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秀萍
抗結核藥物、抗腫瘤藥物、精神病藥、皮膚病藥物等藥物在治療疾病的同時,本身或其代謝產物常常對肝臟產生損害,嚴重的藥物性肝炎可導致暴發性肝衰竭。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筆者應用還原型谷胱甘肽聯合門冬氨酸鉀鎂治療藥物性肝炎35例,效果較好,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50例符合藥物性肝炎診斷標準[1]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5例,男26例,女9例,平均年齡(44.3±6.5)歲,肝細胞型肝損害18例,膽汁淤積型肝損害12例,混合型肝損害5例;對照組33例,男24例,女9例,平均年齡(45.1±6.6)歲,肝細胞型肝損害17例,膽汁淤積型肝損害11例,混合型5例。兩組性別組成、年齡、臨床分型和病情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甘利欣150 mg+10%GS250 ml,靜脈滴注,qd。
1.2.2 治療組 還原性谷胱甘肽1.8 g+10%GS250 ml+門冬氨酸鉀鎂20 ml,靜脈滴注,qd。兩組均常規給予維生素、能量合劑、氨基酸等支持療法,停用可能造成肝損害的藥物,4周為1療程。
1.3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表現大部分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顯效:臨床表現大部分消失,肝功能基本正常;有效:臨床表現較前減輕,肝功能輕度異常;無效:臨床表現有改善,肝功能異常。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2.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及表2。
表1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7.14%,對照組為69.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2示:兩組肝功能治療后較治療前均有明顯好轉(P<0.001),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比較(±s)
注:兩組治療后比較,△P<0.001,兩組治療前后比較,*均P<0.001
組別 ALT(U/L) AST(U/L) TB(umol/L)238.1±31.5 258.2±41.6 80.5±4.6治療后 47.8±10.2*△ 32.6±12.3*△ 24.3±1.5*△對照組 治療前 240.2±30.6 259.5±48.3 81.8±8.7治療后 76.3±29.8* 54.6±15.8* 40.1±7.9治療組 治療前*
2.2 不良反應 兩組均未見明顯的不良反應。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代謝臟器,患者服用的任何藥物都必須通過肝臟進行生物轉化后才能排出體外。藥物性肝炎取決于兩個因素,一個是藥物本身的肝毒性,另一個是機體對藥物的特異質反應,臨床常表現為惡心、嘔吐、納差、黃疸、轉氨酶升高等,部分可伴有發熱和皮疹,多急性發病,重者可出現肝壞死。
藥物在肝臟代謝過程中,產生的親電子基、自由基等活性代謝產物需要與還原型谷胱甘肽結合而解毒。大量有毒藥物的服用,促使這些物質大量生成,使肝內的還原型谷胱甘肽大量被消耗,從而導致中毒性肝細胞壞死而出現肝功能異常[2]。還原性還原型谷胱甘肽是有谷氨酰、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組成的三肽,可對抗自由基的攻擊、抗脂質過氧化、保護肝細胞膜、恢復肝臟內各種酶的活性,保護肌體免收外源性有毒物質的損害、促進肝臟的合成功能、激活膽酸活性和促進膽酸的排泄[3],起到保護肝臟的作用。門冬氨酸參與三羧酸循環和鳥氨酸循環,使氨和二氧化碳結合生成尿素。作為鉀、鎂離子的載體,進入細胞內,提高細胞內鉀、鎂的濃度,加速肝細胞三羧酸循環,可有效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膽紅素。
本文結果顯示還原型谷胱甘肽聯合門冬氨酸鉀鎂治療藥物性肝炎比單用甘利欣,有效率高,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謝朋飛,何長倫.藥物性肝炎142例臨床分析.實用肝病雜志,2007,10(6):398-399.
[2]楊松,張耀亭,殷建圍,等.復方甘草甜索聯合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48例抗結核藥物性肝炎的療效分析.中國防癆雜志,2005,27(5):328.
[3]方繼偉,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療現狀.中華肝臟病雜志,2003,1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