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說
PHOTO NEWS

圖1 海信集團成功研發出全球首款個人智能電視I’TV。
我國科學家近日發現了腫瘤細胞周期調控的關鍵因子和新機制,為腫瘤靶向治療研究提供了新的靶標分子。
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科學家通過臨床試驗發現,細胞周期調控紊亂是腫瘤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人員通過對大量臨床腫瘤標本進行免疫組化分析后發現,CUEDC2蛋白質在多種腫瘤組織中都具有高表達,并能引起細胞非整倍體染色體的產生,最終導致基因組的不穩定。研究人員認為,腫瘤細胞特異的細胞周期調控因子是發展新一代特異性抗腫瘤藥物的新途徑,將為腫瘤分子靶向治療提供新的藥物靶標。
青島潤邦化工建材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員近日研制出一種新型瀝青路面再生養護新材料——JBS-C環保型瀝青路橋面養護涂料,并投入批量生產。
JBS-C材料能夠有效改善瀝青路面的養護工作,它不僅能夠滲透修復微裂縫,還能夠提高路面磨阻力以及融雪降噪能力,增加行車舒適性。將其噴涂到路面后,能夠迅速滲透到路面微裂縫中,補給路面因老化而脫落的瀝青結合料,并且還能在路表面層形成不規則的空間網狀結構,從而防止雨水和燃油對路面的侵蝕,起到防水、抗老化作用。
美國研究人員日前開發出一種新材料,能夠按需儲存和釋放熱能。以這種材料制成的儲熱設備具有能量存儲密度大、儲能時間長、成本低、運輸方便等特點,借助該材料,有望開創一種捕獲和存儲太陽能的新方式。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介紹說,他們將偶氮苯分子“捆綁”在碳納米管上,形成一種碳納米管化合物。實驗顯示,該材料的能量差和活化能都比較理想,能量密度可達690瓦小時/升,超過了傳統鋰離子電池。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材料的優勢在于將能量捕獲和存儲集成到了一個步驟中,用一種材料同時完成轉化和存儲任務,為今后采用其他材料進行類似研究鋪平了道路。”
美國和意大利科學家近日聯合制造出了首個分子多面體,該技術有望幫助科學家研制出新的工業和消費產品。
科學家一直在設法“迫使”分子組合在一起形成有規則的多面體,但直到最近才取得成功。紐約大學和米蘭大學的科學家借助阿基米德立體合成了一個截半八面體,這種結構能夠像罩子一樣“罩住”其他分子,兩者結合在一起能夠形成新的、功能更強大的材料。研究人員表示,下一步他們將擴展該項研究,制造其他分子多面體,如果獲得成功,最終將能夠制造出具有非凡特性的新材料。
德國明斯特大學和美國生命技術公司的研究人員近日公布了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的基因組草圖。該草圖的公布不僅有助于監控在德國等國家暴發的EHEC疫情,還能夠幫助人們找到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
研究人員介紹說,他們通過將引發此次疫情的O104∶H4型EHEC與2001年采集自一名溶血性尿毒癥患者(HUS)體內的O104∶H4型EHEC進行基因對比后發現,這兩種菌株并非同源。此次發現的O104∶H4菌株來自一種腸聚集性大腸桿菌EAEC O104∶H455989菌株的變異,其中還摻雜了一種目前未知的由志賀毒素產生的O104∶H4菌株。
美國工程師近日首次使用噴墨打印技術成功制造出了CIGS(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使原材料浪費減少了90%,大大降低了太陽能電池的制造成本。
取得該項成果的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噴墨技術極富潛力,有望成為太陽能領域重要的新技術。此外,該技術還能夠大大提高太陽能的轉換效率。借助該技術,科學家最終能夠制造出性能極佳、成本超低、能被快速制造的薄膜太陽能電子設備。例如,可以直接整合進屋頂材料中的太陽能電池,使太陽能電池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德國科學家日前開發出一種能夠讓機器人產生多種感覺的“電子皮膚”,這種皮膚不僅能夠幫助機器人更好地適應環境,還能使其獲得實時的“自體感受”。
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5cm2大小的六邊形電路板作為機器人皮膚的基本模塊。每塊電路板包含4個紅外傳感器、6個溫度傳感器和1個速度傳感器,這些傳感器能夠“察覺”到1cm范圍內的任何物體。在實際應用時,將這些“皮膚模塊”像蜂窩一樣拼接起來,就能構成“電子皮膚”。這些傳感器的作用與人體皮膚表面的汗毛類似,能夠使機器人具備“無意識回避”功能,同時還能讓機器人的四肢運動更為精準,行進更為穩定。

圖2 美國成功研制出艾滋病快速驗血裝置,可在15分鐘內檢測出艾滋病。

圖3 英國工程師首次用尼龍“打印”出飛機,時速可達160公里。
美國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近日發現并首次確認了太空中存在氧分子,破解了長期困擾天文學家的一個謎團。
太空中的單個氧原子很常見,但占地球大氣約1/5的氧分子在太空中卻一直與天文學家“躲貓貓”。18世紀70年代,天文學家就稱在太空發現了氧分子;2007年,瑞典天文學家也稱發現過太空氧分子,但以上發現均未得到證實。直到最近,天文學家借助“赫歇爾”望遠鏡才在距地球約150光年的獵戶座星云成功找到目標,不過其數量不多,與氫分子的比例大約是1∶100萬。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福井大學近日聯合研發出一種能在太空中將太陽光高效轉化為激光并傳輸到地面的裝置,這種裝置一旦完成,有望不受天氣和時間段的影響進行太陽能發電。
據介紹,該裝置為大型反射式鏡狀裝置,高約200米、寬約2 000米,包含一種容易吸收太陽光能量并將其轉換成激光的新材料,該裝置完成后,計劃發射到距地球約3.8萬千米的軌道,由地面設施接收激光并用來發電,其功率可達100萬千瓦,相當于一個核反應堆的發電能力。
以色列研究人員近日研發出一種能夠治療慢性傷口的藥物,可使化膿數月甚至更長時間的傷口愈合。
此前有研究顯示,膠原蛋白和細胞生長因子等物質對傷口自然愈合有促進作用,但治療一種傷口的物質,卻無法用于其他傷口。為適應治療多種傷口的需要,馬可羅治療公司的研究人員借助白細胞,在藥物中加入可生產細胞信使和生長因子的不同細胞,這些物質如果在身體試圖修復傷口時丟失,該藥物即可予以補充。治療時,只需將處于激活狀態的白細胞藥物注射到損壞組織下面的健康細胞中,身體便可利用健康細胞和在該藥物中發現的其他必要成分進行傷口修復,使長期發炎潰爛的傷口逐漸愈合。
IBM的科學家近日公布了最新研發的多位相變存儲器(PCM),其每個存儲格都能長時間、可靠地存儲多個字節的數據。新設備可廣泛應用于包括手機在內的消費電子設備、云存儲以及對性能要求更高的企業數據存儲中,讓人們朝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耐用的存儲技術前進了一大步。
PCM集高速、耐用、非揮發性和高密度性等優勢于一身,利用材料從低電阻值的結晶態轉變到高電阻值的非結晶態中電阻值的變化存儲數據。在一個PCM單元中,相變材料被放在上下兩個電極之間,人們可以通過施加不同電壓或不同強度的電流脈沖來控制相變。當達到不同的溫度閾值時,材料會從結晶態變為非結晶態或者相反。IBM的研發人員表示,“這是首次在多位PCM上證實可靠而長久的數據存儲,并且首次達到了企業應用要求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