運動健兒奮力拼搏、堅忍不拔的精神似乎于無形中對大學生的內部動機產生影響,促使其“內資獎勵”得到強化。

圖3 體育動機意識層面的影響
體育參與是大學生將體育動機的內在動力付諸外在實踐的表現。大運會前每周鍛煉4次以上的男女生分別為9.09%和3.16%,每周鍛煉3~4次的男女生分別為22.49%和20.16%,每周鍛煉2~3次的男女生分別為46.41%和40.71%,每周鍛煉1次的男女生則分別為15.31%和22.53%,僅是偶爾(不能保證每周)鍛煉的比例為男生6.70%和女生13.44%。大運會后每周鍛煉3~4次或4次以上的男女生比例均有所增加,而每周鍛煉1次或者只是偶爾鍛煉的男女生比例均有所不同程度的下降(見圖4)。以上研究結果表明,隨著體育態度意識以及體育情感意識的提高,加之體育動機意識的強化,大學生群體逐漸將“運動信念”轉化為“實際行動”。依據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以及社會認知理論,個體對自我效能感有所提升,完成體育活動的信念增強,因而在實際的體育活動中參與的比例有所提高。

圖4 體育參與意識層面的影響
體育評價是大學生對體育的價值功能做出的直接或間接的判斷,是體育價值觀的一種反映。凱恩曾提出體育活動具有六個價值,即健康和健身、社會交往、感官刺激、美感體驗、情緒宣泄和磨煉意志。對體育價值的認同程度側面反映了參與主體的體育評價意識的水平。大運會前對體育價值持非常認同和認同的男生比例分別為8.13%和42.11%,女生分別為6.32%和29.25%,大運會后對體育價值持非常認同和認同的男生比例分別提高到13.40%和56.46%,女生則分別提高到13.04%和42.69%。表明大運會后男女大學生在體育評價意識維度上均有所提高,且具有較高的一致性(見圖5)。體育評價意識不僅是學生對體育價值功能作出判斷評定,同時也是學生間接參與體育的范疇。本屆大學生運動會是自浙江省大運會首次舉辦以來,第一屆“零投訴”大運會。在“零投訴”的背后,更多地反映出來的是作為主體的大學生對體育價值的認可和認同。大運會讓體育不再僅僅局限于體育課堂上的45min,不再僅僅依賴于體育教師的口頭教授與動作示范,更多的是給大學生提供一個色彩新奇、技能表現優異的視聽感受,加深了大學生對體育價值的理解。

圖5 體育評價意識層面的影響
本次大運會對舉辦地高校大學生的體育意識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不僅在體育態度意識上更加重視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在體育情感上也增進了大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熱愛,而可喜的是本屆大運會還推動了大學生通過體育鍛煉磨練意志的動機,并進而帶動了更多的大學生投入到體育鍛煉中去,進一步增強了大學生對體育價值的認同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省級大學生運動會對舉辦地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為今后提升校園體育文化、深化高校體育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1] 邵斯,鄒國忠,鄧欣博,等.轉變體育意識,踐行體育實踐,到底誰是體育終身化的關鍵?[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0):1401-1403.
[2] 梁勇,哈增紅,白素萍.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意識現狀的調查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21(3):128-130.
[3] 林建君,谷晨,夏積仁.北京奧運后大學生體育意識及需求的調查——以浙江省大學生為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5):28-31.
[4] 李勇.對大學生體育意識與行為的調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2):170-171.
[5] 張娜.沈陽市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意識的調查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26(4):43-46.
[6] 邵強.體育意識新探索——論新世紀培養大學生體育意識的重要性及意義[J].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學報,2000,15(4):10-12.
Influence of Provincial University Games on Sports Consciousness of Undergraduates in the Host University——Taking the 13th University Games of Zhejiang for Example
LI Hai-peng,FANG Ai-lian,ZHANG Ka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Taizhou University,Linhai 317000,China)
The influences of the 13th University Games of Zhejiang Province on host university students’sport consciousness were analyzed by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alysis,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Dimensionalities on attitude,emotional,motives,particip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port consciousness were further discussed in this study.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P.E culture in campu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college sports education reform by holding provincial university games.
provincial university games;undergraduates;sports consciousness
G804.85
A
1004-3624(2012)04-0081-04
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SCG143)
2012-04-09
李海鵬(1982-),男,山西臨汾人,講師,博士,上海體育學院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運動人體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