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銀平
活血化瘀法治療出血性中風的療效評價
席銀平
目的觀察活血化瘀法對于出血性中風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評價其有效性與安全性,探討其臨床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出血性中風患者88例,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4例,對照組采用常規的基礎治療方法,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補陽還五湯,藥方為:黃芪 30 g、川芎 10 g、紅花 9 g,酒軍6 g,當歸10 g,桃仁9 g,赤芍20 g,可歲正增減,水煎分兩次溫服,1劑/d。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44例患者中,痊愈18例,有效22例,有效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約為95.5%。對照組44例患者中,痊愈8例,顯效25例,有效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6.4%。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出血性中風患者的治療,活血化瘀法安全高效,值得在臨床上應用推廣。
活血化瘀法;出血性中風;療效;評價
中風主要包括缺血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兩類,發病率較高、病殘率較高、致死率較高、復發率高,是一種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的常見疾病。對缺血性中風的治療上,活血化瘀法已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但是按照傳統觀點,出血性中風在急性期內,應避免應用活血化瘀療法[1]。為了研究活血化瘀療法對出血性中風進行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選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出血性中風患者44例,在采用常規的基礎治療方法的基礎上,給予患者加用補陽還五湯進行活血化瘀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出血性中風患者88例,患者的標準為:①患者年齡在65至81歲之間,平均年齡76.8歲;②均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的診斷標準。③所有患者均經過腦CT與MRI檢查,確診為腦出血,并無明顯的中線移位。④無藥物依賴、過敏、濫用情況等。⑤患者均無合并未控制的感染性疾病、嚴重肝炎、腎疾病、腫瘤等。⑥其中男48例,女40例;將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兩組,觀察組44例,男22例,女22例,年齡66~81歲。對照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齡65~79歲。經統計學軟件分析,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基礎治療,具體如下:①取患者頭部稍抬高位,確保絕對的臥床休息。②適當應用血壓藥物,對患者進行個性化的血壓控制,控制水平約為140/90 mm Hg。③應用0.2 mg的止血敏與1.0 mg的氨甲環酸加于生理鹽水中,給予患者滴注治療進行止血。④給予20 mg尼莫地平口服進行繼發性防治,3次/d;應用125 ml的20%甘露醇進行一周治療,2次/d,以進行脫水降低顱內壓治療。⑥患者如出現其他癥狀,應及時進行對癥控制與處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補陽還五湯進行活血化瘀治療,藥方為:黃芪30 g、川芎10 g、紅花9 g,酒軍6 g,當歸10 g,桃仁9 g,赤芍20 g,可歲正增減,水煎分兩次溫服,1劑/d。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1.3 療效判定 依據《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在治療前3 d與治療后14 d分別對患者進行血腫量的計算與臨床療效的評價[2]。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 ~100%,病殘程度為0級;顯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為1~3級;有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以下或增加。
1.4 統計學方法 檢驗指標資料的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分析,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44例患者中,痊愈18例,有效22例,有效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約為95.5%。對照組44例患者中,痊愈8例,顯效25例,有效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6.4%。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二者差異有顯著性(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比較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比較(例)
中風屬于腦血管與血液循環障礙引發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疾病,是給人類健康帶來嚴重危害的多發病與常見病,患者以突然昏厥、不語或言語蹇澀、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及半身不遂等為主要癥狀[3]。中風發病迅速,變化極快,而且致死與致殘率高,容易有消化道應激性潰瘍、肺部感染、腦疝、高血糖等并發癥出現。即便在急性期內病情得到了一定控制,患者也常常遺留有失語與偏癱等嚴重后遺癥,生活質量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近幾年來,通過動物試驗與臨床觀察,很多學者發現了活血化瘀類藥物在凝血機制方面具有活血與止血的雙向調節作用。因而對于運用活血化瘀藥對出血性中風進行治療可能加重出血或引起再出血情況的擔心是完全沒必要的。
[1] 崔俊慧,陳寶貴.活血法治療出血性中風研究進展.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5):3238-3240.
[2] 徐美鎮.出血性中風患者便秘的中醫治療及護理.中國中醫急癥,2011,20(8):1369-1370.
[3] 李智申.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期出血性中風56例臨床觀察.山西中醫,2011,27(6):28-29.
467000河南省平頂山市中醫院內一科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本方能夠有效地降低患者血液粘稠度,加速纖維蛋白的溶解,促進纖溶活性的增強,具有改善微循環與吞噬細胞的作用,有利于修復破裂血管與吸收血腫。其中紅花能夠對血小板的聚集與釋放產生較強的抑制作用,并通過對TXA2合成酶、雙氧化酶的抑制對TXA2的合成產生抑制效果,進而達到維持TXA2-PGI2的平衡能力;赤芍對于內源、外源凝血系統與凝血酶能夠產生明顯的抑制,進而激活纖溶酶原。
綜上所述,治療出血性中風中活血化瘀法有明顯的改善和促進作用,沒有不良反應和副作用,具有良好的療效,活血化瘀類中藥對出血性中風治療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值得在臨床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