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北鄂州市中心醫院 張秋臻
養生保健 莫入誤區
文/湖北鄂州市中心醫院 張秋臻

養生已成為時下人們談論的話題之一,很多人平時雖然很注意保養,但養不得法,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專家告誡讀者朋友,養生莫入誤區。
營養學家和中醫專家認為:保健性營養品不能以補來確定其概念,補的概念只限于中藥。目前,一些營養保健品的廣告宣傳仍然停留于傳統的營養保健觀念上。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宣傳正在將消費者引向營養保健的誤區。
經專家檢測及實踐表明,營養不等于保健。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經濟的復蘇,禽、蛋、魚、肉正逐漸成為平民百姓的家常便飯,從日常的飲食中,人們完全可以攝取足夠的營養。然而生活水平提高后,一些“富貴病”應運而生。這充分說明:在正常情況下,人們不必擔心缺乏營養,而是要防止營養過剩。
幾年前,上海的青年學者蘭先德和范小兵率先提出了“清除人體過剩的自由基等有害物質是現代營養保健之關鍵”的理論,使現代營養保健步入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因為現代都市人營養狀況較為理想,問題是工業污染、工作過度勞累及緊張的生活節奏,促使人體內產生大量的自由基,從而誘發多種疾病。許多保健品僅立足于對人體進行營養補充,這對現代都市人來說常常是多余的。保健品只有使人體更趨于微生態平衡,才真正具有保健功效。
社會的進步在給人類帶來物質文明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一定的污染,各種毒物嚴重地威脅著人類健康。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某些營養物質攝入過量也可成為危害身體健康的毒物,如蛋白質、脂肪、糖類、礦物質等攝取過量也可引起中毒或營養失衡而有損健康。因此,除注意預防毒素進入人體外,排除、解除體內毒素、調節肌體狀態平衡十分重要。這就要我們加強自我保健,通過科學的生活方式,保證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以排毒解毒。從醫學的角度來說,通過大便排除毒素是最簡捷、最有效的方法。
青年人體質好于老年人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兒。然而,最近北京一家機構對幾千名市民進行身體機能和素質測試,發現不少退休老人做完三分鐘臺階試驗后,可以做到臉不紅氣不喘,而一些年輕人則氣喘吁吁,滿頭是汗。測試中心負責人說,如今北京人參加體育鍛煉,年輕人在鍛煉時間和鍛煉意識上都比不上老年人。長此以往,導致一些年輕人的心臟功能反倒不如老年人。
不少人認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鍛煉不鍛煉對人的身體影響不大。我們說,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因為人的體質在與環境的協調中會產生適應性變化,并從形態與功能上表現出來。鍛煉與不鍛煉,會使人與人的功能適應性出現很大的差異。比如流行性感冒的發生,與體質之間就存在著明顯的關系。在一般情況下,那些身體抵抗力差、免疫力低下的人,是流感流行期間最容易受感染并且死亡率最高的人。相對而言,身體抵抗力強、體質好的人就不太容易受感染;即使受到感染,經過治療后恢復也較快。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當病原微生物侵襲人體時,是否生病與體質的強弱直接相關。
所謂體質,指的是身體的素質或是身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涵蓋了一個人從身體形態、身體機能、精神面貌各個方面的狀況。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人的體質與個體所處生活環境直接相關。正如溫室的花朵與生長在自然環境中的花朵相比,后者的適應能力、抵御侵害的能力都強于前者。缺乏運動鍛煉的人,一定不會有強有力的心肺功能。如果沒有經常的良性應激刺激(運動就是一種良性的應激刺激),人就不會擁有活躍而高效的免疫調節功能。因此,堅持運動鍛煉是人們增強體質、抵御疾病的一項根本措施。
做醫生的幾乎每天都會碰到這樣的情形:當將嚴重疾患的診斷告訴病人之后,他最先出現的反應是大吃一驚,大多會這樣說:“我怎么可能得這樣的病呢?我的感覺良好呀!”
是的,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習慣用“感覺良好”這句口頭禪向別人顯示或夸耀自己的身體,自以為十分健康。果真如此嗎?非也!因為,許多疾病,包括一些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在起病初期乃至中期,病人常感覺“正常”或“良好”。當進一步發展到相當嚴重的程度時,病人才會產生顯著的異常感覺——出現自覺癥狀。可惜,此時診治,為時已晚。這也就是許多病人被確診時感覺驚異的主要原因。
由此得到啟示,中老年人,尤其是50~70歲年齡段者,即使平時無任何不適,自我感覺良好,外觀表現強健,也應定期進行體格檢查。事實表明,許多病治療效果好,甚至能夠達到根治的目的,大都是通過常規體檢發現的。防病保健,重視體格檢查是一個重要方面,但根本還在于預防。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醫預防學說最早的理論依據,源于我國古老的醫學論著《黃帝內經》。未病先防,是指人體在沒有發生疾病的健康狀況下,預先采取養生保健措施。其目的是在維護正氣、增強體質、避開各種疾病侵害。
我們生活的物質條件雖然不能與先進國家相比,但“富”有“富”的養生,“窮”有“窮”的養生,關鍵在于要有養生意識。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