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承龍,朱曉玲
(1.安徽財貿職業學院 雪巖貿易學院,合肥 230601;2.合肥工業大學 計算機學院,合肥 230009)
“多元協同”模式的電子商務專業建設研究
曹承龍1,朱曉玲2
(1.安徽財貿職業學院 雪巖貿易學院,合肥 230601;2.合肥工業大學 計算機學院,合肥 230009)
加強專業建設工作,不僅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也是提升畢業生就業率的基本途徑。文章分析了高職電子商務專業建設現存問題,闡明專業建設的主體和關鍵事務,以及它們的相關性,提出以師資建設、教學改革、工學交替、實習實訓、技能大賽為多元抓手,協同推進專業建設,進而提高人才服務社會的專業化能力,落實就業目標。
專業建設;多元協同;電子商務;高職院校
近幾年,電子商務借助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的支撐,已逐步成長為新經濟產業群中最具前景的產業。然而,產業快速發展加劇了行業內專業人才的競爭。雖然,高等院校伴隨著產業發展相繼開設電子商務專業,培養面向用人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期望能夠緩解企業對人才的急迫需求,但從用人市場反饋情況顯示,如今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生不僅沒有緩解企業的用人荒,反而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
作為互聯網技術成功運用的典范,電子商務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最具前景的新型信息服務業,從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中國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09)》中數據顯示[1],2009年我國中小企業通過電子商務創造的新增價值占我國GDP的1.5%,拉動我國GDP增長0.13%。中小企業通過開展電子商務直接創造的新增就業超過130萬,相當于2008年城鎮新增就業的11.7%。中小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獲取的巨大社會收益,已引發許多傳統行業紛紛試水,搶灘電子商務新業務。然而隨著業務競爭加劇,企業對高層次專門人才的渴求越來越迫切。為適應這種形式,國家教育部門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電子商務專業由此經歷快速發展歷程。
1999年,教育部聯合聯想集團共同推出了電子商務自修考試的大學專科學生培養計劃,并在2000年開始全國性招生。2001年6月,教育部門正式批準電子商務作為目錄外專業,在全國13所高等院校開辦[2]。目前,全國已有330多所本科院校和700多所高職院校開設了電子商務專業。每年的畢業生理應成為電子商務產業人才市場上搶手資源,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據2010年安徽省教育廳的《安徽省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情況分析報告》顯示[3],電子商務專業已成為本省畢業生就業率較低的20個專業之一。從教育研究機構麥可思公司研究成果“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的數據顯示[4],電子商務專業不僅是“畢業半年后失業人數最多的10個高職高專專業”之一,而且還是“其中有7個專業是2007~2009連續三屆失業人數最多的專業”之一,電子商務就業率的持續走低,成為全國就業紅牌警告專業。
除上述之外,常見媒體報道這樣一些信息:企業抱怨招聘不到適合崗位的專業人才;畢業生入職后,面對工作任務不知如何處理;經過半年培養的新員工,突然無理由地提出離職等。諸如此類的供需矛盾、職業道德等問題,引起社會的關注和家長的擔憂。
面對來至社會的質疑、批評、討論等各種聲音,高職院校開始反省專業辦學不足,尋找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專業建設滯后于產業結構發展。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傳統產業發展不利,而電子商務產業卻逆勢而上,成為中國內需市場生力軍。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5],“2010年中國網上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5131億元,尤其是面向個人消費的電子商務,其網上零售市場規模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由國家工信部牽頭、發改委等9部委聯合制定的《電子商務“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將電子商務服務業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產業結構發展變化,電子商務企業的服務模式不斷創新,崗位分布也隨之調整。當前,從全國各地人才招聘會的用人信息發現,企業招聘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已開始由商務營銷類轉向后臺技術、前臺展示等崗位,有線網絡應用向無線網絡應用延伸等。針對人才市場的崗位需求、業務模式的變化,高職院校未能快速跟進產業發展對人才技能的新需求,也沒有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職業技能培訓等方面做應對性改革,導致畢業生的知識技能與市場需求脫節。
(2)市場調研數據可挖掘性有待提高。高職院校十分重視市場調研,經常采取走訪企業,回訪畢業生以及網上信息采集等方式,收集專業方面的各種數據。而當使用這些數據資料時卻發現,其中部分數據樣本普適面窄,不具有代表性;網絡采集的數據準確性還有待核實;一些數據只反映問題的表象,深層原因還有待繼續發掘等諸多不足。因此,加強市場調研工作,一方面要求調研者能夠科學規范地采集、挖掘數據資料;另一方面還需要調研者深入企業,實地獲取第一手資料。因為調研者只有親歷企業實地考察,才能尋找出校內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異所在,進而有針對性地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修正教學管理中的偏差。
(3)師資隊伍技能水平有待提升。近幾年,高職院校的師資學歷水平有了較大提升,新進教師的入職門檻提高到碩士研究生學歷,在職教師通過進修也達到研究生同等學歷。但許多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驗,自身專業技能水平還亟待提升。雖然,每年教育主管部門利用暑假開展“雙師型”培訓班,增強了部分教師的實踐技能,但還是有必要進入企業掛職輪崗,接受技能知識更新。
(4)專業建設缺乏動態管理。專業建設必須緊跟行業發展,電子商務是一個高速增長的行業,基于互聯網的應用模式千變萬化,沒有一定的程式可以追尋。行業變化對人才需求也如疾風暴雨般緊迫。因此,高職院校如果不能緊密聯系企業,洞悉行業發展變化,就無法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等到兩三年之后,畢業生進入市場,其所掌握的技能自然就落伍了。另外,高職院校還存在管理體制不完善等問題。例如,當企業崗位技能需求變化時,系部不能自主調整專業教學計劃,必須經過多輪論證,最終由學院層面確定調整意見,等到修訂計劃執行時,新的變化又出現。因此,缺乏動態管理也是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之一。
(1)專業建設的文獻回顧。針對專業建設存在的上述問題,許多學者及機構紛紛予以研究,尋求破解之道。學者楊興凱從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入手,提出面向社會需求的專業建設解決方案[6]。顧京、陳貴梅認為專業教學隊伍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要環節,提出制定團隊建設目標,積淀團隊特有文化,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形成團隊發展的機制與體制,達到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7]。魯武霞、黃成洲提出從監控教學質量入手,重點規范教學管理,在時間、空間、主體三種維度對專業教學質量監控,促進專業建設[8]。趙鵬飛、蘇成柏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提出專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須以完整的指標體系為主線,將每一項指標的內涵建設落實到具體工作中,以獲得人才培養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發展升級需求變化的實際效果[9]。研究機構麥可思公司則認為畢業生失業率之高,其根源是結構性失業造成的[4],而解決結構性失業的有效手段則是不斷加強專業技能知識學習,其具體落實還是歸結到高職院校加強專業建設。
雖然專家學者們提出了諸多解決方案,而圍繞主體開展專業建設卻是各種方案的一個共識。因為主體對象既是專業建設的承擔者,又是受益者,研究主體對象也就抓住專業建設的源頭。當然,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認知角度確定的主體對象有所不同,但筆者認為專業建設的主體應由教師、學生和企業三方構成。本研究即在明確三方主體及其職責目標的前提下,對專業建設工作進行了實踐研究。
(2)理清專業建設的主體及事務關系。專業建設工作是一項多主體多事務集合的復雜工程。因此,理順主體間關系,抓住事務集合中的關鍵事務則尤為重要。本研究基于主體層面和事務層面的二維關系,對專業建設整體工作進行細分,給定主體——事務之間的四種關系值:強相關、相關、次相關和弱相關。并按照主體與事務之間的強弱相關性,進行定性描述(見表1)。

表1 主體——事務關系表
考慮到主體的參與度、受益面;事務處理的時效性、難易度等因素,本研究認為表1中交流學習、各類考證、專業講座、社團組織這四項是專業建設中需要而非重要的事務。而師資建設、教學改革、工學交替、實習實訓、技能大賽五項事務與主體之間具有強相關性,對專業建設影響深遠,可定性為關鍵性事務。因此,本研究優化表1,給出專業建設的主體——關鍵事務關系表(見表2)。

表2 主體——關鍵事務關系表
(3)專業建設中關鍵事務分析。由上述表2可知,做好專業建設工作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因為教師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決定著教育的質量。只有好的教師,才可能有好的教育;有了好的教育,才可能培養出專業化人才。因此,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是專業建設不可缺少的一個關鍵事務。
其次,專業建設應逐步深化教學改革和加強課程體系建設。當前大多數的高職院校是從中專升格而來,許多教學管理模式未能完全上升到高等教育的新層次,教學改革的步伐在舊有思想羈絆下緩步前行。部分專業課程中欠缺職業化和技能實踐內容;即便實踐性稍強的課程對專業學生的技能水平提升有限,不能與中職或培訓機構學生在職場分工上形成錯位,從而出現育人難,就業難,用人難的多難困境。因此,高職院校應深化政教體制改革,創新分類考評機制,以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為試點等開展校內質量工程建設,全面推進專業建設發展。
目前,“學中做,做中學”的工學交替模式在高職校企合作中已普遍開花。校企雙方按照前期簽訂的合作事項,在專業學制時間內,安排半年或一年的時間,由企業接管學生,完成這段時間內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通常,企業對學生進行短暫培訓后,即把他們分配到不同的崗位,在老員工的“傳幫帶”指導下,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工學交替切實鍛煉了學生的職業能力,也為畢業到就業奠定了過渡的基石。
近年來,由教育部組織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國商業聯合會組織的“全國商科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等各類賽事漸成品牌,選拔出一批優秀高職類技能型人才,提升了一部分指導老師的專業教學水平,帶動了職業院校專業建設改革。職業技能大賽已不僅是檢驗學生掌握職業技能水平的標尺,更是評價職業院校專業教學水平的新標桿。
理清專業建設中主體、關鍵事務及其相互關系后,本研究探索了“多元協同”模式的專業建設新途徑(見圖1)。

圖1 “多元協同”模式的邏輯層次圖
如圖1分析可知,“多元協同”模式的專業建設是目標導向下的系統性工程。首先,在邏輯結構上,它明確了專業建設、人才質量、就業三者之間的遞進目標,即:做好專業建設能夠提高人才質量,提高人才質量才能提升就業率。其次,由外及內構建了以專業建設為基礎層、人才質量為核心層、就業為目標層的層次關系。其中,基礎層又包括主體和關鍵事務兩個層面,即以教師、學生、企業三方的主體層面和以師資建設、教學改革、工學交替、實習實訓、技能大賽等關鍵事務處理層面。
實踐研究證明,“多元協同”模式的邏輯層次圖不僅剖析了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工作的復雜性,同時也指明了專業建設的實施途徑。因而,高職院校應在教師育才、學生成才、企業用才的愿景下,尋求校企合作的交集,并圍繞三方的共贏點,協同處理各層面的事務工作。由于專業建設涉及到多層面多事務,應需要發揮整體聯動效應。雖然師資建設、教學改革、工學交替、實習實訓、技能大賽各項事務相對獨立,但處理過程中均依靠主體的參與和事務間的相互推動,任何一項事務出現短板都會影響專業建設的發展。因此,“多元協同”模式強調多元的協同作用,更應注重專業建設全局的協同發展,這也是本研究的重點內容。
另外,為了保持多元協同工作的可控性,本研究按照專業學制時間制訂重點工作任務監控表,把關鍵事務落實到每學期的教學計劃進程表中,并對每階段工作進行跟蹤處理。雖然不同階段中事務有差異,但從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來看,各階段工作都在有序地進展。而對于某一階段中出現的新問題,主體層面將追溯問題原由,予以控制處理,如此循序漸進完成重點工作監控表中各項任務,推動專業建設發展,進而達到人才就業目標。
[1]新華網.中國中小企業通過電子商務拉動 GDP增長0.13% [EB/OL].[2009-12-23].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2/23/content_12695120.htm.
[2]馮國,林黎民.我國96 所高校開辦電子商務專業[EB/OL].[2002 -4 -24].http://www.eol.cn/20020424/3025373.shtml.
[3]安徽省教育廳.《安徽省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情況分析報告》[EB/OL].[2010 -7 -13].http://ahgj.ahedu.gov.cn:8080/www/index3.asp?id=2141.
[4]麥可思(MyCOS).《2010 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EB/OL].[2010 -6 -2].http://edu.people.com.cn/GB/8216/192612/index.html
[5]李雁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規劃有望年內出臺[EB/OL].[2011 -3 -10].http://finance.qq.com/a/20110310/001026.htm.
[6]楊興凱.面向社會需求的電子商務專業建設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9(9):128-131.
[7]顧京,陳貴梅.高職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1(8):66-67.
[8]魯武霞,黃成洲.工科院校英語專業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構建[J].成人教育,2010(11):83-84.
[9]趙鵬飛,蘇成柏.以專業建設為主線構建高職辦學特色——以清遠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高教探索,2010(1):120-122.
Patterns of Multiple Elements Collabor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mmerce Specialty
CAO Cheng-long1,ZHU Xiao-ling2
(1.Xueyan Trade College,Anhui Finance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Hefei 230601,China;2.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Enhanc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ostering talents,but also is the basic way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rate of graduat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mmerce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d clarifies the subject,key issues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their relevance,presenting the idea of employing teacher development,teaching reform,engineering alternative,practical training and skills competition as multiple means to collaboratively promote specialty construction,and further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talents serving society and fulfill the goals of employment.
specialty construction;multiple elements collaboration;e-commerce;vocational college
G642
A
1009-3907(2012)06-0712-03
2011-12-21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0-2011年度科研規劃項目(550223)
曹承龍(1973-),男,安徽霍邱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電子商務、信息管理方面研究;朱曉玲(1974-),女,安徽合肥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信息安全、計算機應用技術方面研究。
責任編輯:張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