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郁 王國明 孫峰
老樹秋深葉更紅
——聞喜縣七旬夫婦創作八部廉政劇
■王沛郁 王國明 孫峰

在喜迎十八大召開的日子里,聞喜縣紀委為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用廉潔理念引導人、用廉潔文化感染人、用廉潔精神激勵人,相繼推出一批富有聞喜地方特色的廉政文化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有8部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突出反腐倡廉主題,深受群眾喜愛的廉政文化劇目,是出自年逾七旬的李之一和馬敬意夫婦之手。懷著驚奇,帶著仰慕,筆者走訪了這對可敬的老人。
李之一和馬敬意是土生土長的聞喜人,都出生于1940年。李之一的哥哥李致強是著名作家,他創作的報告文學《神槍手許金金》被翻譯出版到歐、美、日等國,并成為軍事院校的教材。嫂子楊翠花是著名的蒲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多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國際友人演出,有的作品還拍成了電影。在哥嫂的影響和指導下,李之一夫妻二人很早就喜歡戲劇,并嘗試著創作了一些劇本,在當地小有名氣。
李之一是個組織上讓干啥就干啥的人,他在中學當過語文、歷史教師,在縣劇團干過編導,在政府機關當過干事,在當年的公社抓過農業生產,在企業抓過產、供、銷,自稱為“萬金油干部”。李之一原名李致意,在縣劇團當編劇時,他認識到一個劇本要搬上舞臺,沒有領導的支持,導演、演員的努力,作曲、美工的勞動,乃至群眾的關懷,單靠一位專業人員的力量是萬萬完不成的,而自己在一個劇目中只付出了一份勞動,為其中之一,故改名為李之一。馬敬意原名馬景意,做了一輩子人民教師。她在協助丈夫搞劇本創作中,看到一個個劇本成功地搬上舞臺,其中融入了無數人的心血和汗水,她發自內心對大家充滿敬意,故改名為馬敬意。小小的改名故事可以窺見他們謙遜的品格。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是他們夫妻倆共同的特點。
退休后,夫妻二人賦閑在家。電視上、報刊里,他們經常看到領導干部因腐敗倒下;生活中,他們不斷聽到人們對腐敗現象的憎惡,強烈的使命感促使他們重新提筆,用戲劇來表達群眾反腐倡廉的意愿,為反腐倡廉工作做一份貢獻。
這時,聞喜縣紀委正在全縣開展廉政文化下基層活動,廉政歌曲大家唱、廉政楹聯進萬家等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但各項活動單單缺少了群眾喜聞樂見的戲劇。了解到他們夫婦二人的心愿后,縣紀委的領導第一時間找到了他們。面對著共同的目標,李之一夫婦說干就干,一項艱巨而光榮的計劃開始實施了……
李之一和馬敬意伉儷情深,志同道合。接到紀委的任務后,他們不顧年事漸高、身體有病,深入挖掘聞喜優秀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中的廉政資源,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勞。
李之一和馬敬意深深懂得,能否感動讀者、引起共鳴、教育觀眾是檢驗廉政戲劇是否成功的基本標準。要想感動觀眾,首先要感動劇作者自己。李之一腿腳不方便,但他仍走書店、查文獻、下基層、訪專家,為戲劇創作搜集素材。在采訪和調查中,他們始終懷著虔誠而摯熱的心,在故紙里搜索一位位歷史人物的曲折心路,在交談中感受著一位位當代公仆的高潔情懷。透過歲月的重重迷霧,他們看見了一個個為民奔走的身影,聽到了一聲聲為國吶喊的呼聲,一種令人震撼、催人奮進的力量在猛烈地撞擊他們的心扉。
在采寫被譽為“聞喜的申紀蘭”的關村嶺村黨支部書記孫自嬌的先進事跡時,李之一在該村一住就是一個星期,幾乎采訪遍了村里的老老少少,采訪筆記寫了厚厚的三大本。為了深入了解孫自嬌為村里打井的事,當他得知當時的打井隊在鹽湖區,立馬拖著病腿,一瘸一拐坐上公共汽車,奔走近百里,終于成功地采訪了打井隊長,了解了孫自嬌打井的詳細情況。這些珍貴的資料,為劇本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之一和馬敬意相依相伴,夫唱婦隨,時常為一個戲劇形象的確立,為一句道白、一句唱詞、一個舞臺動作及其他細節的設計而嘔心瀝血,或求人商榷,或熬個通宵達旦。在創作《忠義裴度》時,他們深深地沉浸在曲折的劇情中,沉浸在劇中人物的感情波動中。他們為裴度的為民情懷而喜悅,為晉刺史、萬縣令的貪婪丑陋而憤慨。當寫到晉、萬二貪官的賣官買官行徑時,從他們的筆尖流淌出一行行激憤的文字——
州官賣官把錢斂,
縣官買官出銀錢。
州官賣官坑了縣,
縣官有權再撈錢。
錢官官錢暗交換,
耗盡百姓血汗錢。
政令不通朝政亂,
枉為百姓父母官。
在創作《忠孝楊深秀》期間,李之一因病做了手術,馬敬意在一旁護理。他們把病房當書房,整天討論和改寫著劇本,反而忘卻了病痛。一本練習本、一支鉛筆、一塊橡皮,成了他們病床頭必備的工具——半夜里靈感突然襲來,便可立即挑燈夜戰。出院時,他們不僅感受了病愈的喜悅,更收獲了劇本殺青的快樂。
幾年下來,他們根據聞喜歷史名人東晉堪輿學鼻祖郭璞、唐代名相裴度、南宋抗金名相趙鼎、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楊深秀的故事分別創作了《忠魂郭璞》《忠義裴度》《忠烈趙鼎》和《忠孝楊深秀》等歷史劇目,通過褒忠貶奸、揚善抑惡,展現給人們一幅幅古代廉吏廉潔奉公、敬天愛民的歷史畫卷。他們還根據植棉專家吳吉昌、民營企業家李春元、關村嶺村黨支部書記孫自嬌、優秀大學生村官李秀琴的事跡分別創作了《涑水銀花》《涑水金花》《嶺上紅梅》和《董澤芙蓉》等現代劇目,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傳唱給大家一首首立黨為公、忠于職守的當代史詩。
戲劇是動態藝術,是活體的互動藝術。只有寫而沒有演或只有演而沒有觀就不能稱其為戲劇。廉政劇目更要通過觀眾的精神參與,讓觀眾動情、動心,從而達到教化的目的。對李之一、馬敬意創作的廉政劇作,聞喜縣紀委非常重視,積極協調把他們的作品搬上了舞臺。同時,在全縣積極開展演出宣傳活動,努力在社會營造觀廉政劇目、受廉政教育的良好氛圍。而李之一、馬敬意始終懷揣一顆純凈之心,自費創作劇本,免費交給劇團演出,不為錢財、不為名利,為的是讓人們形成廉政心理、加強廉政意識。他們以關村嶺村黨支部書記孫自嬌為原型而創作的現代戲《嶺上紅梅》在全縣巡演數十場,場場爆滿,演者用功,觀者動情,一時間好評如潮,大家深深為孫自嬌同志數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層,情系百姓,舍小家顧大家,改變山村面貌的精神所感動。聞喜縣東鎮西街村黨支部書記李宏斌觀后深有感觸地說:“孫自嬌同志能幾十年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辦實實在在的事,起到了共產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我一定要以孫自嬌為榜樣,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事業,為構建和諧西街再做新貢獻。”經過宣傳,孫自嬌同志被中共山西省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并當選為第十屆省黨代表。
他們創作的歷史劇《忠義裴度》在運城市調演,大獲成功,并榮獲“菊花獎”。聞喜縣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張春吉觀看完李之一和馬敬意創作的這些劇本后說:“這是一批精彩紛呈的廉政精品劇目,它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蒲劇藝術形式,生動地展現了廉政文化的影響力,在全社會營造了崇廉尚潔的濃厚氛圍,提升了黨員干部廉潔自律、勤政為民,拒腐防變、抵御腐敗的能力,將使我縣的廉政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水平。”
看著自己創作的戲劇取得的成就,李之一、馬敬意二位老人在欣慰之余,又開始在自己那間由陽臺改成的書房里默默地耕耘下一部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