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坤 姚紹波 吳剛
囊腫性痤瘡損害重,處理不及時易形成瘢痕。我們于2008年10月至2011年5月份,采用醋酸潑尼松龍注射液加鹽酸林可霉素注射液囊腔內注射治療囊腫性痤瘡患者,并與口服異維A酸膠丸治療作為對照,取得較為滿意療效,現將臨床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06例面部囊腫性痤瘡患者均來自門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71例,其中男50例,女21例,年齡17~34歲,平均22歲,病程6個月~3年;對照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齡16~33歲,平均23.5歲,病程6個月 ~3.5年。兩組在年齡、病程及皮損嚴重程度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所有病例均符合囊腫性痤瘡的診斷標準,臨床表現為面積大小不一的囊腫,囊腫局部無破潰,無滲液,按壓有波動感;患者無系統性疾病及糖皮質激素禁忌證。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第一次治療采用替硝唑沖洗囊腫囊腔,常規消毒,用注射器抽取替硝唑注射液(江蘇長江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815),囑患者配合,采用邊注射邊回抽式灌洗,反復多次,直至回抽液清亮或無膿液為止;再用醋酸潑尼松龍注射液(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0824)加鹽酸克林霉素注射液(廣東南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2499)按1:4配制后行囊腔內注射,以患處皮膚發白呈橘皮樣為宜,每2周1次治療。對照組口服異維A酸膠丸(商品名:特維絲,上海東海制藥股份公司東海制藥廠,國藥準字:H20055201),3次/d,每次10 mg,連服4周后改為2次/d。療程為4個月。治療期間停止其他抗痤治療藥物,囑患者注意飲食,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1.3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 按4級標準,愈合:囊腫消失(可留有色素沉著);顯效:皮損輕度萎縮,變小70%以上;有效:囊腫縮小30% ~70%;無效:皮損消退<20%或加重。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0軟件包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8周觀察療效,見表1,兩組有效率相比,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組治愈66例,注射2次36例,注射3次24例,注射4次6例,其中三例患者因病程長而遺留輕度萎縮性瘢痕;對照組大多數患者內服異維A酸在3~7 d后出現口唇干燥,3~5周后伴有皮膚脫屑、干燥,減量后癥狀減輕,繼續治療。對照組無效10例,經醋酸潑尼松龍注射液加鹽酸克林霉素注射液局部注射2次后癥狀明顯改善。

表1 兩組囊腫性痤瘡患者療效比較(例,%)
痤瘡的發病與多種原因有關,其發病機制一般認為是皮脂分泌過多、毛囊皮脂腺導管過度角化、痤瘡丙酸桿菌過度繁殖、各種炎癥介質和細胞因子的作用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1]。癥狀輕時僅外用抗痤藥膏和注意飲食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即可,若出現囊腫、炎癥時輕時重、患處損害重、經久不愈,應積極治療。囊腫性痤瘡由于囊腔較深及囊腫壁的存在,口服及外用藥物效果不理想,以往治療多采用切開引流的方法,愈后瘢痕多見,影響患者的容貌外觀。
醋酸潑尼松龍注射液為糖皮質激素,能抑制成纖維細胞的生長、增殖和分泌,并能促進其變性及其基質膠原降解,從而使瘢痕結構改變,變平變軟。替硝唑注射液局部灌洗可清潔囊腔,鹽酸林克霉素注射液能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對大多數陰性桿菌和某些厭氧的陰性桿菌有抗菌作用能有效殺滅痤瘡桿菌,降低表皮游離脂肪酸。總之將上述二種藥物混合后注射囊腫部位,使局部藥物達到高濃度,協同發揮醋酸潑尼松龍的抗炎及抑制結締組織增生、鹽酸克林霉素的抗菌作用,囊腫愈合快,瘢痕形成少,不良反應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1]吳志華,樊翌明.皮膚性病診斷與鑒別診斷,第一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