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徐秋紅
醫術精湛 “巧手大俠”
——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魏伯俊教授
本刊記者 徐秋紅

“仁醫”都是始于心誠,而成于精湛。那種責任是任何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們都難以相比的責任,因為他們創造的是一個個生命的奇跡;這份責任也是任何藝術家們美艷絕倫之作品所無法替代的,因為他們雕琢與修復的是這個世界上最獨特的生命材質。
頭頸外科作為國內綜合醫院正在崛起的新興專業,不僅需要扎實的耳鼻咽喉科基礎,還要融合普通外科、神經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等其他專業的相關知識。目前來講即便是較大規模的醫院也并非都有條件成立頭頸外科專業,所以頭頸外科對大多數人來講是神秘的。
在這片仍然具有神秘色彩的領域內,北京世紀壇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魏伯俊教授已辛勤耕耘二十余載,取得了令人稱贊的成績。他將自己所有的熱愛和精力,以一種深沉的感情,致力于頭頸外科的發展,特別是復雜疑難和邊緣學科的高難手術研究,尤其擅長甲狀腺和甲狀旁腺腫瘤的手術治療,挽救了眾多晚期甲狀腺癌和甲狀旁腺癌患者的生命,為我國該領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其對喉癌患者采用的個體化治療,使大多數喉癌患者在獲得根治的同時保留了講話功能。他同時還是國內成功實施頸根部腫瘤外科手術最多的專家……
治病救人需要仁術仁心,需要盡善盡美。魏伯俊教授是始終如一的完美主義者,尤其在患者身上,他更是追求完美無憾的結局。手術臺上沉著冷靜,果敢敏捷;而在他的內心卻波瀾壯闊,時刻緊張。“每當我看到患者康復后臉上浮起幸福和希望的笑容,每當我聽到患者用樸實而真誠的話語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都使我感受到這份充滿艱辛職業的快樂,這也是患者對我的最高獎勵”采訪中魏伯俊教授如是說道。
魏伯俊教授1989年畢業于中山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同年被分配到北京協和醫院,1995-1998年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攻讀頭頸腫瘤外科學博士學位,師從我國頭頸腫瘤外科學主要奠基人之一,美國頭頸外科學會員屠規益教授和我國著名頭頸外科專家、英國皇家醫學科學院院士唐平章教授。1999年,魏伯俊教授創建了北京協和醫院頭頸腫瘤外科專業,并一直擔任該專業的學術帶頭人和首席專家。扎實的理論基礎,精湛的外科技能,出色的診斷能力,使他很快在頭頸外科領域內脫穎而出。
也是從1999年開始,魏伯俊教授連續九年獲得北京協和醫院醫療成果獎,其中六項為第一負責人,為北京協和醫院獲獎次數最多專家之一。他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和良好思想素質,在國家最需要時候勇擔重任。他曾受衛生部和外交部委托,率隊赴國外圓滿完成對患嚴重頭頸部疾病患者的國際救援任務。應澳門特別行政區衛生局邀請赴澳指導疑難頭頸外科手術。《中國報道》“中華名醫風采”專欄,《北京晚報》“京城名醫”專欄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多家媒體對其先后進行報道。2010年,他從北京協和醫院調入北京世紀壇醫院擔任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憑借雄厚的專業基礎,魏伯俊主任迅速將北京世紀壇醫院的甲狀旁腺癌的治療推向了國內領先水平。
有先進的思想,才有先進的醫學。魏伯俊教授把對病人的關愛融入到不斷創新的學術理念和醫療技術的創新中。他在專業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更具意義的是對一些常被視為“雷區”腫瘤的深入研究,如《侵犯上消化呼吸道復發性甲狀旁腺癌的再手術治療》、《頸部與胸腔及腋窩交匯區腫瘤的手術治療》、《頸胸交界部轉移性腫瘤的手術治療》、《頸段食管吻合口狹窄的手術治療》、《頭頸部惡性腫瘤咽后間隙淋巴轉移的診斷和手術治療》、《侵犯翼腭窩腫瘤的手術治療》等。
在他等身的著作和無數榮譽的華冠背后,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他在醫學、教育、科研事業中不倦的思考和時時刻刻的積累。
對生命之愛是人的大愛,奉獻這種愛,需要勇氣和力量。魏伯俊教授常說:醫生的天職是為患者服務,患者的需要就是我們的責任,為解除死亡對患者的威脅,有責任感的醫生應有勇氣承擔風險。
甲狀旁腺癌是一個很特殊的癌癥,和甲狀腺癌雖只一字之差,手術難度比甲狀腺癌卻要大得多,而且易復發。一年前,一名多次手術的甲狀旁腺癌患者已經到了晚期,陷入高鈣危象狀態,時刻面臨死亡威脅,每天靠血液透析維持生命。因為多次手術,解剖結構紊亂,以前的手術醫師均放棄再次治療,醫院也只好無奈地給其家屬發放病危通知,希望早做準備。 絕望之時他的家人來到北京世紀壇醫院找到了魏伯俊主任。魏主任大致了解了病情后認定仍有手術希望。在病人住院三天后,魏伯俊教授在非常混亂的組織結構下,經過七個小時的耐心尋找,終于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這位經歷了生死考驗的病人動情地說,要用一生去感謝魏主任,他是我的救命恩人。魏主任是一個醫術精湛的實力派醫生,他的手很巧,天生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外科大夫,他的手術刀在他那里仿佛是老司機的方向盤和指揮家手里的指揮棒,他用一顆炙熱的仁心為危重病患爭取最后生存的希望,著實讓人為之感動。
經過魏伯俊主任診治的病人很多,他也許記不住每個病人的名字,但病人對他卻印象深刻。瀏覽好大夫在線網友留言,一位經過半年時間仍然查不明原因的食道疾病患者說:魏主任第一眼給人的感覺就是一位可愛的人讓人信任的人。當我們把在別的醫院所做的厚厚檢查資料給他時他說愿意幫助我們找原因。經過詳細分析,魏主任確診他患的是一種表現十分特殊的頸段食管癌。經過手術治療,老先生終于康復出院了。一位罹患頸部巨大腫瘤的小伙經過魏伯俊主任的手術治療痊愈后動情地說:得了這種病真的很不幸,由于知識的缺乏,在求醫路上走了不少彎路,但我并不抱怨上帝沒讓我早日遇到魏主任,我要感謝上帝讓我最終遇到了魏主任!
隨同魏伯俊主任一起從北京協和醫院調到北京世紀壇醫院的醫生申虹說,魏主任手術之巧在協和醫院是出了名的。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期間,他接收了一位咽喉和食管因為燒傷都完全閉鎖的年輕患者,其傷情之重非常罕見,輾轉國內多家大醫院,屢次嘗試手術后病情不但沒有任何好轉,相反越來越重。魏伯俊教授查遍國內外文獻希望能有所借鑒,但遺憾的是均無類似報道。為了這位正值豆蔻年華的青年能重返社會,魏伯俊教授苦思冥想終于設計出了兩全其美的手術方案,成功完成了我國首例、世界上尚無報道的喉和食道閉鎖患者的功能恢復手術。“那段時間,科里來了很多食道狹窄的患者,我們都叫他‘大俠’。”申虹說,“‘大俠’不僅代指他擅做食道狹窄手術,更寓含了他擅長解決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疑難問題的非凡能力。”
當記者問“巧”出何處時,魏伯俊主任這樣回答:對于任何已經發生的腫瘤來講,醫生的職責就是做到診斷正確,方案科學,手術精準。而要實現手術精準,堅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自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但對腫瘤的情況一定要了如指掌,這就如同打仗,只有了解敵情才能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為掌握“敵情”,魏伯俊主任不惜時間和精力反復分析研究,有時面對一份看似平常的片子,他可能要花上幾十分鐘,爭取不遺漏任何“敵情”。魏伯俊主任解釋說,腫瘤患者只有一次最佳治療機會,如果某些細節被忽略,病人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甚至會丟掉性命。“看片時我的腦子里已經放‘電影’了,手術該怎么做,術中會遇到什么問題,怎么解決。尤其是惡性腫瘤哪怕遺留很小一部分,也可能意味著死亡,如果說我手術的成功率比較高,效果比較好的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妥善解決了看似微小卻很關鍵的那一部分。但正是這些”微小”筑就了魏伯俊教授的高度,也正是因為這種高度吸引了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頭頸腫瘤患者。就像病房里一位病人在采訪時對記者所說,魏教授走到哪里,我就追隨到哪里,因為讓魏教授看病心里踏實!
在采訪結束時,作為北京市首批健康科普專家,魏伯俊主任說:“腫瘤更重要的是早期診斷治療,只要早些發現,絕大多數腫瘤都是可以治愈的。例如喉癌如果是很早期的發現,治愈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五,而且治愈后生活工作幾乎不受影響,所以腫瘤本身并不是很可怕的,可怕的是你發現的太晚,或者發現的雖早,但是治療的方法不科學,漏診和誤治都是不行的。因此,提高腫瘤的治療效果要靠醫生、患者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正如病人們評價的那樣,魏主任不僅擁有高超的醫術,更具有高尚的醫德,視病人為共同抗擊疾病的戰友,待病人如友愛互助的朋友,一點架子都沒有,是值得信賴的好醫生。“我有時感覺自己是為醫而生,解決疑難問題是我的追求”。
在他看來,對于生命的敬重,是醫者所必須具備的素養,生命的價值高于一切,當醫生就是要用最大的能力來實現病人生命的價值。當魏伯俊把“醫者仁心”所彰顯的大善大愛之心化為自己的日常行為時,就已經無愧于“大醫”這個稱謂,也無怪乎會有那么多的患者對他感恩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