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先寧
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包括社會、資源、環境和發展四位一體相協調的 “自然—經濟—社會”的龐大系統。從特殊生態地位、國土安全、區域地緣政治及國家總體戰略布局看,青藏高原地區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青藏高原地區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關系到青藏高原地區乃至國家的生態安全;關系到我國的國土安全與社會穩定;關系到青藏高原區域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及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實現;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對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重要現實意義。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依據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學原理,提出并逐步完善了一套“五級疊加,逐層收斂,規范權重,統一排序”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依據該指標體系,該研究小組每年都發布全國及各地可持續發展狀況,但遺憾地是,對于各大地理區域,如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尚缺乏系統的、有更強針對性、指導性的研究。
作者根據地區差異與發展實際,將PRED系統修正為SRED系統,建立了青藏高原區域SRED系統結構模型,提出了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兩條主線、八大主題及十項發展原則,系統構建了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框架。在研究過程中,作者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提供的基礎數據資料,從SRED系統視角,對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資源支持系統與生態環境支持系統進行了定量研究與實證分析,構建了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支持系統,從而進一步強化了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競爭力、人口承載力、科技支撐力、社會穩定度、資源承載力及環境緩沖力等能力系統的建設,實現了理論上與實踐上的創新與發展。
一是創造性地將PRED系統修正為SRED系統。 人口(Population)、資源(Resources)、環境 (Environment) 與發展 (Development) 系統 (簡稱PRED系統)是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系統。社會支持系統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系統,而人口只是社會支持系統中的一個因子。在PRED系統中實際上是將社會支持系統簡化為人口子系統,這在探討其它地區可持續發展問題上是可行的。而在青藏高原地區僅從人口的角度,關注社會支持系統對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作用是不夠的。沿海內地經濟發展程度高、民族構成相對簡單、宗教復雜性相對較弱,因而,社會穩定與社會安全是常態,無需特別考慮。而在青藏高原地區則不同的,社會穩定與社會安全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在探討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方面是不能回避的。因此,在當今關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環境中,本文根據地區差異與青藏高原發展實際,在理論模型方面,創造性地將PRED系統修正為SRED系統,來研究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問題,具有重大理論與現實意義。
二是首次系統地構建了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框架。外界對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雖然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理論層面上還沒有形成指導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而實踐中卻又極其迫切地需求這種理論的指導。
本文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對PRED系統進行修正的基礎上,構建了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SRED系統結構模式、能力結構模式以及測量模型。并根據青藏高原區域SRED系統能力分析結果,系統地提出了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主線、主題及發展原則。
兩條主線:把握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平衡,處理好青藏高原區域發展與環境問題;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解決好青藏高原區域的“效率與公平”。
八大主題:保持青藏高原區域經濟的理性適度增長,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滿足 “以人為本”的基本發展需求,解決民生發展問題;調控環境與發展的平衡;關注科技創新對青藏高原區域發展 “瓶頸”的突破;調控人口數量增長,提高人口素質;重視青藏高原區域社會安全能力建設;關注青藏高原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關注東部對口支援青藏高原的幫扶機制的建立與完善。
九大原則:生態閾限原則;生態補償原則;比較優勢原則;有限增長原則;循環經濟原則;區域一體化原則;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原則;適度消費原則;開放發展原則。
本文首次系統建立了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框架,是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中重要創新之處。
三是首次提出青藏鐵路經濟帶聯動開發總體戰略及空間模式。在青藏高原區域發展方面,現有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各自行政區域內的生產力布局的研究,而對于跨區域生產力布局與經濟合作的研究則顯得不足。青藏鐵路于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車,搭建了青藏兩省區區域合作發展的平臺。本文根據青藏高原區域自然地理條件、資源分布、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和水平、民族文化觀念,以及區域經濟落后、經濟活力不強,尤其是公路、鐵路密度很低的特點,從具體政策上提出了青藏鐵路經濟帶聯動開發總體戰略構想。即:突破資源地域限制,促進沿線資源共同開發;協調不同經濟區間的產業分工,鼓勵企業間的跨區域合作;促進沿線城鎮形成分工明確、相互依托的高原城鎮帶;以聯動開發為契機,構建青藏高原區域發展的經濟共同體。在聯動開發總體戰略構想的基礎上,文中提出了聯動開發的總體空間模式,以及西寧都市經濟區、環青海湖地區、柴達木地區、藏北高原經濟區、拉薩近郊經濟區、拉薩都市經濟區等重點地域空間開發模式。同時對不同經濟區,提出了產業發展的方向。
在點輻射 (板塊經濟布局)的基礎上增添線輻射對塊狀經濟的有機串聯,推動青藏高原區域經濟合作和生產力的合理布局,這在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尚屬首次。
四是首次系統提出青藏高原生態補償機制及生態試驗區的建立。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對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是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和前提。我國目前對生態效益的經濟補償還處于初始階段,對區域生態補償研究還比較薄弱,成果不多,特別是對整個青藏高原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問題的研究則基本上是處于空白狀態,現有研究只是對某一特定區域,如三江源的生態補償分析。本文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視角,根據生態補償理論及國內外的生態補償實踐,從政策上提出將青藏高原生態補償機制置于國家戰略的地位來考慮,將生態補償機制從政策層面上升到法律層面,盡快出臺一部生態補償法;國務院設立 “青藏高原生態補償管理辦公室”;建立有利于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設立青藏高原生態補償基金以及將青藏高原列為國家生態安全試驗區等等。系統地提出青藏高原地區生態補償機制及國家級生態試驗區,在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中是一個重要的創新。
五是首次提出西線 “南亞大陸橋”建設問題。作者站在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國家戰略的視角,前瞻性、戰略性地分析了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大膽提出了西線 “南亞大陸橋”的國家構想。
“南亞大陸橋”是指連結東亞與南亞兩大市場,架設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陸上鐵路橋梁。現有研究有四種連接方案,有三種是從東南亞國家中尋找出海口,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第四種方案也仍然從云南出發,經緬甸入印度,實現中國與南亞次大陸的陸上連接。本文所提“南亞大陸橋”應屬西線“南亞大陸橋”,即:東起上海(連云港、青島、天津),經西安、蘭州、西寧、拉薩、日喀則、到達樟木 (中尼口岸);再經塔托巴尼(尼中口岸)、加德滿都、比爾根杰 (尼印口岸),到達印度的巴特那、新德里、孟買或卡拉奇 (巴基斯坦),實現中國與印度和巴基斯坦鐵路聯運。南亞大陸橋的建設將形成我國連接南亞的戰略通道,溝通南亞大市場。西線 “南亞大陸橋”的建設極具戰略價值,不僅構筑和完善我國鐵路南北、東西大通道,打通中國西南、西北出海通道,而且對青藏高原地區以及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戰略影響。它既是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一種國家戰略,又是從戰略全局高度制定發展戰略、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和突破 “馬六甲海峽困局”的較佳選擇。該論點的提出已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和國際影響。
六是對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進行了制度集成創新。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政府調控發展過程中過去都制定過一系列關于經濟、社會、環境領域的可持續性政策,但這些政策、制度之間往往缺少協調。例如:為實現同一政策目標不同部門的政策各自為政,增加了政策的運行成本;或者實現一個政策目標的行動常常影響到另一個政策的進展;或是注重短期利益忽視長期的雙贏的效果,從而降低了區域可持續發展政策的成本有效性。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策制定者能夠更多考慮長期的、綜合的、彼此協調的政策取向。因此,要提高政府的調控能力,優化政策效果,增強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就不能采取單兵突進和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而應采取一攬子政策,綜合配套、協調一致、整體推進。本文系統性地提出了提升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攬子政策,如:法律保障體系、生態產業發展政策、環境經濟政策體系、生態保護政策、科技創新支持政策、教育發展支持政策、社會保障政策、對口支援政策等,形成了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政策建議的集成創新,實現了政策建議的 “單兵突進”,政策效應、政策效果不佳,向“全方位、多層次、多路徑綜合”、政策搭配系統性優化升級,政策效果最優,管理調控能力最強的方向轉化。
此外,在研究分析中,一些重要的觀點、思路和主張散落在各章節中,是思想認識的閃爍點,也是該研究的重要貢獻之一,如:關于青藏高原區域特色輕工業發展問題,10多年來,理論上撰文研究,實踐上宣傳推動,已形成共識,得到認可,實際發展效果突出。
總之,推進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必須以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前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民族團結為保障,以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更加注重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更加注重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更加注重保護高原生態環境,更加注重擴大同內地的交流合作,更加注重建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從而推進高原地區跨越式發展,實現經濟增長、生活寬裕、生態良好、社會穩定、文明進步的統一,達到青藏高原地區經濟更加穩健、社會更加公平、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榮、生態更加良好、精神更加富足、全民的生活質量得到很大提高,努力建設團結、民主、富裕、文明、和諧的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