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偉,周 磊
“十二五”時期我國發展綠色經濟的對策思考
孫 偉1,周 磊2
(1.武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2.武漢大學 信息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十二五”期間,綠色經濟是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著力點,也是統籌我國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路徑,對促進經濟增長、提升國際競爭力、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我國發展綠色經濟需要強化戰略規劃、增加金融扶持、研發綠色科技、培育綠色消費,將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結合起來,發展綠色經濟新興產業的同時重視改造傳統產業。
“十二五”;綠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聯合國發起“全球綠色新政及綠色經濟計劃”,提出用綠色經濟和綠色新政應對金融危機和氣候變化的雙重挑戰。由此引發了席卷全球的綠色經濟浪潮,發展新能源產業等綠色經濟成為許多發達國家及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目前,我國不僅是全球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國家,也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面臨著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任務。對此,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強化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十二五”規劃進一步指出,要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國31個省份中已有28個省市區在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發展低碳經濟或綠色經濟。[1](p10-11)這表明,綠色經濟已經上升為我國政府意志,成為應對氣候變化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結合當前形勢不難發現,發展綠色經濟是我國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的客觀需要,有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能源結構、提升國家競爭力。具體來說,我國發展綠色經濟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一)發展綠色經濟有助于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綠色經濟具有綜合性強、覆蓋面廣,輻射力大等特點。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認為,綠色經濟主要包含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基礎設施建設、清潔技術、可再生能源、廢物管理、生物多樣性、綠色建筑和可持續交通等8個領域。[2](p53-56)綠色經濟的發展及綠色投資力度的加強均有利于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引領相關的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從而擴大內需、創造就業,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據初步測算,我國《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實施后,將累計增加直接投資5萬億元,每年增加產值1.5萬億元,增加社會就業崗位1500萬個。[3]尤其是在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房地產業、依賴政府公共投資拉動的背景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有助于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引擎,推進經濟可持續增長。
(二)發展綠色經濟有利于提升國家競爭力。綠色經濟是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它衍生出的相關產業,如新能源產業,很可能帶來第四次產業革命,而發展綠色經濟有助于在后危機時期提升增強國家競爭力、搶占未來國際競爭的制高點。盡管我國曾多次錯過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出現的科技革命機遇,但是我國的新能源開發并不落后發達國家太多,某些領域甚至有技術優勢,這就給我國“彎道趕超”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當前紛紛出臺綠色經濟發展規劃,并醞釀使用碳關稅等爭奪未來發展主導權,為我國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世界銀行研究報告指出,如果碳關稅全面實施,“中國制造”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可能將面對平均26%的關稅,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4]
(三)發展綠色經濟有利于保障我國能源供給安全。據資料顯示,我國的傳統能源長期處于相對短缺狀況,已探明的常規商品能源總量僅占世界總量的10.7%,人均能源資源探明量僅為世界人均量的51%,,而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的儲采比年限均低于世界總體水平[5](p28-29)(如表1所示)。在能源不足的狀況下,目前我國的總體能源利用效率僅為33%左右,較發達國家低約10個百分點。綠色經濟以新能源產業為標志,而新能源多為可再生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有助于緩解我國的能源短缺危機。同時,綠色經濟著眼于提升有限資源的使用效率,加強節能降耗,轉變我國高能耗發展模式,保障我國能源安全。

表1 我國化石能源探明儲量與世界其他地區比較
(四)發展綠色經濟有利于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多重挑戰。而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有數據顯示,我國的經濟總量僅占世界的8%,卻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8%、鋼鐵的44%、水泥的53%。[6]綠色經濟發展往往更加依賴技術創新,而不是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有助于推動企業節能減排、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粗放型發展模式,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如經濟結構中高技術產業比重提高一個百分點,高耗能行業比重下降一個百分點,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就可以降低1.3個百分點。[7](p14-19)
(五)發展綠色經濟有利于協調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以“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為特點的我國傳統工業發展模式,已經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經濟發展成本巨大。據中科院測算,2005年我國的環境成本約占GDP的13.5%,而當年我國的GDP增量僅為10.4%。[8]而綠色經濟是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三者的結合,[9]既強調降低經濟發展的能耗、物耗、污染和碳排放,又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修復和改善,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如新能源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較少,按一千瓦時的發電量計算,煤電、水電和風電的碳排放量分別為304克、20克和6克,能夠極大地減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同時,綠色經濟倡導節儉、低碳的綠色消費,有利于從根本上推進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
我國已經錯失了前三次產業革命的機遇,當前綠色經濟及其相關產業正在引領全球第四次產業革命,我國一定要把握這次難得的機遇。為此,政府需要積極采取措施,加快發展綠色經濟。
(一)要制定完善的“綠色經濟發展規劃”,促進綠色經濟協調有序發展。綠色經濟涉及范圍廣,影響因素多,亟需國家統一規劃,以提高效率、創造合力。當前,由于國家整體戰略規劃滯后,產業發展缺乏指導,地區間缺乏統籌規劃,我國綠色經濟發展在區域間、行業內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發展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經有18個省份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或把新能源當做支柱產業來發展,而在近百個城市中,風能和太陽能多被作為城市發展支柱產業,這些重復性的建設,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產能過剩、惡性競爭等問題。因此,首先要結合國外綠色經濟發展狀況,立足本國國情,制定綠色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或戰略,要將綠色經濟發展與工業化、城鎮化戰略結合起來,對綠色經濟發展進行總體安排部署。其次,制定綠色經濟發展的專項規劃,如發展目標、政策保障、技術清單和考核方式等,并制定重點行業和部門的綠色發展規劃,提高綠色經濟規劃的可操作性。要將綠色經濟理念融入各部門、各領域的發展規劃,從而推動國民經濟各行業的全面“綠色化”。[10]再次,要鼓勵地方制定區域綠色經濟規劃,并統籌區域間發展規劃,加強部門、行業協調,有序推進綠色經濟發展,盡量避免一哄而起,陷入惡性競爭狀況。如規范綠色經濟新興行業的技術標準以提升行業準入門檻,進一步加大行業內企業整合,在本行業中培育出龍頭企業,以對重復建設進行有效遏制,逐步淘汰不經濟環保的產能。
(二)要將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相結合,為扶持綠色經濟的發展定制有效的產業政策。在資源配置過程中,市場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如實證研究發現中國整體能源強度下降的54.4%源于能源價格效應。[11](p26-28)但也存在諸多市場失靈現象,如新生企業實力弱難以生存等,令綠色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急需政府在政策上進行引導、扶持,以及增加調控的力度。因此,綠色經濟的發展依賴于市場調節和政府指導雙重推動。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以價值、供求和競爭等市場規律引導綠色經濟發展。當前,要加快資源環境要素價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環境破壞成本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利用市場引導企業推進綠色生產。積極促進排污權交易和碳匯交易發展,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創造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盈利空間。大力維護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環境服務發展,促進節能、治污產業化。另一方面,政府要利用政策工具建立宏觀調控機制,降低市場失靈帶來的風險。世界銀行的相關研究顯示,在未有政府干預的情形下僅僅依靠市場自身的機制,充其量只能解決約20%的節能問題。當前,要制定綠色財政政策,加強財政扶持,增加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專項經費,進一步將政府優先和強制采購綠色產品的制度落到實處,推行綠色經濟示范工程的實施。要制定綠色稅收政策,向生產和使用綠色產品、開發和引進綠色技術及機械設備、從事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等綠色技術推廣和服務的企業和單位提供稅收減免、投資退稅、虧損抵免等稅收優惠政策。同時,要完善綠色經濟發展的相關監督考核機制,將綠色經濟發展狀況納入政績考核體系。
(三)要加強綠色經濟發展的金融扶持,為綠色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金融資源。綠色金融既能為綠色新興產業發展、傳統產業節能減排改造等提供資金支持,也可以引導企業向綠色轉型。但是當前,我國綠色經濟發展所需金融支撐不足。據研究表明,中國構建“綠色經濟”每年需1.8萬億元的投入,[12]資金需求極大。而人民銀行最新研究發現,我國綠色信貸在商業銀行資產占比僅為1%左右,資金缺口高達20倍。[13]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對企業在新能源研發、節能減排等綠色經濟領域投資的信貸支持。要構建我國發展綠色經濟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對企業進行節能減排、綠色技術研發和綠色產品生產等活動提供低息、免息貸款支持。要借鑒國際通用的“赤道原則”,制定我國綠色信貸標準,完善環保與金融部門的信息溝通和共享機制,運用信貸杠桿調節企業行為;[14](p3-7)要鼓勵銀行開展綠色信貸產品創新,探索碳權、排污權的抵押融資。另一方面,要進行金融工具的創新,強化資本市場對綠色經濟的支持。要發揮國家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建立各種綠色經濟基金,吸引當前大量過剩的民間游資參與。要讓多層次資本市場在綠色經濟新興產業發展中發揮作用,為有實力的發展綠色經濟的企業進入主板、創業板創造條件,大力推進新三板和產權交易市場,扶持私募股權基金和風險投資,加強對綠色經濟領域投資。要創新債券市場,探索發行企業或政府節能減排、環境治理等綠色經濟債券。要發展壯大國內排污權和碳權交易市場,并基于碳權開發碳期貨等金融衍生品。
(四)要加強人才培育和技術研發,突破綠色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制約。綠色技術是實現綠色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麥肯錫研究報告指出,目前已商業化或有商業化條件的新技術,能夠幫助中國在2030年將石油進口量減少30%-40%、煤炭需求減少40%、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50%。[15]但是,當前我國面臨著綠色經濟的技術瓶頸,2009年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報告稱,中國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60多種骨干技術中,42種沒有掌握,70%技術需要“進口”。[16]因此,當前要重視綠色經濟的技術開發。一方面,要培育綠色經濟的技術人才。開發綠色技術,人才是關鍵。要建立一整套篩選人才、管理人才和激勵人才的制度,以培育綠色經濟的技術創新人才和創業人才,同時利用國家金融危機的契機,大力引進國外的高端技術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強綠色經濟的技術研發。當前,要超前進行綠色經濟技術研發的規劃,加大基礎性研發投入、緊握前沿性技術研發。要鼓勵和幫助企業建立產學研聯合體、戰略聯盟,推進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合作研發,加大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要整合政府、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現有的研發資源,高標準地建立和完善綠色經濟技術創新的產品研發、檢驗檢測和技術推廣等公共服務平臺。要借鑒國外經驗,完善綠色經濟相關技術標準,積極參與國際先進技術標準的制定。要有選擇地將國外先進技術以及關鍵設備引入國內,并強化對技術的消化吸收,以實現再創新。
(五)要同等對待發展新興產業與改造傳統產業,優化綠色經濟發展環境。傳統產業和綠色新興產業是支撐經濟持續平穩增長的基礎。傳統產業不能等同于落后產業,某種程度上它是發展新興產業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發展綠色經濟應當兩條腿走路。[17]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推動綠色經濟新興產業走集群化發展道路。新興產業既能直接創造綠色經濟增量,又有利于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綠化”經濟增長存量。要以功能互補和集群發展的思路,推進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產業園區建設。要鼓勵分工協作,大力推進產業鏈的“補鏈”和“延鏈”工程,推進實力型龍頭企業與專業化中小企業分工協作、共生發展。要重視綠色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未來規劃、建設、改造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它們與綠色產業,特別是新能源開發、利用的適應性,以避免因經濟轉型而造成巨額基礎設施報廢現象的出現。[18](p34-37)另一方面,要推進傳統產業的綠色化改造,推廣循環經濟模式。要加強已有綠色經濟相關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利用綠色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降低傳統產業的能耗、物耗和污染,提高經濟效益。要充分發揮新興創意產業的引領創新、耦合文化、優化整合、提升附加值等功能[19],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合理布局和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促進相關企業集聚,以實現資源、能源的循環利用和廢棄物無害化污染。
(六)要在全社會大力提倡綠色消費模式,進一步推動綠色生產的廣泛應用。綠色經濟不僅要求轉變人類生產方式,也要求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消費既是生產的起點也是消費的終點,居民消費傾向直接影響了企業生產決策。1992年聯合國文件《21世紀議程》明確指出,消費問題是環境危機問題的核心。[20]有研究發現,節儉、環保的綠色消費對于提高消費者生活質量,保護環境,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力都具有正效益。[21](p16-19)因而,當前發展綠色經濟亟需倡導綠色消費。首先,要建立綠色消費觀并進一步引導、培育群眾的綠色消費習慣。對綠色消費觀念的形成應加強基礎教育力度,通過對綠色健康消費、勤勞儉樸生活等社會文明理念以及良好消費習慣的大力宣傳,提高居民綠色消費的責任感,逐漸戒除“便利消費”、“面子消費”和“過度消費”等不良消費習慣,在日常生活細節中減少浪費、減少污染。其次,要為綠色消費創造市場條件。要借鑒國外經驗,繼續完善不同行業能效標識及排放標準等綠色產品標準,規范家電等行業的市場準入條件,并加強市場監管,引導居民擴大綠色產品消費。要基于能耗、污染等標準,對大排量、高物耗等消費產品和服務適度提高消費稅,提高綠色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競爭力。再次,要推進建筑和交通的綠色化建設。目前,我國建筑能耗和交通運輸能耗分別約占全社會終端能耗總量的27.5%和16.3%,[22]是消費領域中的重點耗能單位。要繼續完善綠色建筑的法律體系和各種約束標準,加強政府對新建建筑的監督考核和執法檢查,并利用財稅手段,鼓勵在既有建筑群中開展節能改造活動。還需要調節交通發展規劃,主力發展公共交通,推廣新能源交通工具,加強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的建設,從根本上減少交通能耗。
[1]任麗鳳.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實踐動態[J].學習月刊,2010,(4).
[2]王金南,李曉亮,葛察忠.中國綠色經濟發展現狀與展望[J].環境保護,2009,(5).
[3]國家能源局.新興能源發展規劃將增5萬億元投資[N].經濟參考報,2010-07-21.
[4]黃應來,黃穎川.碳關稅來襲[N].21世紀經濟報道,2010-01-07.
[5]牟雪江.油價杠桿的導向[J].中國石油企業,2011,(6).
[6]李婧.發改委:中國GDP占全球8% 消耗世界18%能源[EB/OL].人民網,2010-08-21.
[7]李鐵映.發展必須節約,節約才能發展[J].求是,2007,(4).
[8]解佳濤.低碳產業成新一輪經濟發展引擎[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0-10-18.
[9]成思危.國際上提低碳 我們為什么要提綠色經濟[N].北京日報,2010-10-11.
[10]調研組.從“棕色經濟”到綠色經濟“重慶模式”見成效[N].中國環境報,2010-12-01.
[11]段海艷.能源價格研究最新進展[J].會計之友,2010,(4).
[12]佚名.從2010到2030年中國構建綠色經濟共需40萬億元[N].2010-05-25.
[13]劉芳.綠色信貸資金缺20倍 發展低碳經濟融資難[N].現代快報,2010-06-26.
[14]孫工聲.構建綠色金融體系促進低碳經濟發展[J].金融縱橫,2010,(7).
[15]麥肯錫.中國的綠色革命:實現能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選擇[R].2009.
[16]朱永旗等.中國70%減排核心技術需進口[N].中國經濟導報,2010-07-24.
[17]辜勝阻.綠色經濟是引領經濟轉型的重大機遇[EB/OL].新浪財經,2009-10-21.
[18]張其仔.綠色增長的重點:傳統產業綠色化[J].綠葉,2010,(3).
[19]呂方.注重發揮文化創意產業引領創新型經濟發展的作用[N].新華日報,2010-12-28.
[20]匡躍輝.生態文明?消費模式?綠色消費[J].科學新聞,2008,(7).
[21]姜宏.綠色消費:以綠色需求拉動綠色生產[J].環境經濟,2007,(1).
[22]劉錚,韓潔.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分組審議節能法修訂草案[N].新華社,2007-06-26.
F202
A
1003-8477(2012)08-0081-04
孫偉(1976—),男,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1級博士研究生。周磊(1986—),女,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2010級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姜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