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社會學角度看文化與文化建設

2012-11-06 06:14:18
科學中國人 2012年4期
關鍵詞:亞文化理念建設

李 強

從社會學角度看文化與文化建設

李 強

專家簡介:

李強,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教授。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北京市政府參事、北京市社會學會會長等。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客座教授。研究領域: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城市社會學、社會結構與社會問題、應用社會學、貧困問題等。主要著作有《社會分層十講》等十幾種,發表學術論文180多篇。曾獲國家教育部、國家人事部授予“全國模范教師”光榮稱號,曾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等多項學術獎勵。

中共中央召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其意義十分重大。30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推進了中國人的“硬實力”建設,現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旨在推進中華民族的“軟實力”建設。從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看,“軟實力”建設的意義一點不亞于硬實力,因為,“軟實力”建設的核心是國民的“理念建設”,唯有了理念的進步,我們的發展才真正是可持續的發展。為什么這樣說呢?什么是“理念文化”?它與文化建設是什么關系?理念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又是什么關系呢?本文先從最為基礎的什么是文化談起,試圖從社會學角度對此做一解讀。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為人類社會所特有。在理解人類社會的時候,人們曾經嘗試著用各種不同特征定義人類社會與其他動物群體的差異性,其實,人類社會最為整體的、系統的特征就是文化現象。雖然其它動物也有群居的“社會”現象,但是,其他動物群體所表現出來僅僅是自然的、生理的、本能的現象,而只有人類社會創造、傳遞和演習著文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使用“人類社會文化”概念,簡稱“文化”。

“文化”一詞英文為culture,來源于拉丁語,原意是指“耕耘”、“耕作”,其最初含義與農業文明有直接的聯系。對于文化的定義,學界有久遠的歷史,要解釋清楚文化的含義,就不能不回顧一下學術文獻中的文化定義。文藝復興時代,也是西方文化的繁榮期,人們將農業、手工業、商業、教育等活動都歸入了文化范疇,認為凡是與自然狀態、天然狀態相對立的都屬于文化現象。德國學者普芬多夫(1632-1694年)曾這樣定義文化概念:文化是社會人的活動所創造的東西和有賴于人和社會生活而存在的東西的總和。按照這個定義,文化既包括物質因素,也包括非物質因素。

不過,也有些學者認為,文化不包括物質因素,只包括精神因素。持此種文化觀的,最著名的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B.泰勒(Edward B.Tylor)。泰勒給文化下了個定義,后來為人們所廣泛引用。他認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各種能力與習慣[《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409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泰勒認為,文化的特點是:它是人類后天習得的,為人類社會所共同享有。

由于文化現象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諸多學者都試圖闡釋文化的基本含義,關于文化的定義也數不勝數。人類學家克羅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Kluckhohn)曾專門撰寫了《關于文化的概念與定義之述評》一文,文中述及的文化定義有160種之多[龍冠海:《社會學》,8版,188頁,臺北,三民書局,1983]。不過,文化的定義雖然很多,但是,歸納起來看,還是大致分為前面已經介紹的兩大類。一類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義,認為文化是社會成員所享有的一切知識、思想、價值觀和物質財富。另一類,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義,認為文化是在社會互動中產生的,是社會成員在社會化過程中習得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文化是與自然現象不同的人類社會活動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成果[《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文化與社會運行”一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二、文化的分類

所謂文化的分類是對于“什么是文化”的進一步闡釋。由于文化體系如此之龐大,所以,對于文化的分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分類。下面筆者試圖從三種不同角度解釋文化的類別。

1、對于文化表現形態的分類: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

這是對于文化現象“表現形態”的最大分類。物質文化指物質世界中,一切經過人的加工、體現了人的思想的東西。非物質文化,又稱精神文化,指制度、規范、觀念、符號等。

精神文化又可區分為理念文化(或觀念文化)與制度文化[(日)橫山寧夫:《社會學概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理念文化是還處在思想、觀念狀態的文化,還沒有變為社會規范。制度文化則是已成為多數人遵循的規范,它反過來對人們的行為具有約束力。

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異的,物質文化因自然規律的作用,在使用過程中不斷被損耗,非物質文化卻可以被反復使用而不損耗。在我國的文化建設中,近來,非物質文化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當然,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區分是相對的,兩者常是結為一體的。

2、功能取向的分類

文化對于維系社會的運轉發揮著重大的社會功能,這些功能包括:文化是社會、民族分野的標志、文化規定著社會行為規范、文化是社會團結的重要基礎等等。從功能角度也有多種分類:

主文化與亞文化。主文化是在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為社會上多數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對社會上大多數成員的價值觀、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影響極大。亞文化指僅為社會上一部分成員所接受的或為某一社會群體特有的文化。亞文化一般并不與主文化相抵觸或對抗。

亞文化又可分為不同的類別:如民族亞文化,即為社會中少數民族群體所特有的文化。職業亞文化,指為各種職業群體特有的文化,各種專業性較強的職業都有一些專門的訓練,有專門的職業術語、職業道德、職業習慣等等。比較特殊的如越軌亞文化,指反社會集團的行為規范往往偏離主流文化所規定的行為規范。

從發展變遷的角度看,主文化與亞文化的區分不是絕對的,兩者都在發生變化,也可能互相轉化。主文化可以轉變為不占主導地位的亞文化,亞文化也可以轉變為占主導地位的主文化。例如,現代科學技術在20世紀初從西方傳入中國時,它是當時中國社會的亞文化,然而在目前的中國社會已上升為主文化。

對于主文化與亞文化的性質或是非曲直,我們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新興的、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文化,在開始時常常并不是主文化,而僅是一種亞文化,但由于它有發展前途,往往最終上升為主文化。因此,僅憑主文化、亞文化的地位并不能判斷其性質,只能根據它們在社會上所起的作用而對其作出判斷。

主文化與反文化。這是根據文化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從對立、沖突的角度對文化做的區分。也有學者認為,反文化是一種特殊的亞文化。一般說來,在這里,主文化指在社會上占主導地位,對現存社會秩序起著維護、支持作用的文化。反文化是對現存秩序的背離和否定,是對現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對抗。當然,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壞的東西,反文化的性質取決于它所反對的文化的性質。否定有發展前途的優秀文化的反文化,當然是有害于社會的。反之,如果反文化所反對的是阻礙社會發展的文化,那么它就是有益于社會的文化。例如,我國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它所反對的是封建專制、舊禮教,它所提倡的是科學、民主,這種反文化是有進步意義的。

此外,筆者從功能角度還提出過“評比文化”與“非評比文化”

[李強《關于吸收外來文化的一點思考》,載《新華文摘》,1 9 8 6(10)]的區分等等。承認非評比文化的存在,意味著承認各民族的平等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異。

3、層次取向的分類

這是從文化分層角度理解文化的構成。社會學從文化分層角度,將文化分為四個層次:文化特質、文化叢、文化區域、文化模式,這些基本概念都是人類學家威斯勒(Clark Wissler)在他1923年出版的著作中提出的[(美)克拉克.威斯勒:《人與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最基礎的是文化特質。文化特質(cultural trait)是組成文化的最小單位。一個社會的文化內容就是各種文化特質的總和。文化特質可以表現為物質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現為非物質文化的形式。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物質文化的特質有:象形字(漢字)、紙、墨、筆、硯,樂器中的編鐘、笙、瑟、琵琶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特質有:儒家的四書五經教條,作揖、下跪、磕頭等各種禮儀。

再上升一個層次是文化叢。文化叢亦稱文化特質叢(cultural traitcomplex),指因功能上相互聯系而組合成的一組文化特質。它往往與人們的某種特定活動有關,而且往往是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特殊結合。如,我國春節的民間慶祝活動可以視為一個文化叢。在慶祝活動中,各種文化特質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放炮竹、點燈籠、貼窗花、吃餃子、串親戚、年三十的團聚、初一、初二、初三、……,甚至可以延續到正月十五的活動,等等。社會學家在進行文化研究的時候,特別關注這些文化綜合體,因為它構成了一組相對完整的文化現象。

要了解社會文化的全貌則還要上升一個層次,即所謂文化區域(cultural area),指在地理空間上、在不同區域上分布的特定的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文化特質叢是有其空間地理分布的,在不同的區域可以發現集中地、成片地分布著某些文化特質叢。比如,美國學者梅森(O.T.Mason)曾經將拉丁美洲的土著文化劃分為十八個文化區域[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249頁,北京:山東人民出版社]。考古學家在研究古代文化時,也往往是用地理名稱來命名古代區域文化現象的。比如,“河姆渡文化”就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我國浙江余姚縣河姆渡村發現的,距今7000-6000年以前的屬于較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該文化特質包括黑色陶器、石斧、骨簇,以及特殊的閣樓式房屋建筑等等,該文化分布在長江下游以南區域。當然,區域文化的概念可大可小,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擴展區域,也可以說,最大的區域文化現象是:中華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拉丁美洲文化、非洲文化、西方文化等等,但是,對于這種比較大范圍的、成系統的文化現象,社會學通常用“文化模式”概念來分析研究。

所謂文化模式就是一個社會中所有文化內容(包括文化特質與文化叢)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結構。這種形式往往表現了一種社會文化的特殊性。在社會學關于文化的研究中,關于文化模式的研究具有最重要的意義。因為,這種研究是將各個層次上的文化結合起來加以研究,因而研究者可以獲得對于社會文化的總體認識。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我們才能認識到一個社會或民族文化的優點與缺點,才能進行文化比較。從理論上,最先提出文化模式(cultural pattern)概念的是人類學家威斯勒。后來,著名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發表了《文化模式》一書,在學術界產生廣泛的理論影響。

在文化模式的研究中,有特殊的文化模式與普遍的文化模式之分。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區、不同社會群體的多樣的文化結構與文化內容。各種特殊的文化模式,受到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各階層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所謂普遍的文化模式,指各種文化模式雖各具特點,但是就其基本結構看卻有著共同的東西。比如,威斯勒提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九個方面:即語言、物質性特質(飲食習慣、棲息地、運輸交通、服裝、工具等)、藝術、神話與科學知識、宗教活動、家庭與社會制度、財產、政府、戰爭。威斯勒認為,在不同的文化模式中,都發現了這九種素材。雖然威斯勒的這個歸納并不周密,但是,它可以使我們認識到,各民族的文化確實具有很多共同的基本方面。

三、“理念文化”在我國當前文化建設中應居于核心位置

從以上所談看,文化體系確實太復雜了。那么,我國當前文化建設的哪一方面是最為關鍵的呢?筆者以為,當前我國“理念文化建設”是文化建設的最為核心的目標和內容。理念文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最為基本的觀念,包括人自身的信念、信仰、理想、道德觀、價值觀等。這是上文對文化表現形態分類中提到過的,即對于精神文化又進一步區分為:“制度文化”、“理念文化”、“符號文化”等。制度文化規定了人們社會行為的一系列準則,而理念文化則是老百姓處于觀念、思想狀態的文化。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提出“知難行易”之說,就是指,理念最重要,老百姓要先有理念,才會有行動。中山先生以辛亥革命為例,最初中山先生提出推翻滿清王朝的時候,曾被指斥為“理想空言”,但事實證明,只要國民共識這一理念了:“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孫中山:《建國方略》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1年,第4頁]。所以,理念文化的建設也就是人心的建設,我國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億萬中國老百姓認同改革開放大業的人心建設。同樣道理,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是人的改革,也就是說在這里,人處在最為基礎的、最為核心的位置上。文化體制改革、文化建設的具體內容包括新聞輿論、文學、戲劇、電視、廣播、電影、音樂、舞蹈等等,甚至可以列舉出千千萬萬的方面,但是,筆者以為最為核心的內容是關于人自身的理念、信念、信仰、理想、價值觀。這一點,對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概莫能外。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有著超過三千年的文字記載的歷史,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建設中,關于人自身的信念、理念、理想、價值觀的建設也一直是居于核心位置。

文化,特別是理念文化是民族團結、國民信任的重要基礎。失去了理念文化,國家就會成為一盤散沙。我們這個民族的一個特點就是自古重視理念文化的建設,理念文化在中華文明幾千年時間里,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為什么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們民族的隊伍太大,人數太多,地域太廣,這樣就遇到了究竟用什么把大家聯合起來、統一起來的問題。而理念文化會促使每一個中國人產生自發的認同感。

如果回顧一下歷史的話,秦始皇的功勞是建立了集中統一管理的行政體系,這種集中管理的行政體系延續了兩千多年,毛澤東主席曾經說:“歷代都行秦政事”,從建立行政體制來說,秦朝是成功的。但是,為什么秦王朝十幾年就亡國了呢?筆者以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秦雖然建立了集中管理的行政體系,但是沒有尋找到與這套管理體制相一致的理念文化。秦始皇的能量很大,又統一全國又修長城、車同軌、書同文,我相信當時的人們對他還是很崇拜的,要不然不可能完成那么多事業。但是,為什么他一死就亡國了,我認為主要是他沒有找到實現民族團結、民族穩定的理念文化。所以,在秦以后的漢朝繼續在尋找這個東西,到了漢武帝接受了“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而實現了中華民族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理念文化,在此后長達兩千年的時間里,就理念文化來說是比較穩定的。毛澤東主席也說過,如果沒有1840年代的外敵入侵,中華民族的歷史循環還是會沿著自己的軌道走下去。當然,西方列強入侵了,使得我們無法維持原來的理念文化了,到1915年提出“打倒孔家店”,開始尋找新的理念文化。儒家思想意識形態衰落以后,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也曾經是百家蜂起的局面。

全國解放以后,我們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的理念文化。我們國家的幾代領導人一直在探索與經濟政治社會體制相適應的理念文化體系。改革之所以能夠啟動,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起到了最為關鍵的作用。鄧小平同志也一直在探索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當然,在理念文化與經濟改革的關系上,我們也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

今天的中國處在改革開放的局面下,中國多方面的體制都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僅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城市改革看,就發生了就業體制變革、住房體制變革、醫療體制變革、養老體制變革等等。如此眾多和重大的體制變革當然會對于人們的理念、信念、價值觀產生重大沖擊。所以,毋庸諱言,改革、變革,體制、規范的變化造成了人們思想觀念的很大的不一致,因大規模開發、征地拆遷、醫療糾紛、食品安全、勞資關系、失業下崗等等也促成了社會矛盾、社會沖突的高發期,各類群體事件、上訪上告事件層出不窮。可以說,當前的中國,既是有著最好的發展機遇的時期,但同時由于結構轉型帶來的諸多問題,也是社會矛盾叢生的高風險時期。而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會對于理念文化造成沖擊。

那么,怎樣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文化建設來實現理念的進步、理念文化的建設,進而化解當前的社會矛盾、社會沖突呢?社會學理論認為,要想實現一個和諧的社會,在理念文化建設上有三個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第一,社會定義的一致性,一個國家要團結一致,它的全體國民對社會基本事物的定義要一致;第二,對于社會群體奮斗目標的共識;第三,社會所認同的目標與社會所能提供的手段之間的協調和平衡。如果實現了這三個要素,社會就比較容易整合、統一、穩定、和諧。但是,目前我國的現實是,在這三個方面還存在很大問題,而這三個要素的建設不是靠經濟建設、物質財富建設就能夠完成的,只有通過文化建設、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才能實現。

當前,我們遇到的理念文化建設在上述三個方面都出現了問題。第一,關于社會定義的一致問題。現在,無論在老百姓的生活中,還是在思想理論界,對于很多社會基本事物的看法,都存在著諸多疑問。比如如何看待官民關系?怎樣看待貧富差距問題?再比如,什么是社會公平、社會正義?當前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公正?又如關于征地拆遷的合理性的爭議、關于國有企業轉制的爭論等等常常變得十分尖銳。社會上存在的“仇官”、“仇富”、“仇警”的現象等等,都屬于極其不正常的社會現象,究其根源,都是源于對社會基本事物含義的不一致認識。而文化建設、文化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之一,就是要厘清社會基本事物含義,就是要研究怎樣通過文化建設,形成為老百姓認可的統一的社會定義。如果比較傳統中國社會的話,在古代中國這個社會定義的基礎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上升機制“科舉制度”是統一的。科舉制度促使考生去讀儒家的經典著作,儒家經典本來就是反功利主義的,科舉制度把一個非常沒有功利的事情和功利聯系起來,其結合還是很成功的,儒家經典講的道理是反功利的,讓人們提高道德水平,書生們讀書的結果接受了孔子關于社會事物的基本定義。應該承認,儒家經典著作的水平還是很高的,至少是言簡意賅的。比如關于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僅僅八個字就把道理說清楚了。當然,自“帝制”廢止以來,中國社會在實踐上和在理念上已經發生了巨大變遷,傳統思想難以承擔起社會基本事物統一定義的重任。今天在社會定義、社會理念、社會信念、價值觀的建設上,文化體制改革承擔著重大的社會責任。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就是要創造出像當年儒家經典那樣的高水平成果,要符合國情、要符合真理檢驗標準的原則、要言簡意賅、要容易為大眾所接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再看第二個要素,對于社會群體奮斗目標的共識。在改革以前,致富、賺錢曾經是被主流意識形態所批判的,那時政治目標成為國民奮斗的基本目標。改革開放是對于群體奮斗目標的重大修正,今天,大多數普通老百姓認同于致富的目標。致富目標的形成也與改革以來的媒體宣傳有密切的關聯,媒體主渠道的報道中,常常在強調帶領大家致富。但是,仔細反省起來,把致富、賺錢作為奮斗目標,恐怕也值得深思。世界上成功的民族,都是強調公正、公平、正義、自由、平等、博愛是目標,賺錢恐怕只能看作實現目標的一種手段。如果致富就是目標的話,那么,評價成功的標準就成了有了大錢就是成功者,低收入就是失敗者。今天,社會上之所以將有錢人稱為“成功人士”,其潛臺詞的理念就是將金錢作為社會事物的判斷標準。這樣的理念是十分可怕的。在任何社會,巨富者總是極少數,如果以財富為評價標準的話,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就會有被社會排斥的感覺。所以,我們必須反省國民的奮斗目標,在媒體宣傳上不應簡單地宣傳所謂致富的目標。

最后看看第三個要素,目標與手段之間的協調和平衡。當一種文化設定社會目標的時候,必須同時考慮到是否為社會成員提供了實現目標的手段。譬如,如果一個社會過于崇尚致富的目標,但同時社會所設置的實現致富目標的手段或路徑卻過于狹窄,使得社會上很多人想合法賺錢的路徑受到了多種社會因素的制約[羅伯特.K.墨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年,第280-281頁]。這樣必然造成違法違規普遍發生。所以,當發現能夠實現目標的路徑過于狹窄時,一個辦法是擴渠道、拓寬路徑、增加合法手段,另一個辦法是修正理念文化所設定的社會目標,最終是為了實現目標與手段之間的協調。否則的話,社會就會處于矛盾、疏離、沖突的狀態。

總之,理念文化是提供社會定義、設定社會目標的,只有建設好了理念文化,才有可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猜你喜歡
亞文化理念建設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抽象話:網絡語言新興亞文化探尋
名作欣賞(2021年24期)2021-08-30 07:02:28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玩具變“潮” 已成為一種亞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費導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亞文化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腐敗亞文化”何以揮之難去
公民與法治(2016年8期)2016-05-17 04:11: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园内精品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视频一| 狠狠亚洲五月天| 日韩黄色在线|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国产成人三级|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麻豆另类AV|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亚洲浓毛av|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色天堂无毒不卡|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欧美色香蕉|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在线无码私拍|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一级不卡毛片|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91视频99| 日韩美毛片|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5555国产在线观看|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日韩高清一区 | 久久综合久久鬼|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91在线高清视频|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色婷婷色丁香|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91视频区|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年人网| 毛片基地视频|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成年人国产网站| 九九热在线视频|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久久超级碰| 国产高清自拍视频| 亚洲欧美自拍视频|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九色免费视频| 午夜啪啪网|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婷婷午夜影院|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天天操天天噜|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