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江 馬靜
曹克順:一輩子“爬格子”的人
■李志江 馬靜

幾十年來,曹克順硬是憑著兩條腿加一支筆,從機關科室到生產一線,從居民社區到老年大學,幾乎走遍了太重的每一個角落……
在太重集團公司《太重新聞》編輯部里,你會看到一位默默地伏案工作的老同志。他,是一名普通的編輯、記者,名叫曹克順。62歲的他從事新聞寫作至今已有40年了。
一眼看上去,曹克順質樸中透出幾分憨厚,并沒什么過人之處,但勤能補拙,多少年來,他憑著一股子韌勁和毅力,成為新聞戰線一名永不下鞍的戰士。僅從2004年到現在,短短的八年中,他發表的各類稿件就超過4000篇,字數達260余萬。太重集團公司的人們親切地稱他為“高產作家”。2001年,曹克順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新聞工作者通常被人稱作“筆桿子”,也就是說干了這一行,一輩子都要“爬格子”。曹克順尤其喜歡“爬格子”,不止是喜歡,簡直可以說到了酷愛的程度。早在學生時代,曹克順就有著扎實的寫作功底。18歲那年,他在湖南瀏陽河畔插隊時,剛一去就成了縣里的宣傳員。幾年后回城,又被聘為湖南省株洲市報的通訊員,隔三差五在報紙上發表“豆腐塊”,雖說那時不讓署名,也不給稿費,但他依舊樂此不疲。33年前,曹克順調到太重新聞報社工作,此后幾經變動,由通訊員、特約通訊員、特邀記者直到記者、編輯,成為新聞戰線上的一名“老兵”。
“決不讓一條好新聞從我身旁溜走。”這句話已成為曹克順大半生從事新聞寫作的宗旨。這些年來,他總結出以下三條原則、六個字:“快捷、勤奮、敬業”。可以說,這么多年,他就是遵循著這六個字,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天道酬勤。一般來說,過了知天命之年,人往往就有了一種“惰性”。曹克順則不然。為了能夠跟上高科技時代的步伐,他在58歲的時候毅然扔掉用慣了的筆,開始學習使用電腦。曹克順虛心向年輕人學習,從一點一滴學起,在報社年輕同志的熱心幫助下,他沒日沒夜地苦苦練了三個月。如今,曹克順不僅能十分熟練地打字,連圖文處理、網上瀏覽、下載打印、收發郵件等基本技能也非常嫻熟。
2002年6月下旬,他偶然得到一條線索:太重一中有一位名叫周強的老教師,退休后,不顧老伴和子女的反對,主動舍棄了省城太原優越的條件,不要一分錢工資,自愿到臨縣山區義務助教。一聽到這個線索,曹克順就意識到,這是一條極寶貴的好新聞素材,但此時他的獨生兒子離高考僅剩最后13天時間了,妻子又遠在大連,他走了孩子連飯也吃不上,怎么辦?敬業的曹克順顧不上多想,從超市買了些熟食塞入冰箱里,向孩子作了簡單交代后,第二天天不亮就踏上了采訪的路途。奔波了近百公里,曹克順終于見到了老教師周強。經過連續三天的采訪,獲得了大量一手材料。回家后的當天夜里,曹克順不顧連日的勞累,坐在臺燈下揮筆疾書。他被主人公的事跡所感動,寫到動情處,幾次流下了眼淚。花了近一星期的時間,一篇長達5300字的報告文學《把真誠獻給老區人民》出爐了,這篇稿件不僅先后被11家媒體采用,還被編入了《奉獻集》一書中,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身為太重新聞報社的編輯、記者,曹克順顯得尤為勤奮。他不僅有火一般的熱情,還具有勇于吃苦的精神。幾十年來,他形成了一個習慣:當天的文章一定要當天寫完,決不拖到第二天。有時候,一天之中有好幾篇稿件,白天寫不完就加夜班,夜里寫不完就干通宵。曹克順始終認為,只有那些最危險、環境最惡劣、最沒人愿意去的地方,才能采到好新聞。這些年,曹克順從太重煤粉彌漫的煤氣廠挖掘出堅持干了20年女皮帶工王美云的事跡;從六、七十攝氏度高溫的煉鋼爐前采到被譽為“爐前花木蘭”的女煉鋼工賈麗的事跡……這些素材一經采回,曹克順就連夜動筆。為了節省時間,他有時干脆不開伙做飯,就用開水就著面包或方便面充饑。有時,為了使新聞早日見報,他經常在臺燈下熬到凌晨兩三點,愛人一覺醒來,發現書房里燈還亮著,一次次地勸他睡覺,但他還是堅持寫完,然后一遍遍地改,直到自己完全滿意為止。有時,累得實在睜不開眼皮了,就用冷水澆澆頭,然后坐下來繼續寫。
快捷才能抓住戰機,唯有快才會搶到好新聞。2002年1月,曹克順聽太重老干辦科長楊國秀說起離休老干部李長有病重,閑談中提到了老人曾擔任劉少奇同志的衛士長多年,曹克順心頭不由一動。第二天天降暴雪,曹克順踩著近半尺深的積雪,讓楊國秀陪同來到了李長有家中,進行了長達四五個小時的采訪。李長有深情地回憶起當年他在延安毛主席窯洞外站崗的往事,也興致勃勃地說起在劉少奇同志身邊經歷的大量真實故事,領袖們的言談舉止恍如昨日剛剛發生一般。這次采訪使曹克順掌握了大量鮮為人知的珍貴史料。幾天后,李長有老人就因病不能說話了,被立即送到醫院進行搶救,不足一月便辭世了。每當談起這件事,曹克順總是禁不住感嘆:“若不是搶得早,這些中國革命的珍貴史料也許就永遠失去了。”此后,曹克順撰寫了《老延安不忘當年》一文,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老年報刊好新聞二等獎。
過度的疲勞和超負荷的勞動,使曹克順的身體受到了損害。人一年年地消瘦了,頭發大把大把地脫落,頸椎病使他的左臂經常麻木。醫生多次勸他休息,但他卻從沒請過一天假,就連節假日和星期天也常常“搭”進去。
長才靡入用,大廈失巨楹。醫院職業化管理,干部隊伍建設為先。探索20余年,打造干部培訓品牌。平均年齡45歲,年輕舵手,帶領百年巨輪航行深海!
(2)子彈落點模型:時間引信控制子母彈開艙,其作用時間誤差影響拋撒高度,試驗數據顯示母彈開艙高度在預期高度±5%范圍內。子彈拋撒時處于下落段且高度較低,在此高度變化范圍內,子彈姿態和速度變化較小,誤差主要體現在拋撒高度上。將拋撒高度Y0在Y0±5%范圍通過生成隨機數的方法取10個隨機高度,如式(2)所示。再通過仿真程序計算生成10組隨機落點坐標后,對10組坐標取平均值得最終落點坐標,如式(3)、(4)所示。
垂直運動是降水形成的3大條件之一,而強烈而持久的上升運動更是形成暴雨的條件之一。從以下統計結論來看,出現暴雨過程時各層都存在明顯的上升運動,且暴雨強度越強,上升運動越強;秋季暴雨時段的垂直速度最大(臺風影響),春夏季垂直速度的區別不大。具體數值則可以通過表(表略)進行查詢參考,當數值落在兩個四分位之間時,需關注暴雨和強暴雨的可能性。
幾十年來,曹克順硬是憑著兩條腿加一支筆,從機關科室到生產一線,從居民社區到老年大學,幾乎走遍了太重的每一個角落。熟悉曹克順的人說,他有三點長處:眼尖、腿勤、出手快。也許正因為如此,曹克順的發稿數量相當可觀。據統計,僅從1994年至今的18年間,他就先后在近20家新聞媒體上刊發各類稿件4900余篇次,字數逾400萬。
大數據分析是指對海量多類型、快增長且內容真實的數據進行分析,從中找出可以幫助決策的隱藏模式、未知的相關關系或其他有用信息的過程[3-4]。大數據分析技術作為近年來的新技術,在很多領取取得了成功應用,尤其在電子信息行業的發展突飛猛進,但是在石油行業,大數據分析技術還沒有得到足夠的應用,有部分研究學者將數據挖掘技術應用到石油工程領域,通過建立數據分析模型,保障了油田各項數據的質量,實現了對油井,甚至整個系統的監視,對提高油氣田產量具有重要意義。
合格的新聞工作者總是與“敬業”二字緊緊連在一起的。
在完成前六項工作之后,對強夯點的選擇和強夯的應用次數都有了準確的掌握。通常使用跳躍式夯擊的方法進行施工,在完成第一次強夯施工之后,我們要進行第二次有針對性的強夯施工,從而達到工程建設的標準。還要派專門的監測人員對夯點的誤差進行檢測控制,按照工程建設的標準,誤差在5cm以內即為合格。在該項技術的實施過程中,還需要注意,把輔助設備和自動脫鉤設備等安裝到強夯機的起重臂桿當中,從而使得降低重錘在自由落體過程中發生的位置偏離現象。此外,還需要通過水平測量儀對路基的水平狀況進行測量。
曹克順先后被多家報社聘為特約記者或特約通訊員,還被聘為太原市萬柏林區社情民意信息員,并榮幸地被太原市作家協會吸納為會員,擔任了太原市詩詞學會理事、太重詩詞學會秘書長。2008年,曹克順出席了太原市科協第六次代表大會,并被評為太原市優秀科技工作者;2009年11月8日第十屆中國記者節那一天,他被授予“太原市十佳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
2010年11月8日,第十一屆中國記者節來臨時,他被太重集團公司授予“功勛記者”榮譽稱號,這是太重建廠60年來首次為新聞記者頒發的最高榮譽。
2011年“五一”節前夕,曹克順加入了山西省作家協會,同時擔任了太原市萬柏林區作家協會理事,在他熱愛的文學領域又邁出了新的一步。
兩年前,曹克順辦理了退休手續。但同一天,他又被單位太重集團返聘。如今,他仍然在原崗位上筆耕不輟,繼續發揮著“頂梁柱”和傳幫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