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錚 徐國崇
簡易康復治療技術改善大學社區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運動功能療效觀察
李鐵錚 徐國崇
目的觀察簡易康復治療技術改善大學社區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運動功能療效。方法選擇在沈陽工程學院家屬社區居住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47例,并分為觀察組(24例)和對照組(23例)。兩組對象均接受康復科常規治療,觀察組另行康復簡易技術治療,訓練項目包括腦卒中臥位、坐位、坐位到站位、站位等4種體位運動功能訓練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并根據個體情況有所區別。兩組對象治療前后分別接受了“Fugl-Meyer(FMA)運動功能評分”測試。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運動功能評分和FMA總分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兩組各項運動功能評分和FMA總分均明顯優于治療前,同時觀察組上述各項觀察指標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期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1~0.05)。結論簡易康復治療技術可以明確改善大學社區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運動功能療效。
腦卒中/大學社區;簡易康復治療技術;運動能力評估(Fugl-Meyer)
我們對24例在大學社區居住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進行了簡易康復技術治療,治療前后進行了Fugl-Meyer(FMA)運動功能評估,并與對照組比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沈陽工程學院家屬社區居住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急性腦卒中診斷標準。②有相關的影像學(頭顱CT和(或)MRI)表現。③首次腦卒中患者。④合并有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排除標準:①嚴重認知功能障礙患者。②神經功能缺損評分≤20分。本文入選腦卒中恢復期患者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齡53~78歲,平均(61.76±13.26)歲。
1.2 方法
1.2.1 簡易康復治療方案 兩組對象均接受康復科常規治療,觀察組另行康復簡易技術治療,訓練項目包括腦卒中臥位、坐位、坐位到站位、站位等4種體位運動功能訓練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并根據個體情況有所區別。具體方法為:①將治療計劃以光盤、磁帶或手冊形式告知患者和家屬。②采用集體訓練模式,將病情相近患者組織在一起,在治療師指導下共同完成。③訓練應用節律性意向和引導語,并通過綜合指導協助患者完成各種動作訓練,節律性意向即將完整動作分解成單個運動,并有節律地完成。④訓練頻次:開始時集體訓練1次/d,1 h/次,1個月以后集體訓練2~3次/周,余下時間由家屬或陪護進行監督及協助,完成每日訓練計劃,持續3個月。
1.2.2 運動功能能力評估方法 運動能力評估采用簡易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方法,測試內容共分50項,根據每項測試內容完成情況分為3個等級:不能完成0分,部分完成1分,順利完成2分,滿分為100分。上肢運動能力測評共分33項,滿分66分,下肢運動能力測評為17項,滿分34分。該項評估在康復治療開始前和結束后1周內各進行1次。
1.3 統計學方法 由專業醫學統計人員使用SPSS 9.0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FMA運動功能測評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進行組間顯著性測試,P<0.05代表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功能(FMA)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功能(FMA)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功能(FMA)評分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bP<0.01;與對照組比較:cP<0.05;dP<0.01
運動能力總分觀察組 24 治療前分組上肢運動功能 下肢運動功能 FMA 31.49±7.53 20.17±4.26 52.36±10.19治療后 38.66±8.59bc 27.48±6.13bc 79.83±17.60bd對照組 23 治療前 30.85±7.34 19.69±4.25 50.45±11.24治療后 35.04±7.62a 24.50±5.72b 71.66±15.41b
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回歸社會后常遺有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日常生活無法完全自理,給其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大部分腦卒中患者恢復期都需要社區康復治療,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社區康復模式,設計簡易、通俗、適用于社區卒中患者的康復方案是廣大社區醫務工作者當前努力方向。復習相關文獻[1],參照引導式教育方法,我們設計了一種簡化康復治療方案,并選擇了一組在沈陽工程學院家屬社區居住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為觀察對象,他們在接受常規康復治療的同時,另行康復簡易技術治療,治療前后接受了FMA運動功能評估,并與對照組比較。我們發現,接受簡易康復技術治療的腦卒中患者各項運動功能評分、FMA總分均明顯優于治療前和對照組。這些提示,簡易康復治療技術可以明確改善大學社區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運動功能療效,國內另幾篇同類報道[2-4]與我們結論接近。多數作者認為,引導式教育是一種以大腦可塑性為指導理論,將幾種康復訓練方法(如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認知訓練等)組合一起,并采用健康教育、集體訓練等新式康復手段,其特點為注重學習目的、持續性和重復性,并通過誘發技術和節律性意向協助患者完成訓練。
[1] 邵爽,戴紅,張芳,等.腦卒中社區康復簡易技術的研究.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6):523-526.
[2] 吳礦文,江濱,梁杰,等.腦卒中社區康復簡易適宜技術在社區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中國全科醫學,2011,14(35):4025-4027.
[3] 張雯雯,韓曉燕,陳敏,等.腦卒中社區簡易康復技術的應用與評價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1,05(15):4542-4544.
[4] 邵爽,楊麗娟,李源淵,等.社區簡易康復技術對腦卒中患者運動與平衡功能的影響.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4):390-392.
110136 沈陽工程學院醫院(李鐵錚);遼寧省人民醫院康復科(徐國崇)
總之,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常見表現之一,回歸社會后,在其居住社區里對他們進行簡易康復訓練可明確改善各種肢體運動功能,減輕患者家庭乃至社會負擔,該方案可在我國城市居民社區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