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琳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為應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中國政府于2008年底推出了4萬億投資計劃。這項計劃猶如一把雙刃劍,為中國經濟復蘇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也造成信貸泡沫化和資金配置失衡。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行業積聚的風險隱患,使中國銀行業面臨重大挑戰。2012年3月28日,國務院批準實施《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標志著中國民間金融發展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也將對中國銀行業市場機制的進一步完善,以及銀行業市場體系的格局帶來深刻影響。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從產業組織的角度對中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現狀進行分析,并依照促進市場競爭機制形成,提高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原則,探尋中國銀行業市場結構優化途徑,推動其改革進一步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按照產業組織理論,銀行業市場結構是構成市場主體的各銀行,在數量、規模、份額上的關系及由此形成的競爭形式[1]。本研究通過市場份額和集中度來考察市場結構,并選用CRn指數和HHI指數來衡量集中度。
CRn是某行業中前幾家最大企業的相關數值的行業比重,其數值越高,表明市場壟斷程度也越高,它能夠很好地反映領先企業的集中程度。計算公式[2]為:

HHI值介于0~1之間,等于0表示市場是完全競爭的,等于1則市場中只有一家企業,是完全壟斷市場。由于HHI指數值通常很小,在實際應用中一般將其乘10000。計算公式為:

式(1)和(2)中,n、i、N表示銀行數量,Xi是第i家銀行所占的市場份額,X是市場總額。
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份額、存貸款份額及利潤份額均呈下降趨勢,其中存款份額的下降幅度最大,6年間下降了9.78個百分點(表1)。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各項指標呈上升趨勢,其中利潤份額增長幅度最大,增幅達6.26個百分點。隨著宏觀經濟的穩定增長,以股份制銀行為代表的其他商業銀行,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和相對靈活的經營機制,市場占有率逐步提高。另外,由于國家政策的扶持,城市商業銀行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正在快速成長,并逐步蠶食著國有銀行的市場份額,中國銀行業的競爭程度逐年提高。盡管如此,由于國有商業銀行擁有人才、網點和客戶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其市場份額仍保持在50%以上。

表1 2004—2010年中國商業銀行市場份額
1.3.1 中國銀行業CRn指數的測定 2004—2010年國有商業銀行各項主要指標的集中率基本都在50%以上,利潤的CR4指標甚至高達60%以上(表2)。

表2 2004—2010年中國銀行業各項主要指標的CR4和CR8
根據貝恩的市場結構分類方法[3],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類型為寡占Ⅳ型。各個項目的CR4和CR8都相差10個百分點左右,這說明市場主要的壟斷力量仍來自國有銀行。6年間資產和存貸款的集中率都有較為明顯的下降,其中存款的CR4下降幅度最大,高達10.13個百分點;利潤的CR4下降了6.02個百分點,CR8卻上升了0.91%。這表明以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主的其他商業銀行,充分利用合理的網絡布局、相對靈活的決策機制和金融創新能力,市場占有率逐步提高。
1.3.2 中國銀行業HHI指數的測定 在樣本年份中,各項目的HHI值均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其中利潤的HHI值降幅高達1279,存款和貸款的HHI分別下降了623和678(表3)。

表3 2004—2010年中國銀行業各項主要指標的HHI指數
從N值來看,資產規模相當的銀行數量由8家增加到11家。由于其他商業銀行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強勢競爭,國有商業銀行的市份額正逐漸萎縮,中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處于低寡占型市場向競爭型市場過渡的階段。但是,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銀行業競爭格局短期內難以打破。
各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報酬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國有商業銀行的上升幅度分別為0.61和6.28個百分點,高于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上升幅度,但其人均利潤額比股份制銀行低22.67萬元(表4)。這表明,國有銀行的利潤增長源于其成立時間較長且營業網點遍布全國的優勢,但是其機構臃腫、冗員過多也造成了成本過高的問題。國有銀行的營業費用率和資產費用率雖逐年下降,但仍高于股份制銀行,沒有充分發揮其優勢而形成規模經濟。由于股份制銀行采取較為激進的薪酬激勵制度,其營業費用率呈波動上升趨勢。

表4 2004—2010年中國商業銀行盈利性和成本費用指標
從流動性指標來看,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都超過了國家規定的25%的監管標準,前者的流動性比率和貸存比率均低于后者。這表明股份制銀行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較強,而國有銀行貸款的資金來源更穩定。從安全性指標來看,2009年為應對金融危機,大規模信貸投放使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資本快速消耗,資本充足率顯著下降。為滿足監管要求,支持業務持續發展,各銀行掀起一輪再融資高潮,使其資產質量經受住了經濟周期的考驗,不良貸款率下降。

表5 2008—2010年中國商業銀行流動性和安全性指標
國家控股和官本位支撐的公司治理結構,使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決策具有很強的行政色彩。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在銀行體系中的占比超過50%,這種壟斷競爭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金融服務效率低下。隨著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國有商業銀行獲批開展綜合經營試點,這有可能使金融壟斷進一步加劇。
利率管制使利率這一重要的價格杠桿在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受到嚴重約束。一方面,資金使用效率低下,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業務發展和利潤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信貸資產規模的擴張,這種依靠政策性利差獲取利益的盈利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中國GDP的增長62%來源于非國有經濟的貢獻,但國有商業銀行70%以上的貸款都給了國有企業,民營經濟則主要依靠民間金融生存。民營銀行業在審批制度、最低資本金要求和經營范圍上都受到嚴格的進入壁壘的約束。而在銀行體系之外,民間借貸的利率隨著宏觀政策的變化而畸高,嚴重威脅著中國銀行業的健康發展。
4.1.1 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 中國的利率市場化大體從1996年開始,目前已被納入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之中。除放開人民幣存貸款率之外,還需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提高金融監管水平,為利率的最終市場化創造充分的條件。同時,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也是商業銀行真正商業化經營的過程,迫切需要商業銀行努力提高自身經營和風險管理水平。
4.1.2 完善進退機制,促進民間借貸合法化 積極放寬銀行業準入標準,有序推動以村鎮銀行為代表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并與民間資本開展合作。精簡審批手續,打破金融壟斷,使民間資本進入貨幣市場。完善退出機制,包括銀行破產法、存款保險制度、清算制度和問責制度等。
4.1.3 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法律體系 強化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有效的社會監督機制,從而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效率。培養復合型高水平監管人才,探尋更加有效地監管理念和方法。加大法律干預,完善擔保制度和擔保登記制度,平穩有序地維護銀行業的正常運轉。
4.2.1 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 將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作為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重點。建立有效的操作風險控制機制和銀行治理文化,逐漸取代官本位文化。建立多元投資主體的股權結構,通過產權的改革從根本上改善國有銀行的公司治理狀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商業化運作。
4.2.2 加快轉變經營模式 大力發展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使商業銀行逐步實現由資本高消耗向資本節約型發展方式轉型。同時,從財務、技術和人才等方面,做好內部資源的轉型,使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得到提升。
[1]于良春,鞠源 .壟斷與競爭:中國銀行業的改革和發展[J].經濟研究,1999(8):48-57.
[2]蘇東水 .產業經濟學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J·S·貝恩 .產業組織 [M].丸善株式會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