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峰,包文婷
(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人格與大學新生學校適應: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吳文峰,包文婷
(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為探討大學新生人格、自我效能感與學校適應的關系,應用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對256名大學新生進行測評。結果發現:(1)學校適應與自我效能感和內外向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與神經質存在顯著的負相關(p值均<0.001);(2)自我效能感和內外向對學校適應具有極其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神經質對學校適應具有極其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p值均<0.001);(3)自我效能感在內外向、神經質和學校適應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應顯著(p值均<0.001),中介效應與總效應之比為0.3000和0.2758。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在人格和學校適應的關系中具有中介效應。
人格特征;自我效能感;學校適應
關于學校適應這個廣義而多維的概念,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準確的定義,但是大多數研究者都傾向于認同“學校適應是一種學生和學校環境、學校活動互動的狀態”這個觀點。如Birch(1989)提出:“學校適應不僅指學生的學校表現,而且包括學生對學校的情感和態度及其參與學校活動的程度。”[1]關于大學生學校適應的相關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動力、同伴支持、學校支持、社會支持等外部原因,對于個性特點、認知方式、應對方式及歸因方式等內部原因的研究還比較薄弱。
人格是人們在壓力面前最為穩定的一種心理資源,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在執行某一行為操作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該行為所具有的信念、判斷或主體自我感受,是一種寬泛的與自我相關的能力信念”[2-3]。已有的關于人格、自我效能感和學校適應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有研究發現,“人格因素與大學生學校適應存在著密切的關系”[4-5],“自我效能感與學校適應存在顯著的正相關”[6-7],“自我效能感與內外向呈顯著的正相關,與神經質呈顯著的負相關”[8]。但以往的研究僅限于變量間的兩兩相關,在揭示學生的學校適應問題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通過引入中介效應的概念,以期清晰地來探討人格、自我效能感和學校適應的關系。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調查了湖南湘潭的268名大學新生,回收問卷260份,回收率為97%。經過篩選和統計整理,保留有效問卷256份,有效率為98%。其中男生62名,占 24.22%,女生 194 名,占 75.78%。
1.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
該量表由錢銘怡等修訂,共計48個項目,包括四個分量表,即精神質量表(P)、內外向量表(E)、情緒穩定性量表(N)和效度量表(L)[9]。考慮到本研究被試都是大學生,選取E、N兩個分量表進行研究。量表采取是非題的形式,被試者只要回答“是”或“不是”。本次測試中E、N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 0.789、0.819,分半信度為 0.787、0.800。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該量表由 Schwarzer等人編制,中譯本由 Zhang和Schwarzer等人修訂完成,共10個項目[10]。量表采用四點評分:完全不正確(1),有點正確(2),多數正確(3),完全正確(4)。本次測試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53,分半信度為 0.799。
3.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
該量表由方曉義等2004年編制,共有60個項目[11]。量表分為人際關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擇業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和滿意度7個維度。采用五點評分,不同意(1)到同意(5)。反向計分題重新編碼,總分越高,說明適應狀況越好。本研究中量表的總體內部一致性系數為 0.927,分半信度為 0.909。
使用SPSS15.0進行統計分析。
大學新生學校適應與自我效能感和內外向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r=0.62、0.56,p < 0.001),與神經質存在顯著的負相關(r=-0.55,p<0.001)。自我效能感與內外向呈顯著正相關(r=-0.36,p<0.001),與神經質呈顯著負相關(r= - 0.29,p < 0.001)。
以大學新生的學校適應為因變量,自我效能感、人格作為自變量,采用Stepwise法,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回歸模型中,F值為124.200,各自變量的容忍度T>0.1,VIF<10,表明所引用的自變量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問題,可以考察其對因變量的預測作用。從表1結果可見,自我效能感、神經質和內外向都進入回歸方程,其中自我效能感和內外向的標準回歸系數β為正數,P<0.001,表明自我效能感和內外向對學校適應具有極其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神經質的標準回歸系數β為負數,P<0.001,表明神經質對學校適應具有極其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三個預測變量的多元相關系數為0.772,聯合解釋變異量為59.7%,其中自我效能感最具預測力,其單獨解釋量為38.2%。

表1 人格、自我效能感對大學新生學校適應的回歸分析
建立假設:自我效能感在人格和學校適應的關系之間具有中介作用。為了檢驗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應,首先對各變量得分進行中心化處理,即各變量得分減去其均值,然后按照溫忠麟等人[12-13]建議的方法應用線性回歸分析對中介效應進行檢驗,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1)以學校適應為因變量,內外向和神經質為自變量,回歸系數具有顯著性(p<0.001);(2)以自我效能感為因變量,內外向和神經質為自變量,回歸系數具有顯著性(p<0.001);(3)以學校適應為因變量,內外向、神經質和自我效能感為自變量,內外向、神經質和自我效能感的回歸系數均具有顯著性(p<0.001)。當在因變量學校適應和自變量內外向、神經質之間加入中介變量自我效能感之后,學校適應和內外向、神經質之間的回歸系數明顯降低,因此,自我效能感在內外向和學校適應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應顯著,中介效應與總效應之比為[B2內外向B3自我效能/(B3內外向+ B2內外向B3自我效能)]=0.3000,直接效應與總效應之比為 1 -0.3000=0.7000,即內外向對學校適應的效應中,有70.00%是直接效應,另外30.00%是通過中介變量自我效能感的間接效應起作用的。自我效能感在神經質和學校適應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應顯著,中介效應和總效應之比為[B2神經質B3自我效能/(B3神經質+B2神經質B3自我效能)]=0.7242,直接效應與總效應之比為1-0.7242=0.2758,即神經質對學校適應的效應中,有72.42%是直接效應,另外27.58%是通過中介變量自我效能感的間接效應起作用的。

表2 自我效能感在人格對大學新生學校適應影響中的中介效應
本研究相關分析發現,內外向與大學新生學校適應呈顯著正相關,神經質與大學新生學校適應呈顯著負相關。進一步對大學新生學校適應的多元回歸分析也發現,大學新生的內外向對其學校適應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神經質對其學校適應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這與王瑞、于曉波等的研究結論存在共同點[4-5]。這可能表明,具有外向、穩定人格特征的大學新生其學校適應狀況良好,而具有內向、不穩定人格特征的大學新生其學校適應狀況較差。
本研究相關分析發現,一般自我效能感與大學新生學校適應呈顯著正相關,進一步的回歸分析顯示,大學新生的自我效能感對其學校適應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這與黃文峰、顧紅霞等的研究結論較為一致[6-7]。這表明大學新生自我效能感與學校適應有著密切的關系,高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其學校適應性水平較高,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其學校適應性水平較低。原因可能是“自我效能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壓力事件對個體造成的負面影響,并且一般自我效能感作為自信心的重要指標,能夠提高大學新生的適應能力”[14]。
對自我效能感中介效應的檢驗說明自我效能感在人格與學校適應的關系中處于部分中介變量的地位。內外向對學校適應的效應中有70.00%是直接效應,而另外30.00%是通過中介變量自我效能感的間接效應起作用的,神經質對學校適應的效應中有72.42%是直接效應,而另外27.58%是通過中介變量自我效能感的間接效應起作用的。由此推論人格特征可能由自我效能感間接影響大學新生的學校適應,即人格特征首先可能會影響大學新生的自我效能感,外向、穩定的人格特征能夠提高大學新生對自己能力的主觀判斷和評價,增加他們解決問題的信心,提高其自我效能感,進而促進大學新生的學校適應;內向、不穩定人格特征能夠降低大學新生對自己能力的主觀判斷和評價,減少他們解決問題的信心,降低其自我效能感,從而導致大學新生適應不良。可見,自我效能感在人格和學校適應之間起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通過提高大學新生的自我效能感來改善其學校適應的能力。
[1]Birch S H,Ladd G W.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7,35(1):61-79.
[2]Bandura 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Worth Publishers,1997.
[3]Jr Lightsey OR,Burke M,Ervin A,eta1.Generalized self- efficacy,self- esteem,and negative affect[J].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2006,38(1):72-80.
[4]王 瑞,吳少怡,劉言訓.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與心理適應量表對6913例新生的測試分析[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47(11):132 -137.
[5]于曉波.大學新生適應性與人格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5):415 -417.
[6]黃文峰,徐富明.大學生學習適應性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4):369-370.
[7]顧紅霞.五年制高職生的入學適應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的關系[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24):86-87.
[8]鄒 兵,謝杏利.醫學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與人際信任、人格的關系[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8,25(2):106-108.
[9]錢銘怡,武國城,朱榮春.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EPQ -RSC)的修訂[J].心理學報,2000,32(3):317-323.
[10]汪向東,王希林,馬 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出版,1999.
[11]方曉義,沃建中,藺秀云.《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2):95 -101.
[12]溫忠麟,侯杰泰,張 雷.調節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37(2):268 -274.
[13]陳 沖,許林勇.自我效能感在應激和抑郁之間的中介效應和調節效應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10,27(4):372-374.
[14]Kruger LJ.Social support and self- efficacy in problem solving among teacher assistance teams and school staff[J].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7,90(3):164-166.
G44
A
1674-5884(2012)02-0028-03
2011-12-18
湖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S100153)
吳文峰(1968-),男,四川眉山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心理評估研究。
(責任編校 游星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