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旭
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防治研究
劉曉旭
目的探討骨科手術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100例經骨科手術治療后的患者資料,觀察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情況。隨機分為預防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預防組采用常規預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10~14 d,術后早期活動、被動活動肢體的方法預防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而對照組不予以任何的預防。結果經7~30 d治療后,預防組中有2例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其余患者經積極防治和護理措施,患肢腫痛消退,未出現肺栓塞等并發癥。而對照組中有37例發生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結論積極有效的防治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有效的預防措施和悉心護理,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可以防止骨科手術后并發癥。
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防治措施
近年來深靜脈血栓的形成(DVT)發病率有增加趨勢。而下肢深靜脈血栓骨科下肢骨折術后常見的危險并發癥之一,是指血液在靜脈內不正常的凝結,阻塞靜脈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1],容易發生于下肢,且多見于骨科手術后,手術是引起下肢深靜脈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栓子脫落可以引起肺栓塞造成嚴重的后果,隨著嚴重創傷引起的多發性骨折的增多,并發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也日益增多。由于肢深靜脈血栓可繼發致命的肺栓塞、腦栓塞及遠期的深靜脈功能不全[2],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有效合理的預防措施對骨科手術有著重要的意義,早期預防、及早的發現是預防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關鍵,現將有效的措施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進行骨科手術后的患者(DVT)100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1歲,男67例,女33例,將其隨機評分為兩組:預防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預防組中左下肢24例,右下肢26例;股骨干骨折術12例,股骨頸骨折術16例,膝關節置換術10例,骨盆及下肢骨折2例。手術時間1.5~4 h,平均2.5 h。術后發生深靜脈血栓的時間2 d~1周;對照組中左下肢22例,右下肢28例;股骨干骨折術14例,股骨頸骨折術11例,膝關節置換術9例,骨盆及下肢骨折6例。手術時間1.5~4 h,平均2.5 h。術后發生深靜脈血栓的時間2 d~1周。早期癥狀均不明顯,主要表現為患肢腫脹持續不緩解,并逐漸加重,排除原發疾病所致者。所有患者均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及下肢靜脈造影,明確血栓栓塞的部位和類型。
1.2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予以臥床休息,抬高患肢,預防組肌肉注射低分子肝素鈉400U,2次/d,并絕對制動(防止深靜脈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同時給予低右(低分子右旋糖苷500~1000 ml)及尿激酶靜脈滴注,口服阿司匹林,3~4周加強功能訓練,指導及鼓勵患者做踝關節的屈曲、旋轉運動每天鍛煉10~15 min所以鍛煉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狀態下進行以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而對照組不予以任何護理措施。在治療過程中,監測患者的凝血程度,發現預防組所有患者血凝正常。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進行血栓形成人數對比,對照組中術后形成血栓的人數為37例,而預防組形成血栓的人數為2,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預防組中有有2例患者血栓脫落致肺栓塞死亡,其余患者在3 d的預防治療后左右下肢腫脹消退,12 d臨床癥狀消失,并繼續服用阿司匹林,治療3個月后,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血栓內僅有線狀血流通過,顯示深靜脈瓣膜消失。

表1 兩組血栓形成人數的對比發生率(%)
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有三個病理因素:①靜脈損傷。②血流緩慢。③血流高凝狀態[3]。近年來由于分子生物學的進展,有了新的發現,除了靜脈內壁的直接損傷外,創傷引起的血管內皮損傷引起DVT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單獨的靜脈損傷、血流緩慢、血流高凝狀態并不一定引起臨床后果。幾個危險因素的參與才是引起血栓形成的原因。骨科手術后由于長時間的臥床機制,減少了平日的活動量,從而肢體長時間處于被壓迫下肢靜脈,致使血流緩慢;手術的刺激造成血管內皮的損傷;由于手術麻醉的刺激和原發性損傷,使血栓激活產物凝血酶-抗凝血酶符合物的增高。綜上原因導致易并發DVT形成。
因此,一定要充分做好術前、術中、及術后的預防工作。術前要做好四項檢查,要排除其他部位的血栓形成,做好患者的心理輔導;術中要正確選擇麻醉方法,操作要細心、輕柔盡量內膜的組織損傷、加強注意傷口的沖洗和引流;術后常規預防性注射低分子肝素鈉,并做好縫合工作,逐層縫合。術后抬高患肢20~30°,可促進下肢靜脈血的回流,嚴格檢查患者的血壓、脈搏、和呼吸情況,膝關節屈曲10~15°[4];經患肢足背靜脈留置針穿刺,注意患肢的保暖,以免受冷,出現血管痙攣的狀態,從而最終導致血栓的形成。并要加強功能性鍛煉,術后6 h建議患者踝關節旋轉運動,進行雙下肢的肌肉的收縮訓練。
綜上所述,骨科手術后下肢由于受到麻醉后牽引的制動使得周圍血管靜脈的舒張,極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隨著對DVT認識的加深,治療的到了很大的進步,悉心的護理照顧和合理的健康指導、加強功能性鍛煉,嚴格有效的落實防護措施和及時用藥,多使用抗凝藥物,如低分子肝素鈉、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這些藥物通過消除血液的黏滯性,能有效的防止和控制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1]馮會祥.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治和治療進展.實用骨科雜志,2007,9(9):153-155.
[2]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血管外科學組,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治和治療指南.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8,22(3):235-238.
[3]魏芳.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310例臨床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9,15(6):115.
[4]邱貴興,戴剋戎,楊慶銘,等.預防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專家建議.中國臨床醫生,2006,34(2):31-33.
461000河南省許昌市人民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