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國防科技工業辦公室

四川是國防科技工業大省,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親切關懷和領導下,經過幾十年艱苦奮斗,四川現已成為我國航空、航天、兵器、核、軍工電子等軍工和軍民結合高技術領域的重要戰略基地,在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008年1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四川視察期間,做出了“要充分發揮四川國防科研院所多、軍工企業多的優勢,建立健全軍民結合的創新體制,發展軍民兩用技術”的重要指示,為四川軍民結合發展工作指明了新的前進方向,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動力。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四川軍民結合產業的發展,主要領導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強軍民結合,加快軍轉民步伐,促進軍地融合,推動產業發展,希望四川軍工成為四川工業經濟新的增長極,發揮軍工優勢為地方經濟做貢獻。
經過近年來的穩步發展,四川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四川軍工企業整體規模和效益逐年上升,軍民品比例更加合理,發展態勢持續向好,行業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2011年,全行業企事業單位數量達到255家,體系覆蓋面和社會影響力持續擴大,經濟規模邁上了1500億的新臺階,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580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400億元,同比增長21%,經濟運行質量穩步提高,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綿陽、廣元國家級軍民結合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加速推進,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11年產業規模分別超過600億元和300億元,產業聚集效應逐步顯現。
省政府建立了“四川省推動軍民結合產業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全省軍民結合、軍地經濟合作發展工作。聯席會議由分管工業的省委省政府領導作為召集人,27個省級部門作為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省國防科工辦。在國防科技工業重點市(州)設立國防科技工業管理機構,明確各市(州)對口省國防科工辦的工作部門,省、市兩級政府推動軍民結合的機制逐步完善。
省政府出臺了《四川省加快軍民結合產業發展工作實施意見》(川府發〔2007〕52號),對全省軍民結合產業發展工作進行了總體規劃和部署,提出建立推動軍民結合的三大體系(軍轉民發展支持體系、民參軍服務和支撐體系、軍民科技資源共享互動體系);出臺了12條支持引導政策,在財政支持、稅收優惠、技術進步、要素保障、品牌擴展、資本運作等方面對軍民結合產業發展予以支持。

“十一五”期間,四川省將核電、航空航天等軍工優勢產業列入重點發展的產業;四川省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將“軍轉民科技示范工程”列入省科技創新的“五大工程”,將“四川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作為省重點支持的產業基地,把“先進核能技術專項”列入了省“八大專項”,并響亮地提出建設“綿陽國家軍轉民結合型創新基地”;省委省政府確定的“7+3”產業發展規劃,將航空航天產業列為重點培育的產業。2011年,由省國防科工辦牽頭編制的《四川省“十二五”軍民結合產業發展規劃》被列入我省“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專項規劃,由省政府正式頒布實施,成為指導全省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省政府設立了軍民結合產發展專項資金,規模1.1億,以貸款貼息、投資補助、以獎代補等形式,選擇重點領域和優勢項目予以支持。重點支持軍民結合產業化、軍民結合技術開發、軍民結合創新能力建設和軍民結合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發揮政府資金的導向作用,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軍民結合產業發展。
2007年11月,原國防科工委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成都聯合舉辦了“2007年四川軍民結合產業發展推進會”。會議簽署了委省合作協議,建立了委省推進四川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的合作機制;委省雙方出臺了一系列引導支持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的政策和舉措。會議發布了“四川軍民結合產業發展合作項目指南”,推出合作項目685個,正式簽約項目64個,項目投資總額305億元。同期,成都市政府與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瀘州市政府與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先后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在推進軍工融入地方、大力發展軍民結合產業等多個方面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合作。

2010年10月2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了《國務院 中央軍委關于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0〕37號),標志著軍民融合已經成為國家戰略。我省國防科技工業按照“以項目為抓手,以園區為載體,以整合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圍繞加快重大項目和園區建設、促進優勢資源整合、創新軍民融合機制等重點,大力推進軍民技術雙向轉移,快速推動軍民結合產業發展。 “十二五”時期,我省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產業規模再上2個千億臺階,突破3500億元;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形成7大軍民結合支柱產業、6大軍民結合產業集聚區;“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更加健全;自主創新能力有效提升,以現代產業體系為主的軍民結合高技術產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具體目標為:
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力爭到“十二五”末,全省軍民結合產業累計完成投資超過1000億元,在經濟效益和發展質量顯著提高的基礎上,實現年銷售收入超3500億元,年均增長速度20%左右,產業規模再上新臺階。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力爭到“十二五”末,全省軍民結合產業主要由戰略性新興產業構成,工業增加值率達到28%;形成7大軍民結合支柱產業,6大軍民結合產業集聚區;培育6-8家銷售收入超100億元、7-9家銷售收入超50億元的軍民結合型大企業,產業集聚式、集約式發展的模式基本形成。
科技創新能力有效提升。力爭到“十二五”末,全省軍民結合產業科研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達到5%,國防科技工業系統授權國家和國防專利數量年均增長20%左右,新增產業技術創新聯盟50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家,一批前沿技術和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一批戰略性新興重大關鍵產品做大做強,科技對產業的支撐作用更加顯著。
進一步制定和健全相關法規政策,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推進機制,為建設先進的國防科技工業提供政策支持。深入研究各級政府出臺的關于加快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建立和完善促進軍民品協調發展的長效激勵機制。加強國家與地方、軍工與民用有關規劃銜接,統籌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促進軍民結合產業基地發展壯大。充分發揮國防科技工業的引領作用,依托軍工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為國家經濟和科技發展作出貢獻。
積極爭取國防科技工業局等國家部委加大對我省軍工核心能力建設的支持力度;爭取各軍工集團公司、中國商飛公司等央企與我省在重大軍民結合項目上的合作,爭取更多項目落戶我??;協調省級各部門加大對軍轉民、軍民結合項目、軍民結合產業園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地方軍工的作用,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國防科技工業建設。提高國防科技工業投資的效益、效率和效果,提升我省軍工能力水平,實現集約發展。
進一步完善形成中央和省級兩級政府主導,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有序參與的行業管理體系。加強對全省國防科技工業行業的統籌管理,推動軍民結合產業發展、軍工技術民用化、軍民兩用技術發展、軍民結合創新平臺建設、軍民結合服務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地方國防科技工業管理部門在政策指導、協調服務、監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在四川國防科技工業行業協會中設立軍民結合發展分會,推動軍民結合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努力培養技術領軍人才、核心技術研發人才、創新團隊、高技能人才、經營管理人才,促進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面向國際國內人才市場,采取人才和智力引進、交流與合作、項目和技術引進帶動等方式吸引高層次人才為軍民結合產業發展服務。建立全省國防科技工業高端人才庫和實用人才庫,組建四川國防科技工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積極支持和推動軍工單位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設;大力支持軍工單位參加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和四川杰出創新人才獎評定。建立健全軍工技術民用化激勵機制和利益分享機制。在省科技進步獎中設立軍轉民科技成果評審專業組,建立軍轉民重大成果評審和獎勵機制,對軍工技術民用化過程中,在重大發明、關鍵技術、產業化應用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引導軍工單位建立推動軍工技術轉化的機制,積極推行股權、期權等中長期激勵辦法,大力推行知識產權、技術、管理、技能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加快推進技術成果產業化和知識產權資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