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娜,張 珣
(1.西華大學 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610039;2.四川大學 制造學院,四川 成都610065)
數字化時代工業設計教學引入傳統文化內容的方式
祁 娜1,2,張 珣2
(1.西華大學 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610039;2.四川大學 制造學院,四川 成都610065)
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面臨的沖擊甚至危機,提出工業設計在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方面具有較強優勢的觀點。設計人才是傳承文化的根本而教育是基礎,由此分析了將傳統文化內容引入工業設計專業教學的重要意義,進而根據多年教學嘗試和經驗總結,提出了在工業設計教學中引入傳統文化內容應注重其系統性的論點,同時列舉了較具體的中國文化引入方式和內容,從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提供了一種解決思路,為改善設計類學生普遍文化素養較低問題提供了一種解決途徑,為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定經驗借鑒,為打造中國設計品牌、形成中國設計風格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
工業設計;中國傳統文化;教學;數字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數千年中華民族創造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總和,具有豐富的物質成就和深厚的思想內涵,滲透著國人的智慧和哲理,為中國乃至人類社會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深入,電子、計算機、網絡技術及其應用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改變著人們吃、穿、住、行、用、娛樂視聽享受等生活方式甚至思維模式——人類已步入數字化時代。日新月異的數字科技及其應用、普及正影響和改善著生活方式,其社會價值體系和思想觀念也會相應發生巨大變化。傳統文化的生存不可避免地面臨數字化時代的沖擊甚至危機:
(1)傳統文化已受到威脅。數字化時代的網絡化、信息化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選擇,而這種前所未有的文化多樣性使人們不再局限于傳統文化。同時,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物質文化遭到了嚴重破壞。
(2)傳統文化受到網絡文化的沖擊。網絡已成為數字化時代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前信息迅速傳播的主要渠道便是網絡。在傳統社會,文化首先由上流社會、精英階層創造、提出,再通過各種社會化渠道傳播于廣大民眾。相對傳統文化,網絡文化通過大眾間直接面對面的傳播,其構成的虛擬空間少了一些等級貴賤,多了一些自由與平等,更符合現代人交往的平易性、私密性和親和性等要求。
(3)西方文化入侵。數字化使全球聯系更為緊密,西方文化正肆意入侵著中國傳統文化領域。
(4)傳統文化生存空間的緊縮。隨著現代化節奏的加快,未來必然有更多新文化和外來文化加入到與傳統文化競爭的行列,造成傳統文化生存空間的日益縮小。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民族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的精神支柱。對待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我們不能放任其在危機中逐漸萎縮、消亡,而應站在時代和科技發展的最前沿,采用先進的技術和現代化的手段去挖掘,尋找最佳的載體或傳播手段去傳承與發揚光大,使璀璨的中華文化得以延伸和釋放。
英國工貿部長巴赫(John Butcher)在《設計和國家利益》一文中指出:“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上,競爭猶如戰爭,有一個公開的武器能幫助我們贏得這場戰爭,這就是設計。”[1]國際著名汽車設計大師喬治·亞羅認為“設計的內涵就是文化”[2]。文化必須有良好的載體與形式,才可能得到傳承與廣泛發展。產品既具有實際使用功能,又有生產數量大、使用人群多、應用區域廣等特點,是傳播文化的良好載體。
如圖1所示為法拉利聯手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盧昊悉心設計的中國限量版之藝術典藏跑車,其創意靈感來源于宋代哥窯開片瓷器。該車車身以溫潤的冰玉色為漆底,上面配合精心繪制的深淺錯落、含蓄幽雅的哥窯開片瓷紋圖案,通過現代創意手法將中國古典元素通過手工漆繪形式在車身上得以完美展現。在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玉一直有著特殊的寓意和自身價值,常被視為君子的象征,而著名的宋代哥窯開片瓷器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結晶之一瓷器的巔峰技術成就的一員代表,流傳至今已價值連城,其開片瓷紋層疊錯落、古樸自然,傳遞著“巧如范金,清比琢玉”的意境。借助設計使技術與文化完美結合,使動感時尚的法拉利跑車帶上了神秘的東方韻味,為全球消費者帶來了精美的中國文化盛宴。這正是設計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優勢所在。
因此借助工業設計可有效傳承與凸顯中國文化特色。同時由于產品的實用性、審美性、娛樂性等特征,使其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將傳統文化融入設計當中,既可有效傳播與發揚中國文化,同時也能有效提高中國設計在世界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圖1 古韻宋瓷——法拉利中國瓷器限量版跑車
借助工業設計可以有效傳播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創新型高端設計人才是中國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必要條件之一,是設計出優秀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產品的基礎。設計首先是文化藝術,其次才是應用技術,工業設計人才不僅應具有扎實的表現技能、敏銳的創新思維,還必須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而這些能力基本都需要在專業教育階段獲取。
大學教育是培養工業設計師的搖籃,奠定了工業設計未來發展趨勢和工業設計師文化品味的基礎。因此在工業設計專業教學中引入傳統文化內容對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工業設計師、傳承中華文明起著重要作用,并具有長遠意義。
只有具備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文化素養,才能適應未來工業設計工作的要求。然而由于藝術類生源的特殊性以及工業設計專業對設計應用的偏重,導致相關從業人員文化素養普遍不高。而通過在專業教學中對傳統文化內容的引入可有效增強學生的人文修養,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由于中國工業設計起步較晚,整體還處于較落后的水平,且當前以追隨和模仿西方設計為主,迄今還未形成中國獨特的風格或有中國特色的品牌。一代大師潘天壽曾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傳統文化有非常多優秀的東西值得我們在設計中借鑒和運用。因此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可以開拓視野與思維,成為創意的源泉,為早日形成產品設計的“中國風格”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位工業設計師,若想設計出具有中國文化內涵的產品,首先自身應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同時具有將傳統文化與設計巧妙融合的技巧與能力。然而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較長時間的努力才可能入其門,想登堂入室很不容易,若想在設計實踐中融會貫通更是困難重重。
因此,在工業設計專業教學中引入傳統文化內容應注重其系統性,既要有傳統文化基礎理論的介紹,又要有文化內涵創意方法或思路的培養,同時還應有融入傳統文化特色的設計方案鍛煉與實踐。因此在工業設計教學中引入傳統文化的方式應包含以下4方面。
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在中國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不懈努力下,傳統文化是不可缺失的一個環節。向我國未來設計界的主力軍——工業設計專業大學生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這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他們的頭腦中積累的傳統文化精粹越多,他們的眼光將會越深邃、獨特,他們進行設計創意的靈感就會越豐富。
開設該類課程的宗旨應是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以及人文精神有所了解,提高其人文修養,因此內容可重點介紹中國歷史上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成就。在教學中可有針對性地開設一些如中國傳統民間美術研究、文字和繪畫史、中國古典文學賞析、中國美術史等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課程。
如可適當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挖掘、傳統文化元素的提取、文化內涵的創意設計等思維與方法相關內容,從而一方面強化學生通過設計傳承中國文化的意識,另一方面培養其以傳統文化為靈感源泉進行傳統文化的挖掘、主題的提煉、元素的提取、設計的融合等綜合能力。在具體教學中可通過指定文化主題的傳統文化挖掘、特定中國文化的元素提取練習等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應用。
中國傳統文化基礎課程的引入雖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加強其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但這對設計類學生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若想設計出具有文化內涵的產品,無論是設計者對傳統文化了解的廣度、深度還是素材的全面性、完整性都具有較高的要求。
開設該類課程的宗旨應是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或地方文化的直觀了解與深刻理解,同時搜集與之相關的資料與素材,以便后續的方案創作和設計實踐。如可有針對性地開設諸如傳統民間藝術考察、傳統設計元素考察、地方文化考察等課程。
無論是對學生文化底蘊的培養、傳統文化相關創意與設計理論的介紹還是傳統文化的直觀了解與素材收集,都是為了最終的設計創意及應用。因此應在專業教育的后續階段強化學生對前面知識的融匯貫通和實踐應用能力。而通過在專業應用或實踐類課程中增加相關課題或方向可以鍛煉學生將傳統文化與產品設計有機融合,從而設計出具有中國文化內涵方案的綜合能力。在具體教學中可通過特定傳統文化類型或文化主題的產品設計、同一產品類型的傳統文化內涵創意兩種思路鍛煉學生。
圖2所示為西華大學藝術學院學生通過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如祥云、吉象、青花瓷,四川地方文化如芙蓉花、金沙遺址、川劇變臉等作為創意主題,對其進行文化元素的提取、傳統文化內涵的提煉,與鞋子造型和功能的有機融合等,設計的一系列具有中國文化內涵的鞋子方案,且均在中意國際青年女鞋設計師大賽中獲獎。

圖2 學生獲獎設計案例——具有中國文化內涵的鞋子
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字化時代面臨著巨大的沖擊甚至危機,而工業設計在傳承文化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因此在工業設計專業教學中引入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至關重要。文中根據多年教學嘗試和經驗,總結的一些將傳統文化內容與專業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通過一系列實踐驗證是有效的、成功的,從而為數字化時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解決思路,為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定經驗借鑒。
通過以上在工業設計專業教學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由理論到實踐、由寬泛到具體、由掌握到應用的一系列系統性的引入與培養,相信未來中國的創新型工業設計人才將能以網絡、電子信息等數字化技術為契機,以工業設計為媒介,大力傳承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使中國文化和中國設計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1]劉國余.產品設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
[2]陳靜儀.找尋中國風格[ED/OL].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1668/13318/1194047.html.
[3]孫蘭英,周秋莎.論數字化時代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再生[J].社科縱橫,2010(7).
[4]方光華.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簡介與教學體會[J].中國大學教育,2004(7).
[5]王 煒.動漫教育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引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26).
[6]袁錦貴.高職院?!吨袊鴤鹘y文化》課程的開發與體系構建芻議[J].中國農業教育,2009(1).
[7]姚 電.高校傳統文化教學改革的探索和思考[J].宜春學院學報,2008,30(5).
[8]陳乃云.把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的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中[J].學語文,2009(2).
[9]何星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民族文化現代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5(3).
[10]姜公略.基于網絡的本土化設計研究及應用[D].浙江大學,2010.
[11]金 龍.貴池儺面具的數字化圖形設計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
[12]祁 娜.2011年第三屆信息技術與管理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美國: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2011.
G42
A
1674-5884(2012)02-0113-03
2012-01-05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類青年基金項目(09SB094);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P09240);西華大學2009年校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西華教字[2010]21號,序號54);西華大學設計藝術學重點學科研究基金資助(XZD0908-09-1)
祁 娜(1981-),女,河南周口人,講師,四川大學博士生,主要從事產品設計及相關理論、人機交互等研究。
(責任編校 朱正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