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曼周海明
(1.南海東軟信息技術學院 廣東 佛山 528000;2.南海區第一職業技術學校 廣東 佛山 528200)
關于高職高專“2+1”人才培養模式調查與思考
李 曼1周海明2
(1.南海東軟信息技術學院 廣東 佛山 528000;2.南海區第一職業技術學校 廣東 佛山 528200)
從在校生、畢業生、教師、企業、家長5個角度進行調查研究,全方位反映高職高專“2+1”人才培養模式的社會認同度、存在的問題及實施效果,并提出采用定制班、實習基地、個人實習、項目經理、個人創業5種方式,滿足學生的不同實習需求,以提高實習效果。
高職高專;“2+1”人才培養模式;調查;建議
“2+1”人才培養模式是我國高職高專院校近年來實行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應用于三年制高職院校,即學生在校三年中,前兩年在學校學習,后一年在企業學習。它的最大優點是強化了教學的實踐環節,使學生的學習與企業的工作聯系緊密,既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縮短了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的適應期。
我們對高職高專院校教師、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在校學生、畢業生以及學生家長進行了調查,全方位地考察高職高專“2+ 1”人才培養模式的社會認同度、存在的問題及實施效果,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以期不斷完善和改進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提高高職高專的教學質量。
本次調查涉及5個方面,依次為在校學生、畢業生、教師、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學生家長,共計157人。
本次調查采取問卷調查和電話調查方式,問卷有供選擇的客觀題和主觀問答題,其中,以客觀題為主。問卷共發放174份,回收有效問卷157份,有效回收率90.2%(見表1)。

表1 調查統計表
“2+1”模式的社會認知度 93%的在校學生、96%的畢業生、97%的教師認為了解“2+1”人才培養模式,而30%的企業和27%的家長對其不了解。“2+1”人才培養模式作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的一種,近幾年在我國一些高職院校中開始實施。學校在實施此培養模式時,重視對教師和學生的宣傳,卻忽略了對企業和家長的宣傳,造成該模式在校內認知度高、校外認知度低的兩極分化局面,企業和家長的不理解,可能會影響其實施效果。因此,學校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加強與企業和家長的溝通,取得企業和家長的認同與支持。
“2+1”模式的社會認同度 雖然學生和教師對“2+1”模式的認知度比較高,但認可度較高的恰恰是對該模式不了解的企業和家長。企業和家長的認可度高達95%和80%,而在校學生的認可度卻只有52%。學生雖然了解,卻并不太接受這種教學方式,造成認知度與認可度背道而馳。與此相反,家長卻對該模式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在為自己的孩子選擇大學最后一年的學習方式時,67%的家長選擇了讓孩子去企業實習,30%的家長選擇讓孩子在校內學習,還有3%的家長不清楚怎么安排比較好。說明家長比較認可“2+1”模式,認為該模式可以實現學生由學校向社會的轉變,能讓學生較全面地掌握專業技能,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實踐動手能力以及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未來發展。
對教學質量的擔心 學生不認可“2+1”人才培養模式的原因之一就是擔心縮短了教學時間。2/3的教師和1/2的學生認為縮短了教學時間會影響教學質量,學生無法深入學習理論課程,導致學生缺乏專業知識,會降低學生的綜合能力,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障礙。學校需要進行教學改革,在縮短校內學習時間的前提下,應不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
對教學方式改革的態度 在前兩年的校內教學中,54%的學生感覺學習壓力較大,14%的學生認為完全不能適應。對于教學方式改革的態度,51%的學生認為“2+1”模式把3年的課程濃縮在2年內來完成是行不通的,應該延長學制或者按照正常的3年時間來上課;46%的學生認為應該壓縮非重要課程的學時,持該觀點的教師有69%。說明學生對目前的教學計劃安排不甚滿意,學習壓力較大,影響了教學效果和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因此,將目前人才培養的方案修改為“2+1”人才培養模式是改革的當務之急。
對勞動報酬的態度 學生、家長、企業一致認為,應該為頂崗實習的學生支付勞動報酬,但對怎么支付有分歧(見表2)。企業應該建立相應的薪酬制度,以保證實習學生獲得勞動報酬的權利,這也有利于調動實習生的勞動積極性,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表2 給實習學生支付勞動報酬調查結果表
簽訂勞動合同問題 42%的畢業生與實習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正在實習的學生只有10%打算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有33%的學生明確表示不打算留在該企業工作,57%的學生還在觀察中。從畢業生的情況看,他們對實習企業的認同度還比較高,近一半的學生選擇留下工作,“2+1”模式對就業的促進作用明顯。但正在實習的學生由于對自己的未來職業規劃不清楚、對企業不滿意、想再尋找更多的機會等原因,職業穩定性不高,實習對就業的促進作用還不明顯,需要企業、教師和家長繼續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
對實習學生的監管 63%的家長非常了解孩子的實習情況,33%的家長不太了解孩子的實習情況,還有3%的家長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現在是在校內學習,還是在企業實習。家長不清楚學生的學習工作狀況,這與部分家長不了解“2+1”教學模式有關。50%的學生和75%的企業認為應該由學校和企業共同負責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管理工作。校內指導教師與學生主要通過電話、郵箱、QQ等方式聯系,每周至少聯系一次,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教師不定時與企業負責人溝通,學生每月向教師提交一次實習日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比較緊密,教師可隨時掌控學生的實習狀況。企業也有專門的指導教師負責學生的實習,并負責與校內指導教師的溝通。電話訪談的結果表明企業對實習生感到滿意。
“2+1”模式的推廣 78%的教師對是否應該在高職高專中推廣“2+1”模式持謹慎態度,認為不應該全面推廣,要區分專業對待。有51%的教師認為自己任教的專業適合推廣,44%的教師認為不適合推廣,5%的教師不清楚是否應該推廣。因此,在全面推行“2+1”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的同時,應充分結合專業特點、行業性質、市場行情等。
“2+1”的優勢與存在的問題 在77份主動填寫對“2+1”看法的問卷中(見表3),家長擔心的問題集中在:交了三年學費只上了兩年課;學生出去不安全;擔心孩子對社會不了解,希望教師多指導;擔心孩子不適應社會,在企業學不到東西。教師的擔心集中在:學生管理難度加大;實踐工作安排有困難;學生實習不認真;減少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生擔心的問題集中在:專業知識掌握不牢固,只能學到皮毛;學校管理上有問題,學生經常要回校,不利于工作;過渡不好,學生很迷茫;難以找到適合的工作崗位,對學校提供的崗位不滿意。

表3 對“2+1”的看法調查結果表
(一)精心設計,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學校要設計好“2+1”改革的整體實施方案,并從學生角度出發,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提供合適的實習崗位。從學生入學即進行“2+1”人才培養模式的宣傳,除了需要提高學生的認知度,更需要通過兩年的理念轉變,提高學生的認可度。針對學生擔心的教學質量、實習崗位、學校政策等問題,提前制定好相關的政策并做好宣講,讓學生認識到“2+1”對他們的作用,從而積極接受并參與,提高實習效果。
學校還需要通過打電話、寄郵件、寫信等方式,讓學生家長全面了解“2+1”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得到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可請家長協助學校為學生尋找合適的實習崗位,監督管理學生的實習,保證實習得以順利實施。
學校還需加大對企事業單位的宣傳力度,以便企業能深入了解“2+1”的教學改革模式,取得他們的支持,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使教師、企業、學生、家長四方積極參與,實現“多方共贏”。在確定實習單位之前,學校應搭建一個企業需求與學生、家長需求交流的平臺,通過單位選人,學生選擇實習單位、實習崗位,滿足企業用人要求和學生真實職業環境專業技能訓練的要求,找到企業、學校、學生、家長四方利益的結合點,才能保證后續實習有效地進行,并逐步擴大“2+1”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力。
(二)課程改革,使學生專業知識更扎實
實施“2+1”人才培養模式時,必須將原來三年的課程在兩年內完成,這就需要按照人才培養模式,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對課程內容進行改革。
在課程體系改革上,按照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建立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以職業技能為核心。將課程體系分為基礎模塊、核心技能模塊和拓展能力模塊。整個課程體系要體現出“職業技能優先”、“注重職業素質和人文科技修養”等原則。
在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按照職業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流程,廣泛運用情景教學、項目教學、任務驅動式以及案例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建設“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核心技術課模塊實施“教學做”一體化,做到“做中學、學中做”,實現校內課程教學內容、技能訓練與校外頂崗實習要求融通。
(三)實習形式多樣,滿足不同學生需求
定制班(訂單培養)實習方式 由學校與公司制定合作計劃,在學生自愿報名的基礎上進行選拔、面試,成立企業冠名的“XX訂單班”,“XX定制班”。定制班的培養方案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前兩年的校內教學以學校教師為主,企業專家負責指導,完成文化基礎素質課程、專業教育和專業技能訓練。第三年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以企業崗位鍛煉為主,校內教師負責指導,結合專業方向和崗位要求進行“特色”培養,最終完成結合實際崗位的“訂單”式培養。在企業實習期間,學生集員工和學生兩種身份于一身,在真實的工程環境和素質教育環境中學習做事做人的本領,通過頂崗實習學生參與生產、經營實際,選擇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的項目,使學生形成動手能力和職業關鍵能力。我校電子商務專業與企業共同開設了“用友ERP定制班”、“金蝶ERP定制班”、“SAP定制班”、“珠海天思訂單班”等,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實習基地的實習方式 實習基地建設是學院、企業、學生“三贏”的合作模式。通過教學與頂崗實習交替進行的方式,企業充分利用高職教育的優勢,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專業人才,實現人力資源供應與需求的平衡。學校可以充分利用企業行業的優勢,通過學生在實訓基地的實習方式,使學生的培養體制與市場緊密結合,使培養的人才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在校學習期間,學生有充分的機會實現理論與實踐、學校與社會的結合,學生可以在學中做,做中學,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增強了學生的競爭力。
單獨外出的實習方式 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有明確目標和職業規劃的學生,在符合學校規定的情況下可以單獨外出實習。學生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后,向學校提出單獨實習的申請。首先,由教務部審核學生成績,要求沒有不及格科目,且平均成績達到70分以上的學生,才能單獨外出實習。對學生成績的審核,是為了確保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成績較差,特別是有不及格科目的學生,需要教師繼續指導學習,因此,不能單獨外出實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具備較好的學習能力,有較好的個人行為控制能力,可以單獨外出。其次,由指導教師審核學生的實習崗位,要求有一定的專業相關度,企業配備專門的項目指導教師,能保證學生的實習工作可控,能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再次,由學校、企業、家長和學生簽訂四方協議,明確各方的職責和義務,保證學生的實習安全、可控與高效。
項目經理的實習方式 由教師工作室或者SOVO的虛擬公司承接真實項目,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項目經理方式完成這些項目。如我校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以項目組的方式,承接了網站制作、網上銷售、網店維護等項目,并與企業簽訂合同,按時按質完成項目。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遇到難題,學生主動積極學習,學習效率很高,學習的內容可以馬上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全程參與項目的接洽、簽約、設計、實施、總結,積累了項目經驗,提高了學生獨立承接項目和擔任項目經理的能力。學生很歡迎這種學習方式,對個人能力的提升作用明顯。
個人創業的實習方式 現在的學生創業意識越來越強,創業成功的例子也越來越多。結合社會創業環境及學生意愿,我校電子商務專業在“2+1”項目中專門設立了創業班。由學校提供專門的“2+1”實訓室,按公司格式裝修,并配備必要的辦公設備,學生可以組成虛擬公司創業或者開淘寶店創業,學校為學生提供創業指導。
調查證明,“2+1”人才培養模式能充分體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但“2+1”人才培養模式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堅守角色定位并實現特色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對“2+1”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探索解決,才能將“2+1”模式更好地實施和推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大批高素質的優秀人才。
[1]劉珍剛.“2+1”人才培養模式在電子商務專業中的應用研究[J].濰坊高等職業教育,2008,(4).
[2]朱冬林.實施“2+1”人才培養模式應采取的措施[J].考試周刊,2010,(16).
[3]王秀云.物業管理專業“2+1”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電子商務,2010,(10).
[4]許均銳.高職汽車類專業“2+1"訂單培養模式探討[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9).
[5]杜衛新.高職工學結合“2+1”人才培養模式下頂崗實習的實施與管理[J].職業技術教育,2009,(20).
[6]何小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2+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的再思考[J].廣東白云學院學報,2008,(15).
[7]賀芳.高職“2+1”教育培養模式的新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10,(3).
G710
A
1672-5727(2012)05-0010-03
李曼(1979—),女,河南新鄉人,回族,碩士研究生學歷,南海東軟信息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電子商務、網絡營銷、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