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培 江炳坤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08)
關于大學生學業規劃的調查研究
——基于蘇州農學院人文系一年級學生學業規劃自我滿意度調查
劉培培 江炳坤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08)
通過對調查問卷結果的科學分析,揭示出蘇州農學院人文系一年級學生學業規劃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原因剖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學院各級學生工作者的工作方法,旨在為學生個人的發展及學院學生工作的順利開展起到理論上的指導作用。
大學生;學業規劃;自我滿意度;調查報告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院人文系在2008級新生入學后不久,就設計了一份 《新生大學三年規劃調查問卷》,面向所有的新生做了一次調查。問卷涉及學生未來三年學習、生活、就業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努力想讓每位學生對自己的大學三年做到“心中有規劃,行動有計劃”,在畢業之時成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人。
在2008級學生第一學年即將結束之時,又設計出一份《一年級學生學習規劃自我滿意度調查》問卷,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自我反省,總結自己一年來的成績和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引發學院各級學生工作者的思考,為學生個人的發展及學院學生工作的進一步順利開展做好理論上的指導。
本次調查面向人文系一年級學生共發放300張問卷,收回300張問卷,其中有效問卷289份,有效率為96.3%。為了提高問卷的信度,抽取了30名學生在7天后進行了反復測試,測試信度達到98.2%,信度和效度均能滿足本研究的需要。
專業認同感高,但就業知識匱乏本次調查結果充分顯示:當代大學生是相對比較理性的群體,71.6%的學生非常滿意自己現在就讀的專業;93.2%的學生表示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比較了解或有點了解。大多數大學生認為,在某個專業領域從事學習,最終得到一份職業,是上大學和在大學里學習的主要原因。絕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熱情比較高,78.9%的學生對自己有較好的定位和分析。國內相關研究表明:學生上大學最重要的理由或目的,在于大學畢業后能有較好的工作或職業,亦即期盼在大學期間能接受與工作職業有關的專門教育。但是學生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于學校,希望學校多為學生提供招聘、就業信息,希望學校多開設傳授就業相關知識的講座,希望學校多聯系企業給學生提供見習、實習的崗位,但是自己主動學習的意識不強。較高的專業認同感與較少的就業知識之間的矛盾,使得一年級的學生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學習熱情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表1 對“你所學專業與你今后將要從事的工作相符嗎”的調查表

表2 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調查表
社團參與度高,但能力提升得慢 在本次調查中,對自己當前現狀持“滿意”態度的學生只占3.5%,有49.0%的學生對自己的現狀持“基本滿意”態度,值得注意的是有47.5%的學生明確表示對自己的現狀持“不滿意”態度。
學生入校就對大學、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他們想在大學里習得社交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獨立生活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及一定的領導能力;他們希望大學能夠多傳授給他們一些技能,多給他們提供實踐的機會。可是入學近一年后,學生發現自己很多期待都落空了。雖然調查結果顯示60.7%的學生在大學里獲得了加入學校社團和學生會的機會,但是在被問及 “你認為你在哪些方面的能力較一年前有了提高”的問題時,在學生期待提高的多種能力中,只有“獨立生活能力”這一項為83.4%的學生所選擇,其他方面的能力依然沒有比較明顯的提高。

圖1 自我滿意度調查圖
缺乏系統的職業規劃,奮斗目標不明確 學生在被問及 “你所學專業與你今后將要從事的工作相符嗎”的問題時,49.1%的學生回答“看情況”;大學時間比較富余,為了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調查顯示76.6%的學生已經做過、正在做或有打算做兼職,但是在被問到“打算從事什么樣的工作”時,只有41.3%的學生選擇從事與未來就業方向相似或接近的工作。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因家庭富裕并有著廣泛的人脈關系而產生的優越感,他們普遍表示:只要能順利畢業,將來不愁找不到好工作。筆者認為,這些現象在某一個層面反映出缺乏系統的職業規劃使得很多一年級學生步入高校后奮斗目標開始變得模糊,他們因順利進入高校而自滿起來,認為從此不再需要努力學習了,失去了長遠而清晰的奮斗目標。這種心態反映出很多新生并沒有形成從一年級開始就為其職業進行規劃的思維模式。另外,也有一些學生雖然對未來有所打算,比如進一步提升學歷、出國、擇業等,但認識也僅停留在表面上,并沒有將目標進一步細分到各個階段。學生中的大部分人依然認為只要三年級時付出努力,積極地投遞簡歷、參加面試,就能找到工作。當畢業迫在眉睫之際,才會切身感受到就業的壓力,才會為就業付出努力。殊不知,畢業時的風采展示是大學三年積累能量的集中釋放,并不是僅僅依靠大學某一階段的努力就能實現的。
不能正確評價自己,過度依賴家庭人脈 學生在考證和選擇第二專業的時候,普遍存在趕熱潮、追時尚、盲目選擇的現象。在本次調查中,當學生被問及“你了解你的就業方向需要哪些能力 (證書)嗎?”79.4%的學生選擇有所了解,并在努力獲得。看似比較可喜,其實并不盡然,進一步的調查顯示,一年級學生存在跟風的現象,他們取得的證書大多雷同、含金量較低,很少有學生切實地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需要參加學習、考證。
不可否認,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程度是很多學生畢業前無法想象的。因為他們在畢業前能主動去招聘會現場的人很少,本次調查顯示,一年級學生到現在只有8.5%的學生參加過招聘會。因此,當壓力擺在面前的時候,有些學生會絞盡腦汁開發家里的人脈關系,于是,便產生了“關系就業”。在這里,姑且不討論“關系就業”會如何影響公平原則的體現,我們更為關注的是這種就業理念會如何影響學生擇業的心理和價值觀。假如新生從一開始就十分看重家里的人脈關系,甚至對這種關系產生很強的依賴性,就會使他們失去奮斗的動力,最終忽略自己內在能力的培養。學生會錯誤地認為“找關系是求職的敲門磚”,會跟風地與別人攀比關系的“廣度”與“硬度”,而不去關注自己在競爭時到底具備了哪些求職能力,曾獲得過哪些證書,掌握了哪些專業技能,積累了哪些實踐經驗等等。
綜上所述,在一年級學生中出現的諸多問題,主要源于其學業、職業規劃意識的缺乏,應該引起學校各級學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視,我們應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盡早培養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促進大學學業的高效完成 很多高校雖都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但筆者認為,開設的這些課程所關注的往往是畢業生求職簡歷的書寫、面試技巧的傳授及就業信息的公布,而對新生職業規劃意識的培養顯得相對薄弱。盡早開設系統的職業規劃課程,可以讓每位學生在每個學期、每個年級訂立不同的學習和生活目標;可以在任意階段對學生開展自查和檢查工作;可以增強學生的自律意識;可以幫助學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業余時間,促進其高效完成自己大學階段的學習,最終獲得滿意的工作。
以社團為依托,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積極幫助學生提高多種能力 學生社團是學生的小社會,在學生還沒有能力真正涉足社會時,在學生社團的平等環境中,可以相互交流和學習。調查表明,大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對提高交往能力有明顯幫助。而且在新生入學時,學生對各類社團也充滿向往,這就需要學生管理工作者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社團,促使大學生交往群體呈現多元化發展的傾向。學生在不同的交往群體中,以不同的身份參與,并接受教育和自我管理,形成學生既是被教育管理者,又是教育管理者的互動循環交往模式,這對他們能力的提高有著不容忽視的巨大作用。
組織社會實踐活動,鍛煉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個滿腹經綸卻沒有實際經驗的人,只能逐漸被社會淘汰,新時代的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大學生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同時會產生一種緊迫感和危機感,使他們能夠潛心思考自身的發展問題,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利于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轉化和拓展,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增強大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有利于發展大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創新意識。在社會實踐中,大學生要與各種各樣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這些人中既有活動伙伴,又有社會群眾和指導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學會如何與同學分工合作,與教師、群眾配合學習,如何恰當地處理人際關系,融洽地與他人相處,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社會實踐正是培養、檢驗、提升大學生這些修養、品性的重要場所。
總之,做正確的事情遠比把事情做正確更為重要,更為艱巨。所以,及早幫助一年級學生正確評價自己,正確認識自己,正確確立職業定位和目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學生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很多學生都在試圖尋找成功的捷徑,殊不知,在發展的道路上少走彎路,把走彎路的時間用來走更遠的路,這才是通向成功該走的路。特別是對一年級學生而言,及時糾正其模糊認識,引導他們注重培養競爭意識、謀生本領及自主辦事能力至關重要。
[1]廣東培正學院《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課題組.民辦高校大一學生人際交往狀況調查及對策分析[J].廣東培正學院學報,2006,(3):96-100.
[2]葛敏,陳春玲,崔梅.通識教育背景下“大一”學生現狀與輔導員工作對策[J].教育學術月刊,2009,(3):37-38.
[3]王虹.職業生涯教育重在早培養規劃意識[J].時代教育,2009,(1):6-8.
G715
A
1672-5727(2012)05-0086-02
劉培培(1982—),女,江蘇揚州人,碩士,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學生管理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江炳坤(1964—),男,江蘇蘇州人,碩士,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學生管理。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