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 馬興瑞

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號載人飛船順利返回,3名航天員狀態良好,我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去年,總書記勉勵我們努力奪取交會對接任務全面勝利,為開創我國載人航天事業新局面作出更大貢獻。如今,我們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可以驕傲地說,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自主全面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今年也恰逢我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2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時刻,中國航天人在世界載人航天發展篇章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載人交會對接的成功為我國今后建造載人空間站、開展更大規模的空間探索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中國航天的未來還會更美好。
突破和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對于推進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至為關鍵。作為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的“龍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中承擔了神舟九號飛船、改進型長二F火箭、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三大核心關鍵系統的研制重任,為此我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此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掌握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技術,實現地面向在軌飛行器進行人員和物資的往返運輸。2020年前后,中國將擁有獨立自主的空間站,交會對接技術是必須跨越的科技高峰。事實證明,三大核心關鍵系統表現完美,為航天員架起了一道道安全的“天梯”,為我國未來空間站建設打下了牢固的技術基礎。
載人交會對接任務難度極大,此前美俄等航天強國在實施該類任務時都有過失敗經歷。承擔這次任務對我們來說是無上的光榮,雖然責任和壓力巨大,但我還是充滿必勝的信心。
航天工程龐大復雜,風險概率很高。每一次航天工程任務的成功,外人看到的只是航天人身上的光環,卻很難感受到航天人在一場“大考”中所背負的巨大責任和壓力。雖然歷經無數次的錘煉,我并不認為自己的神經比普通人更堅韌,我的信心來源于對中國航天雄厚實力的信任。
重任在肩,我們扛得起。因為我們在載人航天領域有扎實的“底子”,無論是產品質量還是人才隊伍都讓人放心。我們對任何風險都時刻保持高度警覺,在產品質量管理中堅持“零缺陷”理念,把能想到的風險和難題都在地面試驗中一一化解掉,確保萬無一失。
在世界航天“競技場”,沒有捷徑可走,每一個技術跨越的背后都需要超常的付出。從無人到有人、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活動到出艙活動、從自動對接到手控對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20年來,中國航天堅實的前進步伐,讓國人自豪,讓世人矚目。

我國空間站示意圖
載人航天是高新技術發展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20年來不僅碩果累累,而且培養造就了一支年輕又富有朝氣的人才隊伍。例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天宮一號研制團隊的平均年齡只有30歲,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研制團隊和交會對接任務飛控試驗隊的平均年齡也不過30多歲……這讓外國同行艷羨不已,連美國宇航局前局長米切爾·格里芬都曾由衷地感慨:中國航天最令人羨慕的不僅是取得了像載人航天工程這樣的巨大成就,還在于所擁有的一大批年輕科學家和工程師。
目前,集團公司的人才隊伍堪稱“豪華”,共有兩院院士33名、100多名國家級專家、近3000名博士、2萬多名碩士,他們身上都凝聚著矢志不渝的創新和奮斗精神。這支人才隊伍將成為推動中國航天快速發展的中堅力量。
神九飛天舉世矚目,牽動國人心弦。而看似“高高在上”的航天技術,實則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次任務中,我們的三大核心關鍵系統集成了中國尖端的科技成果,這些成果都是技術創新成果的結晶,是牢牢掌握尖端技術主動權的標志。中國航天經過50多年的發展,積累和沉淀了一批核心技術,這些技術不僅體現在載人航天工程中,還輻射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造福國家,反哺民眾。例如,由集團公司研制的氣象衛星、海洋衛星等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寶貴數據,為百姓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我國南海的很多漁民在漁船上裝載了北斗海洋漁業船載信息終端后,可在茫茫大海中定位導航,與家人或相鄰漁船保持短信聯系,獲取各種信息,便于他們更安全地駛向深海大洋;長征二號運載火箭上僅電子元器件就有2000多個品種、上萬個規格,由分布在全國300多個生產廠家和研究機構研制生產,形成的產業效益可想而知……
美國航天基金會發布的《2010年航天報告》顯示,2009年全球航天經濟總量達2616億美元,比2008年度增長了7%,太空經濟時代已經來臨。
中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項航天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民用航天產值已占據航天總產值的半壁江山。但是,我們也深知,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衛星應用領域還存在不足。為了推動航天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集團公司將在加快天基基礎設施建設和地面網絡終端設備制造的同時,大力發展以運營服務為主的衛星應用產業,使航天科技產品與服務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在集團公司的發展藍圖中,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這兩駕“馬車”會越跑越快。在航天技術應用產業方面,集團公司將利用航天的技術、人才、管理、制造等資源和能力優勢,實現產業化發展,并形成若干具有國內外競爭力的、主業突出的大型企業和公司,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加強市場化運作;在航天服務業方面,將以現有資源為基礎,推動航天服務業走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實現集團公司從以產品制造為中心向制造與服務相結合的轉變。
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曾說過,“太空能夠幫我們解決很多在地球上無法解決的難題,甚至它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事物的認識”。
如今,和平利用太空已成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永恒主題。我國發展航天事業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太空、推進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原則,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我們還將大力推進國際航天合作,致力于和平利用太空資源,為人類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放眼國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十二五”期間將堅定不移地走國際化發展道路,以提升國際競爭力為主線,推進理念國際化、品牌國際化、知識產權和標準國際化,統籌謀劃境內外兩個市場,利用好境內外兩種資源,積極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空間,擴大航天產品和服務的出口,全面推進集團公司各項業務的國際化發展。
按照規劃,集團公司2015年境外業務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將提高到13%,與2010年相比將翻一番;2015年出口成交額將達50億美元,與2010年相比將翻兩番。可以預見,集團公司未來幾年將迎來中國航天事業國際化發展的騰飛期。
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二代導航衛星工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集團公司承擔的這些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任務正在帶動航天科技蓬勃發展,這為集團公司推動我國向航天強國邁進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載體。
胸懷航天強國之志,放眼對標國際一流。只有時刻保持緊迫感,縮小與包括美國的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以及歐洲航空航天防務公司等國際一流航天企業的差距,集團公司才能在國際航天版圖上占據新的制高點。目前,集團公司擁有8家大型科研生產聯合體和10多家專業公司、9家境內外上市公司等,但與國際一流航天企業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要躋身國際一流梯隊,集團公司需要加快改革發展建設的步伐,重點在現代工業體系建設、經濟發展方式、能力結構布局、經營管理機制、產業發展能力和經濟運行質量等方面尋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