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連枝 李勇志
我們應用乳酸菌素防治小兒肺炎繼發腹瀉取得較好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我國小兒肺炎診斷治療方案確定的診斷標準[1],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兒科住院治療的小兒肺炎366例,排除78例在住院時已并存腹瀉或入院72 h內出現腹瀉的患兒,入選病例共288例,年齡1個月~14歲,其中男154例,女134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120例,預防組168例。對照組給予抗生素等對癥支持治療,預防組在使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加用乳酸菌素。病例均選用當地患兒,在遺傳學背景上具有相似性,由表1可見,預防組和對照組在性別、年齡及病情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

表1 各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診斷標準 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的診斷標準:臨床上有典型的呼吸困難表現,肺部有細濕啰音,或肺部啰音不明顯但胸部X線檢查有炎癥性改變,住院72 h后出現排便次數增多至3次/天以上和糞便性狀改變[1]。病情分類標準[2]:(1)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癥狀;(2)中型:輕至中度脫水或有輕度中毒癥狀;(3)重型: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抗生素等支持治療,兩組所選抗生素及治療方案均相同。對照組出現繼發腹瀉后,在原有治療基礎上加用乳酸菌素治療,預防組在使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加用乳酸菌素顆粒(北京京豐制藥有限公司),<1歲0.5 g,1~5歲1 g,>5歲 1.5 g,均為 3 次/d,預防組出現繼發腹瀉后仍給予乳酸菌素治療。溫開水送服。
1.4 療效標準 根據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制定的標準[3]:顯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
1.5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輸入SPSS 10.0統計軟件包處理,兩組率的比較用χ2檢驗,止瀉時間和總療程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
2.1 發病率比較 預防組168例出現繼發腹瀉30例,發病率為17.86%,對照組120例出現繼發腹瀉46例,發病率為38.33%,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07,P<0.01)。
2.2 兩組腹瀉的療效比較 預防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5.43,P <0.01),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例,%)
2.3 止瀉時間和腹瀉總病程比較 結果見表3。預防組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的止瀉時間、腹瀉總病程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止瀉時間和總病程比較(±s,d)

表3 兩組止瀉時間和總病程比較(±s,d)
組別 例數 止瀉時間 腹瀉總病程預防組>0.05 >0.05 30 2.18±0.83 3.87±2.56對照組 46 5.49±1.32 7.66±1.86 t值 7.01 10.68 P值
肺炎患兒年齡越小,免疫系統功能發育越不完善,因生長的需要消化道負擔也越重,越易受到疾病、抗生素的影響而導致腹瀉[1],住院時間越長可增加繼發腹瀉的發生率。應用抗生素的同時可引起菌群紊亂及破壞微生態平衡。而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常規治療方法有限,除停用抗生素和支持治療外,使用微生態制劑已成為預防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有效治療方法。
乳酸菌素為微生態調節劑,含有人體必需的核糖核酸、氨基酸、微量元素及維生素。對肺炎患兒補充微生態制劑后,可迅速提高腸道內益生菌的數量,具有生物拮抗、維持和調整腸道微生態平衡,促進腸絨毛上皮細胞增長,促進腸黏膜相關的免疫功能的發育、成熟和調節等作用,從而預防及減少繼發腹瀉的發生。本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在用抗生素治療肺炎的同時,應用乳酸菌素可預防繼發腹瀉的發生和縮短住院時間,具有積極的臨床和社會經濟效益。
[1]唐秋林,林濱榕.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相關因素分析及微生態制劑的預防作用.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5,20(12):733.
[2]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上冊).第七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86-1290.
[3]中國腹瀉診斷治療方案.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