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連
2008年5月12日四川經歷了新中國建國以來最大的地震災害,震后全國各省均以不同的方式對地震災區進行援建。本工程是安徽對口援建阿壩州的一座橋,位于四川省阿壩州松潘縣境內,結構效果圖如圖1所示,橋上方為一鋼結構曲柱連接鋼桿形成一風帆狀結構,寓意四川人民克服地震災害,奮發向上的精神。

圖1 工程效果圖
本結構中,橋的跨度較小(40m左右),設計理論與經驗均較為成熟,故在本文中不予再分析,而橋上方的曲形柱,由于高度較高,懸臂較大,呈拋物線狀,底部彎矩大,計算較為復雜,在震后重建工程對結構的安全度要求較高的情況下,需進行詳細的分析計算。
本結構承受的主要荷載有風荷載、自重、雪荷載和地震作用,在這幾種荷載作用下,尤以地震為甚。
對于風荷載來說,本結構較為細長,故風荷載對結構的影響較大,由于《荷載規范》沒有對結構所在區域的基本風壓ω0給值,本計算過程取值0.6 kN/m2。
對于地震作用來說,本工程計算主要考慮罕遇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受力性能,確保在罕遇地震下結構不會出現倒塌,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對多遇地震地震波的加速度峰值為0.25g,而罕遇地震為 0.40g。
本氣柜結構為全鋼結構,鋼材型號為Q235,材料其他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材料參數
板厚度暫取8mm后,最終的厚度參數可根據后面的計算結果進行調整。
結構模型的底部截面尺寸為:1 500×950,頂部截面尺寸為450×450,結構為二次拋物線形式,內側拋物線方程為 y2=-25.6x,外側拋物線方程為 y2=-24.38x,結構模型見圖 2。

圖2 實體單元結構模型圖
在實體模型計算結構中,結構的最大mises應力為79.2mPa,最大應力位置在結構外側受拉一側根部,這和前面底截面1 000×1 000時的位置不同,說明截面加寬后受壓側的剛度變大,結構受力更有利。
對結構的位移變形來說,最大位置在結構的頂點位置,如圖3所示,最大值為105.854mm。位移的值較大,故需根據相關規范,確定對結構的剛度需不需要加強設計,反饋后可重新進行計算。

圖3 結構位移云圖位置(X向風載)

圖4 結構位移云圖位置(Y向風載)
構件底部最大反力為222.093 kN,此力可視為軸力。
在Y向風荷載作用下,結構的最大mises應力為58.5mPa,略小于X向風荷載作用,其作用的位置為結構受拉外側,這點和下面的梁單元計算的不一致,主要是由于實體模型計算較為精細,實體模型角部產生了局部應力集中現象,而除去這部分應力集中的影響其結果和梁模型的計算規律基本一致。
結構的最大位移為98.73mm,最大位移位置為頂部(如圖4所示)。
構件底部最大反力為225.945 kN,此力可視為軸力。
在計算時,因結構形式較為簡單,且剛度分布較為均勻,故僅考慮X和Y向水平地震作用,而沒有考慮豎向地震作用情況,也沒有考慮兩向或三向地震作用的組合因素。
對結構的動力分析采用常見的Taft波和El-Centro波來進行時程分析,波形圖見圖5和圖6,加速度峰值取0.40g(分析時考慮汶川大地震的因素,在計算時略微提高)。對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分析,從結構的使用功能來分析,主要提取的是結構內力,而沒有考慮結構的位移因素,計算結果見表2和表3。

圖5 EI-Centro波形圖

圖6 Taft波形圖

表2 X方向波

表3 Y方向波
由表2和表3可知相對于結構的截面來說,荷載值均不是很大,設計完全能滿足抗震要求,而地震作用下應力的最大發生位置是底部,而底部豎直段和弧線段交界處的應力也明顯比別的部位的大很多,故在設計時,此段進行了局部加強。
有限元計算沒有考慮結構的穩定,故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需在構造上考慮結構的穩定,設計時在結構的內部側板上加肋,加勁肋的間距可參照下式[4-6]。
1)按強度條件計算橫向加勁肋間距。
基本公式:

實用計算公式:

2)剛度條件控制鋼板的撓度Y≤S/250計算橫向加勁肋的間距。基本公式:

實用計算公式:

則根據上式計算得出,加勁肋最大間距:
強度條件計算:

剛度條件計算:

實際設計時取值間距為1 800mm。
通過以上計算分析,對本結構來說,板的厚度取8mm是完全能滿足設計要求的。在實際設計中,由于越到上部,荷載作用越小,故可采用變厚度的方式,但考慮到防雷因素,最上部的厚度不得小于4mm;水平加勁肋的間距取1 800mm,另考慮局部穩定問題,對底部結構,長邊向加一道加勁肋。
工程投入使用已逾兩年,運行良好。
[1]GB 50135-2006,高聳結構設計規范[S].
[2]GB 50009-2001,建筑結構荷載規范[S].
[3]GB 50017-2003,鋼結構設計規范[S].
[4][蘇]B·T利津,B·A·皮亞特金.薄壁結構設計[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0.
[5]張天助,王成樵.某電除塵器灰斗結構極限承載能力狀態分析[J].鋼結構,2007,8(22):63-65.
[6]姜得進.加勁棱柱殼體的整體穩定分析[J].建筑結構,2004(su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