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2012年12月12日在北京隆重召開,民革第十一屆中央主席周鐵農同志在會上作了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開創民革工作新局面”的大會報告。報告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總結了民革五年來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并對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務作出了部署,對做好民革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進一步推動全黨對報告的學習,全面貫徹落實民革十二大精神,本刊特在此以關鍵詞形式,摘登報告,方便大家理解。
1 “三個牢牢把握”工作方針
在過去的五年里,民革全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認真學習貫徹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國家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政治交接這條主線和提高參政能力這個重點搞好自身建設,牢牢把握提高能力和水平這個關鍵搞好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這個主題搞好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工作”,積極履行參政黨職能,各項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績。
五年來,民革全黨緊緊圍繞 “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參政黨和怎樣建設參政黨”這個問題,積極進行理論探索和大膽實踐,逐漸形成了 “與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所信賴;有較強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能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有所作為;組織嚴密、制度健全、機制靈活,處理內部事務能力較強,可以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自身建設目標。

2009年12月,民革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認真學習、借鑒執政黨的黨建工作經驗,結合民革自身優勢和特點,大力加強民革的參政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參政能力和水平。2010年5月,民革十一屆十一次中常會以如何加強參政能力建設為主題,專門研究和探討加強民革參政能力建設的問題。12月,民革十一屆四中全會正式通過 《關于加強參政能力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加強參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意義和基本內容,提出了加強參政能力建設的主要途徑與方法,為民革全黨大力加強參政能力建設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
加強參政黨理論建設、夯實參政黨思想基礎,是民革思想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基礎性工程。為打牢參政黨自身建設的理論基礎,2008年11月,民革十一屆二中全會提出,要加強理論學習與研究,更好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自己。幾年來,民革黨內陸續進行了參政能力建設、建立健全黨內監督體系、參政議政機制建設等參政黨理論問題及孫中山思想的探討與研究,相繼召開了 “黨建科學化與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發展”、“民革自身建設理論與實踐回顧展望”等學術研討會。2011年12月,民革十一屆五中全會在認真總結開展參政黨理論研究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了 《關于加強理論建設的意見》,對有關參政黨理論建設的目的、原則、方法、人才保證、機制保障,以及理論研究的重點領域和課題等,作出了明確規定。
五年來,民革中央根據民革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針對形勢教育的需要和理論學習的內在邏輯,堅持每年組織一個全黨范圍的主題教育活動,先后將思想教育重點與改革開放30周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建黨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紀念活動相結合,陸續開展了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搞好政治交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觀故居,走多黨合作之路”等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
搞好領導班子建設,關鍵是要抓好后備干部隊伍建設,抓好人才的發現和培養工作。2008年10月,民革中央制定了 《關于加強省級組織領導班子后備干部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了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和工作程序,推進了民革各級組織后備干部隊伍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2010年1月,民革中央又制定了 《2010—2013年民革全國黨員、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對民革黨員、干部的教育培訓工作作了統一安排,并將新黨員培訓、基層組織負責人培訓、地方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培訓和中青年骨干黨員培訓作為民革黨員、干部培訓工作的四項重點工程。經過幾年的努力,一支政治堅定、代表性強、有培養前途和發展潛力的民革后備干部隊伍正在形成。
2009年5月,經各民主黨派充分協商,民革中央下發 《關于進一步做好組織發展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將社會和法制專業人士中的代表性人士作為民革組織發展的重點之一與界別特色,拓寬了民革組織發展工作的領域和范圍。在民革各級組織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以來,民革新增12個市級組織、64個總支、352個支部。目前,民革共有30個省級委員會、267個市級委員會、52個縣級委員會和386個總支、4248個支部。截止今年6月,民革共有黨員101865人,其中擔任各級人大代表的1938人,擔任各級政協委員的11342人,在政府、司法部門任廳局級實職職務的59人,擔任中央和國家部委各類特邀 (約)監督員的26人。
加強黨內監督工作,是民革加強自身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參政黨履行職能的重要保證。2008年12月,民革十一屆二中全會提出要進一步加強黨內監督,并提出了建立健全黨內監督機制的目標和任務,制定了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內部監督暫行條例》,成立了中央監督委員會。2009年5月,民革十一屆七次中常會對民革內部監督工作的內容、方法與形式作出規定,要求民革各級組織把進一步加強黨內監督作為組織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高度重視、全面做好。經過幾年的工作,民革內部監督機制正在逐漸健全和完善,并在民革自身建設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民革十一大以后,民革中央在深入學習中共十七大精神基礎上,認真總結過去開展參政議政工作的成功經驗,確立了 “緊緊圍繞國家中心工作,以 ‘三農’、祖統、社會法制為重點工作領域,以專委會為主要平臺和抓手,充分發揮廣大黨員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集全黨之力搞好參政議政”的工作方針。
過去五年,民革中央繼續堅持把“三農”作為參政議政的重點工作領域。共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交涉農專題報告近20篇,向全國政協提交涉農大會發言和提案40篇。
2008年12月,民革十一屆二中全會提出把祖統工作的重心向參政議政轉變。五年來,民革中央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和全國政協報送40余篇涉臺專題建議和提案,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由民革中央率先提出的建設 “海峽經濟區”的構想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五年來,民革中央充分發揮優勢,不斷加大在社會和法制建設領域里的參政議政工作力度,堅持每年都與全國政協、最高人民法院以及相關國家部委合作開展重點調研,并先后與中共重慶市委、黑龍江省政協聯合主辦了 “中國新農村法制建設論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研討會”。經過幾年的努力,社會法制領域的參政議政,已經成為民革中央參政議政的重點工作領域,這方面的提案占到了民革中央向全國政協提交提案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
截止2012年11月底,民革中央共有31件報告或提案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43人次批示,其中被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李克強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19人次,領導批示件數、領導批示人次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人次,分別比上五年增加93.8%、152.9%和280%。在前不久召開的 “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優秀提案和先進承辦單位表彰會”上,民革共有6篇集體提案和17篇個人提案被評為優秀提案,所獲獎項比十屆全國政協時增加64.3%;所獲優秀提案篇數約占十一屆全國政協全部優秀提案的8.2%,比十屆全國政協時增加約二點三個百分點。另外,十一屆全國政協期間,民革中央共有45篇集體提案被評為全國政協重點督辦提案,比十屆全國政協期間增加55.2%;被全國政協報送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及有關部門的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有194件,比十屆全國政協期間增加94%。
據不完全統計,五年中,民革中央促成民革黨員和所聯系人士達成向畢節地區意向投資250多億元,促成幫扶項目32個,累計開展各類培訓班27期,培訓人員近2000人次,累計資助貧困學生763人次,并直接投入各類幫扶物資700多萬元,為畢節試驗區特別是納雍縣的建設作出了貢獻。
2009年,民革中央為拓展扶貧開發工作新途徑,與國務院扶貧辦外資中心達成了長期戰略協作關系。幾年來,與外資中心合作舉辦了“全國扶貧協作優勢產業推介暨招商引資洽談會”、“扶貧協作優勢產業推介暨招商引資洽談活動民革定點聯系縣專場”等活動,促進了中西部貧困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企業間的交流合作。今年2月,民革中央又與重慶市人民政府簽訂 “建立民渝合作關系協議”,把幫扶工作范圍拓展到了武陵山區。另外,民革中央還與中國醫學基金會、中華慈善總會等單位合作,向多個中西部省份捐助物資,受到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歡迎。
截止2012年11月底,民革各級組織和黨員個人創辦的各類民辦學校共200多所,累計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300多萬人。
據不完全統計,民革各級組織、廣大黨員及所聯系的海內外人士僅向汶川特大地震災區的捐款,就超過1.3億元。搶險救災結束后,民革各級組織又積極參與災區重建過程,不僅在災區捐建了多所中山小學和希望小學,還對重建過程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開展參政議政,為受災地區重建美好家園獻計出力,其中民革中央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的 《關于進一步做好汶川特大地震災后重建工作的建議》,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等領導的批示。
工作重心向參政議政轉變,工作領域向多向型轉變,工作渠道向多元化轉變,工作主題向和平發展轉變。
深刻理解當前對臺工作形勢,深刻理解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思想,深刻理解民革中央提出的祖統工作 “四個轉變”要求。
堅持將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作為祖統工作的核心內容,堅持將做好臺灣人民工作成效作為祖統工作的重要標準,堅持將開拓創新作為推動祖統工作的根本動力。
一是積極 “走出去”。2009年,民革中央恢復了中斷近五年的入島交流活動,民革中央領導多次率團訪臺,與臺灣各界深入交流,廣交朋友,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另外,民革中央堅持每年組團出訪海外,出席 “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等會議,并與各國僑界社團和代表人士座談,擴大了民革在海外華僑華人中的影響。
二是主動“請進來”。幾年來,民革中央積極邀請臺灣及海外各階層人士來祖國大陸參訪,先后邀請了 “臺灣高校杰出青年赴大陸參訪團”、“中國國民黨青年菁英大陸參訪團”、“新同盟會、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中國統一聯盟三團體聯合參訪團”、“臺灣新同盟會中南部會員 (會友)大陸參訪團”、“臺灣南部基層鄉里長大陸參訪團”、“南臺灣社團精英大陸參訪團”、“臺灣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大陸參訪團”和島內重要代表人士許文龍等赴祖國大陸進行參訪,形成了 “杰青團”等對臺交流品牌。
三是舉辦各類涉臺論壇。作為主辦單位之一,民革中央已參與主辦四屆“海峽論壇”。2012年,民革中央與農業部、水利部聯合,在“海峽論壇”內舉辦 “兩岸農業水利合作發展論壇”,取得了很好效果。為深化“杰青團”工作成果,打造兩岸青年交流新平臺,民革中央還與臺灣 “杰青會”及相關單位和地方組織合作,成功舉辦了三屆 “兩岸青年創新創業論壇”。
四是借助外力開展涉臺研究。這些年來,通過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等研究院所、高校及臺灣島內相關社團機構合作,大大提升了民革的涉臺研究水平。
五是積極開展祖統宣傳工作。為擴大影響,民革中央及地方組織不斷加強和深化與各種媒體的互動合作,利用各種契機開展富有意義、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舉辦各類學術研討會、主題書畫展、文藝演出等,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豐富和拓展了祖統工作渠道。
按照民革中央的統一部署,民革各級組織圍繞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這一重大主題,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民革中央相繼與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等單位聯合舉辦“百年辛亥”系列講座,與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合作舉辦 “百年復興憶辛亥”大型系列活動,與中國文聯、中央文史館、中國美協、中國美術館、全國政協書畫室共同主辦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與宋慶齡基金會和澳門辛中會聯合舉辦 “辛亥革命和民族振興高峰論壇”、“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圖片展”,與臺灣新同盟會聯合舉辦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談會”等活動。同時,民革中央還組織出版了 《民革前輩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著名人物傳記叢書》等一批重點書籍,建立了辛亥革命網上博物館。各地民革組織也通過研討會、音樂會、書畫展、文藝演出、座談會、編撰研究著作等方式,積極開展紀念活動,共舉辦了上百場不同類型的活動。2011年10月9日,民革中央代表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在 “首都各界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上發言,引起了海內外很大的反響。
必須堅持的三條基本政治原則: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始終與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必須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須堅持搞好政治交接,確保民革事業薪火相傳。
應當堅持的七條工作原則:必須堅持 “三個牢牢把握”工作方針,推動民革工作不斷發展;必須堅持以參政能力建設為重點,不斷提升參政能力和水平;必須堅持把參政議政作為民革工作的重中之重,舉全黨之力做好參政議政工作;必須堅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主題,以做好臺灣人民工作為核心任務;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不斷開拓創新;必須堅持緊緊依靠廣大民革黨員,形成全黨團結一致、奮發向上的良好氛圍;必須堅持大力弘揚孫中山愛國、革命、不斷進步精神,在各項工作中突出民革特色。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中共十八大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按照“三個牢牢把握”工作方針,按照自身建設目標要求,大力加強自身建設,切實提高參政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搞好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社會服務和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工作,全面開創民革工作新局面。
一是要全面準確學習領會和認真貫徹落實中共十八大精神,提高民革全黨的思想理論水平;二是要強化組織建設,努力把民革建設成為高素質、有作為的參政黨;三是要大力加強參政能力建設,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的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社會服務工作;四是要發揮民革優勢,堅持民革特色,進一步做好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