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高慶偉 王淑蘭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近20年來逐年增加并呈年輕化趨勢,除上海、廣州、香港有約15%發病率[1],其他城市仍無統計數字,發病原因也無相關數據。根據2010年我國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2],針對大連市第六人民醫院門診的部分病例進行總結分析。
1.1 一般資料 50例NAFLD患者和30例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均來源于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在門診就診的患者。50例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10~70歲,診斷符合2010年修改的中華醫學會肝病分會脂肪肝與酒精性脂肪肝肝病學組制定的“非酒精性肝病、慢性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藥物性肝病”等其他肝病的診斷標準。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6~70歲,診斷符合《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年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其中HBV攜帶者3例,CHB(慢性乙型肝炎)7例,CHC(慢性丙型肝炎)20例。
1.2 方法
1.2.1 采用彩色超聲診斷儀,晨空腹探查肝、膽、脾、胰。
1.2.2 生化檢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C8000,血清總蛋白、白蛋白、ALT、AST、GGT、TBIL。膽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測體質量指數(BMI)。

表1 發病情況
從表中可以看出兒童出現發病主要是肥胖癥,其中1例10歲、體重70 kg、身高1.3 m(BMI 41 kg/m2),追蹤3年,ALT正常,脂肪肝消失。中老年發病原因以綜合因素、高脂血癥、糖尿病BMI增高為主要原因。

表2 肝功改變
從表中看出肝功改變很普遍,幾乎100%。這些患者來院第一次是因ALT升高或TBIL升高來就診,當除外其他肝病后,發現是脂肪肝、脂肪性肝病、ALT最高486u/L,一般在2倍ALT正常值波動,追蹤3年期間,有1例非均勻性脂肪肝,疑似肝癌(經MIR檢查除外),出現早期肝硬化(脾大)5例占10%。

表3 30例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比較
NAFLD發病率全國呈逐年上升,已成為常見病,4年來的數據顯示,患者多數是因ALT升高到門診就診,而還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是單位體檢發現的。發病年齡逐漸年輕化。兒童發病約12%且以肥胖為主。45歲以后,以代謝綜合征為主。從肝臟損害情況,幾乎100%酶學升高和TBIL升高,而且消失多在3~6個月。病毒性肝炎與脂肪肝有代謝紊亂,而CHC肝脂肪變發生約40% ~70%。丙型肝炎與病毒因素有關。HCV感染誘導糖代謝異常,是通過HCV核心蛋白誘導胰島素抵抗(IR),IR持續存在和不斷加重,導致糖代謝異常[3]。促進CHC脂肪變性,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影響治療效果,也加重CHC纖維化、HCC的發生。
[1]王炳元、范建高,等.第三屆全國脂肪性肝病學術會許多方面暨兩岸三地高峰論支紀要.中華肝臟病雜志,2010,18(1):73-74.
[2]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肝病診療指南(2010年修訂版).中華肝臟病雜志,2010,18(3):163-166.
[3]邱秋,張霞.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代謝異常的研究.肝臟雜志,2010,15(6):465-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