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振,黃 建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208)
湖南裝備制造產業集群與高職教育共生性發展的實證研究①
黃 振,黃 建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208)
湖南省新型工業化建設,為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和高職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本文利用區位商數測度了湖南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指出其集聚程度正在不斷提高,并即將實現突破。文章還通過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定量研究了湖南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和高職教育的共生性發展關系,由基于湖南工業職院的實例得到印證。最后提出了相關對策和建議。
產業集群;高職教育;共生性發展
高職教育注重實踐,重點培養動手能力強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高職教育在為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提供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方面,具有其他高等教育方式無法比擬的優勢。高職教育能夠提升勞動者的綜合素質,進一步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同時,產業集群化發展帶來的對人才和技術的需求,也將促進高職教育的蓬勃發展。在湖南省,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為代表的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已成為提升湖南區域經濟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力量。但湖南產業集群化的進程,也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例如缺乏一線技術應用型人才,缺乏技術儲備,缺乏產業配套等等。這些問題,本質上與生產經營者和一線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有關。本文將從實證出發,對湖南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集群與高職教育共生性發展進行研究。
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從而拉開了裝備制造業歷史性發展的序幕。裝備制造業又稱裝備工業,即資本品制造業,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主要由金屬制品業、專用裝備制造業、通用裝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器裝備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裝備制造業等7個行業組成。在同一歷史時期,株洲冶金工業學校為代表的一批在湘原國家重點中專學校升格為高職學院。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在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三家龍頭上市企業的帶領下,江麓機械、南車、廣汽長豐、比亞迪、北汽福田等大批制造企業在湖南發展迅速,顯現出百花齊放、萬壑爭流的“湘軍”風采。“十一五”以來,湖南省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年增幅保持30%以上,從業人員達41.86萬人,2009年主營業務收入2956.94億元,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936.78億元、占全省規模工業增加值的22%。
據統計,湖南省現有裝備制造高新技術企業346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13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級技術中心52家。全行業新產品產值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20個百分點。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中小型航空動力等行業技術水平躍居國內前列。
湖南省高職教育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截至2010年,全省共有高職學院63所,招生13.5萬人,在校生41.1萬人,畢業生13.9萬人。依托于先進裝備制造業和高職教育的發展,全省已成立19家職教集團,這些職教集團基本對接湖南省主要優勢產業、支柱產業、特色產業、新興產業,也涵蓋了基礎產業和重要經濟區域,正在為湖南省區域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這些數據說明,基本上同時起步的湖南先進裝備制造業和高職教育實現了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產業集群化的測度一直以來都受到經濟地理學家的重點研究。雖然早期的研究比較偏重于對產業集群進行定性的觀察與描述,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定量手段的豐富,對產業集群進行定量測度成為熱點。隨著相關經濟理論的發展,先后有集中度、赫芬達爾指數、空間基尼系數、EG指數和區位商等概念被應用于對產業集群化的度量。
其中區位商數(Location Quotient,LQ)可以衡量一個區域某產業的重要程度。王今等曾經運用區位商法對我國汽車行業進行了研究,他們指出京、津、遼等地已形成規模化的汽車產業集群。區位商又稱專門化率,由哈蓋特首先提出并應用于區域經濟分析,在衡量區域經濟要素的空間分布情況,反映特定產業部門的專門化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它常用于衡量區域優勢產業集群化的發展狀況,計算公式為表示區域內某產業總產值,e表示區域工業總產值,Ei表示全國某產業總產值,E表示全國工業總產值。LQ值越大,顯示該產業集群化程度越高。
如圖1所示,雖然受到湖南長期以來是農業大省等歷史因素的影響,裝備制造業的起點較低,但是隨著湖南新型工業化建設的不斷深入,裝備制造業在湖南工業中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高,專業集群化程度也越來越深。隨著湖南“十二五”規劃的提出和實施,將裝備制造業置于戰略性發展地位,其區位商數將在不遠的將來突破1這一臨界值。

圖1 湖南省先進裝備制造業區位商數變化趨勢圖
根據現有的研究成果,采用區位商數來反映湖南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化程度,采用湖南省高職院校每年畢業生人數來反映高職教育的發展狀況,數據跨度為1998—2010年,來源于相應年份的湖南統計年鑒和高職高專教育網。
從畢業生人數(GRA,單位:萬人)和求得的區位商數(LQ)來看,兩組數據都是非平穩序列,因此首先采用ADF (Augmented Dickey-Fuller)法對它們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ADF檢驗結果表
從檢驗結果來看,兩組數據的ADF值都大于5%和1%臨界值,至少存在1個單位根,因此,繼續對兩組序列進行一次差分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一次差分的ADF檢驗結果表
從檢驗結果來看,對LQ和GRA兩組變量進行一次差分后,DW值分別為1.94和1.90,ADF值也小于1%、5%和10%臨界值,通過單位根檢驗,說明雖然原序列不平穩,但是一次差分序列是平穩的。兩組序列分別有一個單位根,即LQ和GRA是I(1)的。
兩組序列之間是否存在偽回歸,還要通過協整檢驗來判斷。Johansen協整檢驗的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表
表3的檢驗結果說明兩組變量LQ和GRA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可以進行回歸建模。
根據VAR模型滯后期的評價統計量結果,建立VAR (2)模型,結果為:

從R2和調整后R2及相應統計量概率P值來看,模型效果較好。格蘭杰定理指出,存在協整關系的變量之間至少存在一個方向上的格蘭杰因果關系。表4顯示了兩變量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

表4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表
從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來看,LQ是GRA的格蘭杰原因,GRA不是LQ的格蘭杰原因,兩變量存在先后順序,LQ的前期信息會影響到GRA的當期。

圖2 脈沖響應圖
脈沖響應函數(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用來衡量來自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準沖擊對內生變量當前和未來值的影響。在脈沖響應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LQ對GRA的沖擊和GRA對LQ的脈沖響應情況。從圖2中可以看到,當LQ本期給GRA一個正向沖擊后,本期內GRA并沒有明顯變動,接下來從第4期開始GRA開始做出正向反映,然后長期保持在正向水平,并不斷增大。這說明,湖南省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在受到來自外部的某一正向沖擊后,經過就業市場傳遞的滯后效應,會對高職教育產生同向沖擊。這一沖擊在滯后期結束后,不僅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而且還有著較長的持續性。即產業集群的發展,對高職教育的促進作用是長期并且可持續的。
湖南工業職院于1999年由原湖南省機械工業學校升格而來,是全國百所、湖南省6所國家級示范性高職院校之一。在湖南省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產業背景下,該學院將“名校”與“名企”相結合,依托企業強化職業教育,依托職業教育促進企業發展,實現了職業教育的集團化發展。
湖南工業職院與世界著名企業博世公司先后聯合開設了五屆“博世班”,由企業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和學院教師一起擔任教學工作,采用項目式教學,定向培養企業所需的技能人才。學生第一年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依托企業提供的生產設備展開實踐實訓,第二年“工學交替”,到企業邊實習邊學習,達到企業要求者,三年后畢業進入企業工作。
與博世公司的合作只是湖南工業職院拓展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一個縮影,該學院先后與蒂森克虜伯、遠大、柯馬、廣汽菲亞特、世紀證券、衡陽泰豪等一大批知名企業以訂單班、教學基地、實訓基地等各種形式展開校企合作,并以聯合組建裝備制造職教集團的方式對接湖南省裝備制造業,在湖南省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得到壯大。
湖南工業職院的校企合作模式以系部與企業、工程師與教師、學徒與學生的“層層對接”為體系,形成了應用型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堅實平臺,結構如下所示:

通過校企產學研合作,湖南工業職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生在多次全國及湖南省數控技能大賽、全國計算機技術和軟件專業技術水平考試、電子商務大賽等技能競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畢業生就業率、用人單位滿意率連年保持在90%以上,許多畢業生已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和關鍵工序、關鍵崗位、關鍵設備的技術負責人,涌現出了一大批工程機械領域的技術能手,為企業在湖南新型工業化中的壯大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校企合作中,通過產學研結合的方式,湖南工業職院與用人單位結成了“共生單元”。學院的發展壯大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后備人才和技術支援,促進企業文化的不斷提升;而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又為學院提供了廣闊的拓展空間,形成了良性互動、互利互惠的共生性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已經成為產業集群與高職教育實現共同發展的主要路徑之一。
從以上的實證研究和實例分析來看,湖南省先進裝備制造業與高職教育的共生性發展作用十分明顯,因此,積極促進雙方的交流與合作,是湖南省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一。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高職教育以服務為宗旨。為行業企業服務才能體現出高職教育的價值,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服務行業企業的最直接途徑。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高職院校應該主動出擊,在湖南新型工業化的產業背景下,找準校企合作的切入點,確立服務行業企業的校企合作思路,為企業的發展實施專業建設,為培養企業急需的人才建立健全教學隊伍,為企業的崗位技能要求積極實施課程改革,為企業的職業技能需求建設實習實訓基地,為企業急需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性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加強服務行業企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的基本思路,工學結合的平臺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具體措施都要落實到專業系部的工作中,因此,應建立相應的制度,采取各種扶持和激勵手段,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以專業系部為實施校企合作的主體單位,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校企合作方案,組織實施并建立相應的考核評估制度。
[1]王 今.產業集群的識別方法和實證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11):117-120.
[2]黃 建,李蜀湘.湖南高職教育發展現狀與趨勢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2011(3):98-99.
[3]何玉宏,徐燕秋.試論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J].職教論壇,2005(7):15-16.
[4]樓世州.專業對接產業,人才服務企業[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2):25-29.
[5]肖化移.新型工業化進程中高職發展的舉措[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8):37-38.
(責任編校 莫秀珍)
G718.5
A
1674-5884(2012)06-0064-03
2012-05-13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10C0124)
黃 振(1977-),男,湖南瀏陽人,講師,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應用統計、職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