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敏,李 麗,姜蕓苓,尹 兵
(1.大連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1;
2.大連醫科大學附屬衛生學校,遼寧 大連 116044;3.大連醫科大學護理系,遼寧 大連 116044)
就業心理指導對畢業生擇業期間心理健康的影響
凌 敏1,李 麗1,姜蕓苓2,尹 兵3
(1.大連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1;
2.大連醫科大學附屬衛生學校,遼寧 大連 116044;3.大連醫科大學護理系,遼寧 大連 116044)
目的 研究綜合化就業心理指導方案對畢業生擇業期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方法 隨機選取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專業2009年應屆畢業生100名,分成兩組,每組各50名,實驗組實施綜合化就業心理指導方案,對照組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對實驗組心理指導前后進行比較以及對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進行比較。結果 實驗組畢業生接受綜合化心理指導后的焦慮、抑郁水平較實驗前明顯降低,前后測結果有顯著性差異(P<0.01);實驗組與對照組畢業生的焦慮、抑郁水平的后測結果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 綜合化就業心理指導方案能減輕畢業生的擇業焦慮、抑郁水平,擇業期間提供科學的就業心理指導是幫助畢業生克服焦慮、抑郁的有效方法。
就業心理指導;畢業生;焦慮;抑郁
在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醫療就業市場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各大醫院對畢業生學歷的要求也逐漸增高,中職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進入醫院后被賦予臨時護士的角色,屬于編外人員,從事繁忙的低層次的護理工作,這些現實的就業條件均給畢業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為緩解畢業生在擇業期間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其對就業的應對能力,我們設計了綜合化就業心理指導方案,并對畢業生進行實驗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大連大學職業技術學院2009年應屆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100名,按照自愿報名的先后順序選取50名畢業生為實驗組,實施綜合化就業心理指導方案;其余50名畢業生為對照組,不進行任何就業心理指導。實驗組和對照組畢業生均為女生。
1.2 研究方法
(1)自行設計綜合化就業心理指導方案,內容全面、具體,包括就業知識系列講座,如分析就業形勢、講解就業政策、提供就業信息、演示求職簡歷書寫;就業技能訓練,如模擬就業情境訓練,求職面試技巧、職業禮儀與職業形象指導;互動式團體心理輔導,如認知轉變訓練、提高自信心訓練、放松訓練。
(2)焦慮自評量表(SAS)[1]:由20個項目組成,每項癥狀按1~4級評分,各項得分相加得總粗分,將總粗分乘以1.25即得標準分。標準分越高焦慮程度越高,50分為臨界值[2],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
(3)抑郁自評量表(SDS)[1]:由20個項目組成,每項癥狀按1~4級評分,各項得分相加得總粗分,將總粗分乘以1.25即得標準分。標準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高,53分為臨界值[2],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為重度抑郁。
1.3 研究程序
1.3.1 實驗前對兩組進行焦慮、抑郁測驗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畢業生進行團體心理問卷測驗,測試畢業生焦慮和抑郁的水平,心理測驗時間統一選在畢業前4個月進行。
1.3.2 實施綜合化就業心理指導方案 綜合化就業心理指導方案的實施采用團體心理輔導模式,對實驗組50名畢業生進行10周的綜合化就業心理指導,每周1次,每次2小時。實施方案結束一周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再次進行焦慮、抑郁問卷測驗。對實驗組采取配對前后測實驗設計自身對照,以及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及實驗組前后測對照,以評價實施就業心理指導方案的有效性。
1.4 統計分析
使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實驗組前后測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后測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
實驗組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對照組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8%。
2.1 實驗前兩組畢業生焦慮、抑郁狀況(見表1)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測結果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測結果在焦慮、抑郁水平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焦慮、抑郁水平在實驗前是相同的,可以進行實驗后測差異的比較。
表1 實驗前兩組畢業生焦慮、抑郁均分比較(±s,分)

表1 實驗前兩組畢業生焦慮、抑郁均分比較(±s,分)
組別 人數(人) SAS均分 SDS均分實驗組對照組5049t值P 45.42±10.6144.86±9.800.274>0.0548.98±12.1850.61±12.920.647>0.05
2.2 實驗后兩組畢業生焦慮、抑郁的比較(見表2)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后測結果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
表2 實驗后兩組畢業生焦慮、抑郁均分比較(±s,分)

表2 實驗后兩組畢業生焦慮、抑郁均分比較(±s,分)
組別 人數(人) SAS均分 SDS均分實驗組對照組5049t值P 38.66±6.2243.84±7.073.869<0.0143.14±9.0648.68±9.073.040<0.01
顯示,實施綜合化就業心理指導方案后,實驗組畢業生的焦慮、
抑郁均分明顯降低,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
2.3 實驗組實驗前后焦慮、抑郁的比較(見表3)
表3 實驗組實驗前后焦慮、抑郁均分比較(±s,分)

表3 實驗組實驗前后焦慮、抑郁均分比較(±s,分)
組別 人數(人) SAS均分 SDS均分實驗前實驗后5050t值P 45.42±10.6138.66±6.22-3.759<0.0148.98±12.1843.14±9.06-2.178<0.01
對實驗組實驗前后結果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如表3所示,實驗后焦慮、抑郁均分均明顯低于實驗前均分,具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實施就業心理指導方案的有效性。
3.1 綜合化就業心理指導方案的理論依據
綜合化就業心理指導方案的理論依據是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和技術。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在團體的情境下協助個體開發心理潛能或解決心理障礙的一種心理輔導方式[3]。它是為引導人們自我了解、自我探索、自我體驗、自我發展、自我成長而專門組織的活動,具有教育性、發展性、預防性和治療性功能。針對畢業生就業心理應激相關因素[4]所制訂的綜合化就業心理指導方案能夠幫助畢業生有效克服焦慮、抑郁情緒。對實驗組畢業生采取配對前后測實驗設計自身對照,以及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實驗設計組間對照,充分說明了實施就業心理指導方案的有效性。
3.2 綜合化就業心理指導方案的作用機制
3.2.1 團體心理輔導技術之一:認知轉變技術 認知偏差和價值觀沖突是焦慮、抑郁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認知理論認為,人們的心理障礙往往是由其不合理的認知造成的,心理輔導的重點就是要以理性代替非理性,以合理的認知代替不合理的認知,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合理認知帶來的負面影響,減少或消除已有的心理障礙。在團體心理輔導中采用了“貝克認知轉變法”幫助畢業生正確分析自我,客觀認識和評價自我,縮短“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的距離。通過就業知識系列講座,分析就業形勢,講解就業政策,提供全面而準確的就業信息,使畢業生根據自身的學歷條件和綜合素質調整就業期望,糾正擇業中的自我認知偏差,形成客觀合理的職業價值觀;通過認知轉變使不特定的、模糊的就業情境變得清晰、明確,從而克服焦慮、抑郁情緒。
3.2.2 團體心理輔導技術之二:提高自信心 自信心的缺乏和過低的自我評價是焦慮、抑郁的一個重要來源,增強畢業生面對復雜就業情境的勇氣和自信心是克服焦慮、抑郁的有效方法。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既有積極參與競爭、爭取就業崗位的良好愿望,同時也存在就業心理準備不足、自我定位不準確、自我認知偏差等問題。自信心不足、害怕失敗是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在團體心理輔導中安排了提高自信心的訓練,畢業生的不自信行為可以被觀察、指正,然后通過學習、模仿、訓練來獲得自信行為[5],使畢業生重塑自我形象,發現和認識自己的優勢,克服自卑心理。在就業心理指導中實驗組畢業生切實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與力量,為以后繼續努力克服困難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3.2.3 團體心理輔導技術之三:放松訓練 放松訓練可以直接對抗緊張,體驗輕松,從而達到克服焦慮、抑郁的目的。在團體心理輔導中安排了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像放松等訓練內容。首先講授放松技術的要點,然后指導實驗組畢業生進行放松練習,體驗放松后的感覺,重復一到兩次后交流各自的體驗。要求畢業生在業余時間進行放松練習,進一步掌握放松的技巧,以使放松的感覺持續更長時間,進而形成長期的行為習慣。經過放松訓練實驗組畢業生普遍感覺輕松愉快,有效緩解了自身的焦慮、抑郁情緒。
3.3 重視對畢業生的就業心理指導工作
就業過程中心理指導和支持的缺乏是造成畢業生焦慮、抑郁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學校應努力培養一批既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化、專家型的職業指導教師。將畢業階段的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同日常的專業教育相結合,形成全程式的就業心理指導體系和運行模式,使畢業生在就業時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良好的社會支持,在面對就業競爭時能夠從容應對,提高抵抗就業過程中各種應激因素的能力,以順利實現社會角色的轉變。
[1]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出版社,1999.
[2]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3]劉佰橋,隋耀偉.我國高校團體心理輔導研究現狀綜述[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4(6):150~151.
[4]劉瑛,凌敏,姜蕓苓.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擇業期間焦慮水平及其相關因素[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9):120~121.
[5]謝愛武.綜合自信訓練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1,9(3):198~199.
G526.5
B
1671-1246(2012)10-0105-02
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立項課題“不同學歷護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心理應激及其相關因素與干預的研究”(201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