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北惠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荊州 433321)
2012-06-14
王永華(1979-),男,從事棉花遺傳育種及推廣,Email:hbndwyh@yahoo.com.cn。*通信作者,Email:hmzythdy988@sina.com。
鄂雜棉10號麥后高產栽培技術探討
王永華,李明昊,習桂梅,彭海蘭,史認輝,黃籠,位羊羊,鄒勇*
(湖北惠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荊州 433321)
采用正交試驗設計,通過偏相關分析及通徑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在麥后種植條件下,移栽方式、播期、密度對鄂雜棉10號的霜前花率、皮棉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在麥后種植條件下,采用地膜移栽、合理密植能有效提高霜前花率;采用地膜移栽、提早播期是提高皮棉產量的有效途徑。
棉花;栽培;移栽方式;播種期;密度;鄂雜棉10號
鄂雜棉10號(太D5F1)是湖北惠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培育的抗蟲雜交棉新品種,于2005年通過國家農作物新品種審定。經2005~2009年5年的示范和推廣,表現早熟、抗蟲、抗逆、高產等優點,是一個利于前后茬雙增產的高產、高效品種。
目前國內多數棉花種植區均采用麥棉套作模式種植,對小麥而言,因要預留棉行,土地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棉花移栽后在苗期與小麥存在爭光、爭肥的矛盾[1]。為有效利用土地,提高效益,麥后棉的種植面積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目前的陸地棉栽培技術顯然不能適應高產栽培要求,為此需要對麥后棉的栽培技術作深入研究。為充分發揮鄂雜棉10號的雙增產效應,該試驗在麥后種植的條件下,研究了不同栽培措施對霜前花率、皮棉產量的影響。
試驗于2009年在湖北惠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基地進行。土壤肥力中上等,前茬小麥。選擇2種移栽方式(地膜移栽、露地移栽)、3個播種時期、3個密度為試驗因子(表1),采用正交設計,共9個處理(表2),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4行區,行距0.9 m,行長6 m。試驗數據通過統計分析軟件DPS7.05處理,進行偏相關分析和通徑分析[2~4]。

表1 試驗因子及水平設置

表2 處理及設計
2.1 移栽方式、播期、密度與霜前花率的偏相關關系及通徑關系
2.1.1 偏相關分析
經二次多項式逐步回歸分析,得到偏相關系數
結果(表3)。移栽方式與霜前花率的負相關性最大,且達顯著水平,說明采用地膜移栽方式會顯著提高霜前花率。密度與霜前花率也有較大的負相關性,說明在2.25萬株/hm2~3.75萬株/hm2范圍內,隨著密度的增加霜前花率會相應提高。由表3還可看出,移栽方式與密度互作、播期與密度互作跟霜前花率均呈顯著正相關,說明協調好移栽方式、播期、密度三者間的關系,對提高霜前花率有顯著作用。

表3 移栽方式(X1)、播期(X2)、密度(X3)與霜前花率(y)的偏相關系數和通徑系數
注:*表示5%顯著水平,**表示1%顯著水平。下同。
2.1.2 通徑分析
通徑分析(表3)結果表明,移栽方式、密度對霜前花率有較大的負向直接作用,但二者互作對霜前花率的正向直接作用最大,播期與密度互作對霜前花率的正向直接作用次之,播期對霜前花率亦有正向直接作用。依據上述通徑分析結果,影響霜前花率的主要因素是移栽方式與密度互作,其次為播期與密度互作。因此在麥后種植條件下,重點協調好移栽方式與密度的互作效應,采用地膜移栽和合理密植是提高霜前花率的有效途徑。
2.2 移栽方式、播期、密度與皮棉產量的偏相關關系及通徑關系
2.2.1 偏相關分析
經二次多項式逐步回歸分析,得到偏相關系數結果(表4)。移栽方式與皮棉產量的負相關性最大,且達顯著水平,說明采用地膜移栽方式會顯著提高皮棉產量。播期與皮棉產量亦有較大的負相關性,說明提早播期會相應提高皮棉產量。由表4還可看出,播期與密度互作跟皮棉產量呈顯著負相關,因此,協調好二者互作對提高皮棉產量有著重要作用。

表4 移栽方式(X1)、播期(X2)、密度(X3)與皮棉產量(y)的偏相關系數和通徑系數
2.2.2 通徑分析
通徑分析(表4)結果表明,移栽方式與播期互作對皮棉產量的正向直接作用最大,其次為播期與密度互作,密度對皮棉產量正向直接作用相對較小。依據上述通徑分析結果,影響皮棉產量的主要因素是移栽方式與播期互作,其次為移栽方式與密度互作。因此在麥后種植條件下,重點考慮移栽方式與播期的互作效應,采用地膜移栽起到保濕增溫的效應促進棉花早發,提早播期更充分的利用有效生育期,從而達到高產的目標。
試驗結果表明,移栽方式與密度的互作效應是影響霜前花率的主要因子。在麥后種植條件下,通過采用地膜移栽、合理密植的措施,使二者協調發展,從而有效提高霜前花率。
試驗結果表明,移栽方式與播期互作是影響皮棉產量的主要因子。麥后種植條件下,應在合理密植的基礎上,采用地膜移栽、適當提早播期的措施,以提高棉花產量。地膜覆蓋使得該品種在苗期至蕾期能保濕增溫,從而促進群體早發,適當的提早播期更充分的利用有效生育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生育期偏短的不足,在其它措施上做好水肥管理,有效化控,塑造理想株型搭好豐產架子,力爭達到理想的產量。
在本試驗中,由于7月、8月期間出現較嚴重的旱情,對棉花的生長發育產生較大的影響,由此引起的誤差不可避免。另外在麥后種植條件下,如何確定最佳播期、密度,使各因素間的協調關系更為完善有待進一步研究。
[1] 毛樹春,宋美珍,張朝軍,等.套種棉花苗期弱光照低熱量和干旱脅迫機制[J].棉花學報,1996,8(4):224.
[2] 蓋鈞益.試驗統計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6.
[3] 王繼華.通徑分析理論與實踐中的幾個問題[J].生物數學學報,1995,10(3):185-189.
[4] 張取仁,施六林.棉花產量構成因素的相關和通徑分析及其優質高產栽培途徑[J].安徽農業科學,1997,25(3):34-35.
S562.048
A
1001-5280(2012)05-0525-03
10.3969/j.issn.1001-5280.2012.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