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遒
我觀當今中國高等教育
王義遒

專家簡介:
王義遒,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波譜學和量子頻標領域知名專家。195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1961年于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研究生畢業,獲副博士學位。回國后一直在北京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曾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副校長;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副理事長。早期在波譜學研究中發現了晶體和溶液中核磁共振化學位移的一些規律。后研制成我國第一臺原子鐘。他主持研制成的銣原子鐘是我國唯一批量生產的鐘。他的著作《量子頻標原理》和《原子的激光冷卻和陷俘》在本領域有重要影響。
教育是人間最有意思的事業,因為它的對象是人。人是世上最寶貴、最復雜、最活躍、最不可捉摸、最各不相同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保持人類的延續和發展,使下一代人活得比上一代人更美好、更幸福。教育的基本任務是文化傳承和創新,把上一代人的知識、能力、道德、信仰、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傳遞給下一代,并有所發展創新。這種傳遞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依靠下一代人自己的重構,其中還需要創造。這種重構能力是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體現,是與生俱來的天賦秉性。但是,這種能力需要開發,是在一定條件下誘導出來的。這就是教育的使命。教育的極致是使人的天賦潛能充分開發出來,做到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教育的直接效果及于個人,通過個人,及于群體、社會,乃至全人類。這樣,傳承文化的教育具有功利性:使個人和社會、國家、人類受益。但是,人的個體和群體、社會、國家,乃至全人類之間是有矛盾的,不都是協調一致的,因此,教育目標著重于個人還是社會,在具體實施教育過程中是有所不同的。在教育史,尤其是高等教育史上,這一直是有爭論的,表現為“以個人為本”還是“以社會為本”,即“人本”和“社本”之爭。主張“社本”的強調個人在整個社會機器中的“螺絲釘”作用,把人看成是社會發展、國家強大的工具。在人才培養目標上,他們比較重視專門人才的作用,因為這些人才可以被有組織地、一個蘿卜一個坑地發揮“工具”作用。而主張“人本”的則偏愛人的自由發展,認為這樣才能發揮人的潛能而更好為社會服務。兩種意見此消彼長,往往隨著國家和社會的形勢而變化。從我國近代高等教育歷史上看:清末初創時期,雖曾標榜“造就通才”,實際上看重“專才”,以服務于國家的堅甲利兵、救亡圖存的目標;民初引進“科學、民主”新思潮,高等教育轉向以“人本”為主的“通才教育”。新中國成立后,實行計劃經濟,“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通才教育”思想遭受批判,“專才”教育大行其道;改革開放,經濟轉型,狹隘專業教育的弊端顯現,文化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應運而起。
以這樣的背景來考察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會有什么樣的看法呢?我們看到,一方面,高等教育規模急劇膨脹,我國已是世界上學生人數最多的高等教育大國;盡管還存在許多不足,近年來教育質量在逐步提高,尤其是隨著科研條件的改善和有研究經驗的導師增加,研究生的質量也有明顯提高,雖然還很不平衡。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聽之任之,將阻礙我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有的甚至會對將來造成嚴重影響。我把這些問題歸納為以下八點。
近2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界通過教育思想觀念的討論,復習了經典大學的理念,否定了那種過分功利、過分狹窄的專業教育思想,樹立了尊重個性的人的發展的觀念,使教育從“制器”回歸到“育人”的本分。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近年來正滋生著一種傾向,那就是有的高校,完全從學校自身的發展出發,盲目求大、求全、求高層次,很少考慮社會的需要、與社會發展水平相銜接。他們重視了個性和“通才”,在注意“通識”的同時,卻忽略了學生畢業后要適應社會人才市場需求的必要的專業訓練,以致畢業后難以直接進入職業崗位。這是造成當前社會上“找博士易,求技師難”的一個重要原因。不是高校畢業生太多了,而是“適銷對路”的太少了。高校的辦學定位、層次、類型、專業和培養目標還是必須面向社會,適應人才市場需求,而不能光顧自身發展需要,教育的人性與社會性要結合起來。
教育通過傳授知識、鍛煉能力、養成素質使人得到發展。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就包含了樹立正確人生觀、歷史觀、價值觀、思維方法等為人之道,和發展辦事能力、處世技術等安身立命的本領。但是,知識要靠學生在獲得大量信息的基礎上自己構建,能力則是從實踐中錘煉出來的。這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輔助、引導學生找出自己的學習門道。有的學校和老師以為把一些信息傳遞或通知給學生,學生就能掌握知識和能力了,這是誤導。一些名師,如北大的黃子卿、復旦的陳建功等都是靠自己的學術與人格魅力啟發學生思維和智慧來取得出色教學效果的,而不是靠他們能給學生“講懂”。
人是多樣的,教育不能用一個模子打造所有學生,學校要提供環境,讓各種各樣的學生都有發展成長的余地。這就要給學生以多次多種的選擇機會,不能管得過死。實行學分制,允許學生轉系、轉專業就是一種提供選擇的制度。現在有的學校規定,只允許本專業功課優良的學生才能轉系、轉專業,這里雖有些“苦衷”,但卻是本末倒置的,本專業能學得很好的人至少也有一定興趣,何必讓他們轉出去呢!學校的課程設置與講授當然要面向大多數學生,但也要給少數學生留有充分發揮才能的余地,使他們早日脫穎而出。對于少數拔尖人才,應該讓他們在崎嶇道路上用特殊負荷的方式磨練出來。沿著學校精心設計的簡捷道路,無障礙地“一帆風順”出來的,只能是廉價文憑的擁有者,而不是能做出杰出創造性成就的人。為此,學校必須具有早期識別學生的能力。錢學森、楊振寧、李政道都是在前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大理學院葉企孫等名師早期發現,打破陳規在特殊道路下培養出來的。在目前中國大學教學條件下,這樣的人能出得來么?
毛澤東曾多次嚴厲批評現代中國教育,崇尚書院式教育,這有一定道理。但現代教育是規模化的群體教育,要重新回到書院去,實行師傅帶徒弟式的個體教育,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高等教育的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確互有矛盾。班級規模大了,老師不認識學生,也難以組織討論,更難做到“因材施教”,杰出人才容易被埋沒。上面說到的葉企孫先生辦清華物理系,就規定每年招生不超過14人,卻是人才輩出。現在高校以規模求效益,過度擴張,萬人大學成為“小大學”,五萬、七萬有的是;班級規模動輒上百人,甚至幾百人。同年級學生還不認識,遑論教師識學生,更不用說不同院系師生互相交流了。不同面向學校合并,說是為了學科交叉、文理兼容、資源共享,實際上學生在人海中遇到的基本上是“同類項”,院系館舍相距甚遠,“交叉”談何容易。貌似先進的辦學理念在不切實際的運作中化為烏有。從這個角度看,前些年大學的合并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有些學校規模擴得太大,標榜“學科交叉”的“綜合”,卻由于規模過大而妨礙交流,并造成管理“尾大不掉”,成本激增。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比較專門的事,應由懂得教育的人來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現在不僅高校校長欠缺辦學自主權,就是教育部也沒有多少辦教育的自主權。教育的重大決策并非來自教育部,不少要經過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經費劃撥部門首肯。財政部的人不懂教育情有可原,具體到管高等教育,處長而已。但因重要專項經費出自財政部,他們就有權決策。比如,當前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引起國家領導和社會的關注,出臺了“質量工程”專項經費。這本是大好事。但提高教學質量是非常細致的事,各校應根據自己情況,深入分析原因,采取相應措施。如果財政部出了錢就有權干涉,“質量工程”必須在他們的審核下實施,追求有顯示度和標志性的成果,這樣的“工程”就不能不成為讓各校申報,可以“量化”的“申報工程”、“數字工程”和“面子工程”。從長遠來看,這反會摧殘教學質量,因為當前教學質量的最大問題正在于學風和教風。在這樣的管理體制下,高校管理的行政化和官僚化日益嚴重,成為高等教育的首弊。高校教師與學者成天忙于應付各種會議、申報、評審,以致沒有充分時間來備課、做研究,影響教學質量;學術不端、學風敗壞等事例層出不窮,都與此有關。
多年來我國高校定位的高層化和趨同化傾向始終難以解決。這個問題與高校管理的行政化和學校的舉辦者和辦學者模糊不清有關。對于帶有專門教育性質(即使對標榜為“通才教育”性質的高校而言,也可看成是專門教育的一種類型)的高等學校,籠統地把自己定位為“滿足人民群眾對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明確自己的服務面向(全國、省區、行業、部門、領域等)、辦學層次(專科、本科、研究生)、類型,在此基礎上確定學科專業設置和培養目標等,使其畢業生適應人才市場的不同需求。根據人才需求的自然規律,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培養解決這些問題的精英人才的學校是少數;大量畢業生應當滿足不同部門對專門人才的多種需求,以支撐社會的日常運行和發展。這樣看來,把原來由各業務部委舉辦的高等學校通通收為教育部或地方舉辦的學校并非明智之舉。這也使大學特色黯淡,變得越發趨同化。現在高校分成副部、正司、副司、無級別等不同行政級別,其政治與經濟待遇又按級別、層次的劃分而有巨大差別,自然就會鼓勵高校不斷升級上層次的趨向,極大地妨礙了大眾化階段最關鍵的辦學多樣化的實施,并且加重了學校行政管理機構的官僚化和衙門化。
從根本上說,高等學校是文化機構,具有教化作用。歷史上,中國高校在引領民族文化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外來的科學、民主思想在高校雖然喊得震天響,但實際上卻并未占文化的主流地位,繼續高舉這兩面旗幟,使之真正貫徹仍然任重道遠。這里還有一個與本土文化結合的問題。科學、民主思想無疑是建立于尊重個人自由和個性發展基礎上的,而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懷抱社會擔當精神,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恢弘氣度,崇尚“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體現了這種精神。這與科學民主精神兩者是否矛盾,能否統一?應該構建一個什么樣的、包含中華元素、體現中國特色的新的世界文明,和如何構建這樣的文明,是中國大學的一個重要文化任務,這是中國大學為世界文明做貢獻的重要途徑。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之迅速、變更動蕩之劇烈與多端,為世界上絕無僅有,有豐富的經驗和嚴酷的教訓。這里有動機就錯誤,因而后果惡劣的,也有初衷合理而實際行不通的;即使在像“文化大革命”那種極端荒唐的環境下進行的“教育革命”,由于有能思考的廣大知識分子認真參與,這里也有正反兩方面的東西值得總結,而不可一概拋棄。教育教學改革學習外國固然必要,向自己的歷史和實踐學習,更為實際。新中國成立60余年了,我們應該認真總結60余年來的經驗教訓,使今后的高等教育改革走上更加坦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