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斌
(上海市普陀區真如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333)
貧血是指外周血中單位容積內的血紅蛋白濃度(Hb)、紅細胞數(RBC)和紅細胞壓積(HCT)低于正常的病理狀態。一般都以Hb量低于正常參考值95.0%的下限作為貧血的診斷標準。貧血是一種癥狀,而不是具體的疾病,各種疾病都可伴有貧血[1]。由于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貧血患者逐漸增多。由于貧血的癥狀大都比較輕微,常常不被患者或家屬覺察,但能危害老年人的健康。本文對真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病房的住院患者進行Hb和RBC的檢測,以了解老年住院患者貧血的患病率及相關因素。
上海市真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病房2010年12月20日在床的老年患者共50人,其中男20人,女30人,年齡均大于60.0歲,平均年齡(76.0±5.6)歲。
1.2.1 血常規檢查
血常規檢查項目包括紅細胞(RBC)、白細胞(WBC)、血紅蛋白(Hb)及血小板數量(PLT)等。血常規檢查采用針刺法采集手指末梢或耳垂新鮮血液,經稀釋后滴入特制的計算盤上,再置于顯微鏡下計算血細胞數目。Hb采用目測比色板法(HCN)。
1.2.2 問卷調查
自制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患者進食方式、活動能力及是否進行長期康復治療等。由經過培訓的責任護士進行面對面調查,發放問卷50份,回收率100.0%。
1.2.3 診斷標準
貧血診斷標準參照張之南編寫的《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2]:在海平面地區,成人男性Hb量<120g/L,成人女性<110.0 g/L,孕婦<100.0 g/L即診斷為貧血。貧血程度分級,Hb:≤30.0 g/L為極重度貧血;Hb:31~60.0 g/L為重度貧血;Hb:61~90.0 g/L為中度貧血;Hb:≥90.0 g/L及低于正常參考值下限為輕度貧血[2]。
所有數據全部錄入Excel表格,患病率用百分率(%)表示。
50位住院老人中,診斷為貧血有12例,貧血患病率為24.0%。其中輕度貧血10例,占20.0%;中度貧血2例,占4.0%;無重度及以上貧血。
男性、年齡≥80歲、不能自己進食、臥床不起和不參加任何康復活動(>3月)的患者貧血患病率比較高(表1)。

表1 不同條件下老年住院患者貧血患病率
國內文獻報導,老年人貧血患病率為7.0%~28.0%,占同期住院老年患者的57.5%[3]。本中心老年住院患者貧血患病率為24.0%,與文獻報道基本相符。其中80歲以上老年住院患者的貧血患病率高于80歲以下組,說明高齡老人由于生理機能的減退,加上慢性疾病的長期困擾,所以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加貧血的患病率有所上升,且75歲以上老人的貧血一經確診,多為中重度貧血[4]。
老年人貧血的病因比較復雜,但主要的原因是疾病影響和營養性貧血。營養性貧血是可以通過提供合理膳食而得到預防的,專業護理能有效維持患者的良好營養狀態。能下床行走的患者貧血患病率較臥床的患者低,這可能是由于適度的活動有益于食物的良好消化和吸收。康復治療組貧血患病率低于非康復治療組。康復組患者在康復運動的同時,也有助于改善認知功能,改善患者全身狀況[5]。
老年人貧血是一種被低估的、潛在的疾病狀態,積極妥善的治療可以減少原發疾病的死亡率,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多因素分析顯示,血紅蛋白下降10.0 g/L,死亡危險增加13.0%,提高血紅蛋白水平能提高終末期器官功能[6]。因此,早期發現老年人貧血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老齡化的日益加劇,老年人貧血應當受到關注。專業的、經過培訓的護理和有針對性的康復治療能有效減少老年人貧血的發生、改善貧血狀態。
[1] 陳灝珠. 實用內科學[M]. 1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338-2339.
[2] 張之南. 血液病診斷與療效標準[M]. 2版.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8:1-6.
[3] 沈建良, 楊平地, 岑堅, 等. 老年貧血81例診斷分析[J].海軍總醫院學報, 2002, 15(3):148.
[4] 高麗霞, 吳克雄, 冀紅紅,等. 老年貧血218例病因分析[J]. 中國實用醫刊, 2010, 37 (1):22-24.
[5] 賈建平. 神經病學[M]. 6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08.
[6] Smith DL. Anemia in the elderly[J]. Am Fam Physician,2000, 62(7):1565-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