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程
【檢察官析案】
國企脫管與轉型操控
文/章程
(圖/CFP)
縱觀吳小莉案的來龍去脈,對一個十多年來機關“三產”一把手獨斷專行的作風和暗度陳倉的手段,我們至今有些看不清、道不明的地方,不得不予以質疑。
吳小莉是1994年受命組建公司的,單位投資100萬。時任某局副處長的她,一肩挑兩職,同時擔任該監理公司法定代表人和總經理,利用國家單位的資源優勢、資金來源和職權管轄,開展對全市一些重大工程業務的監理活動。這種類型的公司,在八九十年代頗為盛行,是隸屬于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或大型國企的營利性公司,主要進行工業、農業以外的服務性產業,約定俗成叫“三產”。不可否認,出于對改革開放的迫切要求,這些公司或多或少地給部門或單位帶來利益。后來,因為其中一些“三產”帶來的腐敗問題嚴重,所有官商被政府勒令停辦或轉制。而這些大大小小的“三產”被整頓后,因為撲朔迷離的背景和出路,有些成為游離于體制外的謎團。吳小莉一手遮天的“三產”利用轉制如何中飽私囊,也是對某些人“一夜暴富”謎團的一個注腳,這,或許是這個案件帶給我們的思考。
“一直到2008年,監理公司準備轉制,我們才發現這家國企未隨其上級單位轉制,長期脫管。”
上級單位全投資的子公司,應該是能夠控制子公司發展的。讓大家不解的是,從1994年到2008年14年間,監理公司的業務擴展順利,卻一直被上級領導“遺忘”。那么,單位有沒有正常程序的工作匯報和請示?公司每年收入不菲,有沒有真實的賬目審查?這些年公司積累的收入,是否按比例上繳單位或分紅呢?上級領導長期放任不管,是否應該追究管理責任?
“2008年12月,我們上級單位發文免去了公司法人代表、總經理吳小莉的法人代表的職務,委派他人擔任公司新的法人代表、董事長,組建了新的董事會。”
吳小莉于1998年達到60歲時退休,后受聘擔任國企公司一把手職務,在2008年卸任已是70歲的高齡,依法不適合繼續擔任領導職務。2008年新任領導受命后,為什么不能對這個暴利公司及時清查,承擔領導責任,相反還委派她繼續全面負責日常經營管理活動?吳小莉退而不休,瘋狂地和有關人員等串通一氣隱匿、截留國家財產,尤其是私下一個人與收購方“協議”出售公司,從中漁利,新任領導不聞不問,有否存在追究玩忽職守的責任?
據說,上級單位有的被撤銷,有的被轉制,導致這個監理公司長期處于放任自流的境地。據說,吳小莉是不簡單的人物,她長期盤踞在一個崗位上,已經根深葉茂,一般人動她不得。無論是關系、權力和人脈等等,新任領導都無法望其項背,不得不“考慮公司業務的平穩過渡、人員穩定等原因”,授權吳小莉繼續擔綱。于是,即便你解除了她的職務,她仍然是該公司實際掌控人,新任領導無所作為,連改制、審計等重大事件都置若罔聞。那么,這樣的上級單位為何收留這個“三產”,國企的領導權究竟落在誰的手里?
“合作協議相關內容情況我公司并沒有與監理公司的原上級主管單位溝通過。我們公司與吳小莉私下談妥了上述合作方案并簽署了合作協議。”
在沒有上級主管單位管理的情況下,吳小莉與某民營公司合謀,進行了多次談判,后來以140多萬元的價格將監理公司收購。表面上看,公司經過了中介公司評估,經過產權交易中心掛牌后進行了產權交割手續,似乎合法合理。私下里,吳小莉代表公司與對方先后簽訂了兩份協議。最后確定保證她與副總經理兩人名下有49%的股份,并保留她兩年的獨立經營管理權,才使公司以140多萬元超低價出讓,雙方得利,皆大歡喜。
那么,這一出自導自演的程序,事先雙方串通損害國企利益的收購行為是否有效?這種違法的法人行為是否應該清算?還有沒有存在諸如“零置換”侵吞國企的情況?國資委如何建立健全有效的公司監管機制,防范各類性質的公司在重組、轉讓等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徇私舞弊活動?
吳小莉不肯輕易將資產輕松拱手相讓,是因為她絞盡腦汁把4000多萬資金藏身在外。她千方百計壓低公司標的,就是為侵吞公司國有資產埋下伏筆。直到案發,吳小莉也沒有拿出一分錢購買公司股份,而私下明明白白的協議規定,也成為指控她故意占有國家資產最好的書證。
需要質疑的,當然還有這個給監理公司估價的公司。審計系統覺得十余年資產不可能只有140萬元的公司,怎么就輕易把這個估價公司給蒙騙了?更需要質疑的,是行業內都知道監理公司是賺取暴利的公司,為什么一定要轉制為民企?
至于吳小莉等人利用虛假合同到其他單位套現,并有一定比例返現給業務單位的事實,也是一筆糊涂賬,有待進一步查清。這些是否涉及單位或個人違法犯罪問題呢?
確實,吳小莉能夠成功地化公為私、蒙混過關,與各方的眼開眼閉、利益均占分不開。
吳小莉對上“搞得定”,對下“籠得住”,除了利益捆綁,就是任人唯親。十多個職工的公司,她的親友就有幾個,以至于他們結成利益共同體。當她指令手下做假賬、毀證據、私分國有財產等時候,他們一個個都會俯首帖耳。
“公司一直存在以主業養副業和工資小金庫兩塊賬外資產的情況,在轉制過程中,吳小莉等人對這兩塊資產隱瞞不報,我知情,但出于個人利益的考慮,我沒有主動指出并予以糾舉。”
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檢察院在查處吳小莉等人犯罪事實過程中一波三折,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突破被告人、證人,將案件查個水落石出,確實功不可沒。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在審查起訴過程中,認真把關核查,指導反貪部門追查有關證據,為整個案件全部定性為貪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培育腐敗的土壤還存在,吳小莉等人就會層出不窮。如果藏污納垢的潛規則還在發揮作用,那么反腐敗就會留有法律黑洞,難以補牢。
據悉,案發后,檢察機關經過調查研究,給案發單位發了《檢察建議書》,要求積極整改,堵漏建制,希望吳小莉的案件給大大小小的掌權者一個警醒。
編輯:靳偉華 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