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剛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上海200120)
2008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表明,現行的銀行資本監管國際規則存在一系列重大缺陷,導致所計提的監管資本不能充分吸收危機期間的損失。為此,2010年12月巴塞爾委員會發布了第三版巴塞爾協議《巴塞爾協議Ⅲ》,強化了資本工具的損失吸收能力,擴大了資本覆蓋風險的范圍,提高了資本充足率監管標準,并設置了流動性和杠桿率監管的國際標準,以增強金融和經濟環境不利情況下銀行體系的風險承受能力。
2011年8月中旬,中國銀監會就《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標志著我國銀行資本監管框架向《巴塞爾協議Ⅲ》的過渡。現行國內商業銀行資本監管規則僅明確了商業銀行的最低資本要求,即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辦法》參考《巴塞爾協議Ⅲ》的規定,將資本監管要求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為最低資本要求,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5%、6%和8%;第二層次為儲備資本要求和逆周期資本要求,包括2.5%的儲備資本要求和0-2.5%的逆周期資本要求;第三層次為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要求,為1%;第四層次為第二支柱資本要求。《辦法》實施后,通常情況下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不得低于11.5%和10.5%。根據2011年6月末的數據,311家國內銀行全部達到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達到12.2%,核心資本充足率達到9.92%。盡管從目前來看,我國商業銀行基本上能滿足新巴塞爾協議目前對資本充足率水平的要求,然而,從長期來看,由于我國當下較高水平的資本充足率主要得益于前幾年的資產剝離以及高利差環境,資本補充不具有可持續性;同時,新的巴塞爾協議重新定義及分類了銀行資本,而我國商業銀行一級資本幾乎都是普通股權益,與核心一級資本趨同,這使得我國商業銀行在與統一監管標準下的世界其他銀行相競爭時處于不利地位。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必須轉變經營方式,加強資本充足率管理。
從2005年到2010年,盡管我國央行不斷變更貨幣政策,但從總體上來說,社會中貨幣供應量還是在逐年增加,特別是2009及2010年,廣義貨幣余額M2與基礎貨幣的倍數放大,商業銀行體系存貸款額增加,尤其是貸款增速的加快,消耗了一定的資本。我國銀行業資產增速從2008年開始加快,商業銀行的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從我國14家上市銀行的平均情況來看,2007年的平均資本充足率為14.04%,2008年降至13.37%,2009年呈現出更明顯的降幅,貸款增速的提高顯著地降低了商業銀行的平均資本充足率。從貸款規模、增速以及資本充足率都較高的4大行(不含農行) 的情況來看(表1),情況較為突出。2009年第一季度貸款環比增速(平均)達16.05%,資本充足率由13.03%降至12.39%,盡管還保持在監管水平之上,但隨著2009年后幾個季度貸款的繼續增長,如果不補充資本,其資本充足率必不能支持如此快速的資產增長,因此,4大行都在2009年推出了各自的融資計劃,補充資本。

表1 4大行貸款增速與資本充足率變化情況表
從我國銀行核心資本的構成來看,普通股、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占據著主要地位,而我國中小銀行的普通股股本有限,與幾家大型商業銀行相比,處于較低水平,同時,我國商業銀行整體盈利能力不強,在核心資本構成中,未分配利潤和盈余公積與銀行盈利能力有關,銀行的盈利能力強,能夠用于補充資本的資本金就會增多。從西方國家的銀行發展歷程來看,未分配利潤和盈余公積在銀行核心資本補充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巴塞爾協議Ⅲ》更加強調“核心”一級資本的作用,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更值得重視。
近年來,我國原國有商業銀行通過各種改革,積累股本,降低不良資產率,加強風險治理,盈利能力已有很大提高,但我國中小銀行的留存收益量也較小,中國工商銀行在2010年上半年的留存利潤為18317800萬元,而華夏銀行僅為625600萬元。我國中小銀行在核心資本構成中,股本有限,盈利能力不足,勢必會造成核心資本充足率不高的局面。而且我國銀行業主要依靠傳統的存貸款業務獲得利差收入,中間業務收入比較低,中小商業銀行表現得尤為明顯,這不僅造成了盈利能力的低下,而且還導致了貸款等風險資產的增加。
在商業銀行的資本構成中,真正能起到吸收損失作用的是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因此《巴塞爾協議Ⅲ》在對資本充足率作出新的要求時,尤其強調了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對風險加權資產的比例,規定至2019年,普通股權益占風險加權資產的比例不低于4.5%,主要由普通股和留存收益構成的核心資本充足率不低于6%,且在過渡期內,至2013年,普通股權益應占風險加權資產的3.5%,核心資本(主要是普通股、留存收益)至少占4.5%。從我國銀行業目前的情況來看,在不考慮2.5%的逆經濟周期資本留存的情況下,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的股本簡單,缺少優先股,大部分商業銀行的有形普通股權益比率(TCE比率)都保持在6%以上,①遠高于市場公認的3%的臨界點。雖然滿足了《巴塞爾協議Ⅲ》中過渡期內對于普通股權益比例的要求,甚至滿足了到2019年時的要求,但在股本構成中,過高的普通股權益導致了融資成本的上升,影響我國銀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在《巴塞爾協議Ⅲ》更加強調“核心”一級資本的作用的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依靠發行股票尋求外源融資將會降低股票價格,債務資本工具標準的提高也將加大這一融資方式的成本,商業銀行不得不依靠留存收益來建立新的資本補充機制,尋求內源融資方式補充資本。
對于大銀行來說,由于具有雄厚的股本,因此,風險資產的驟增及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的提高,并不會對其資本充足率水平產生較大影響,但對于中小銀行來說,由于股本有限且資本工具單一,盈利能力低下,直接會影響到資本充足率水平。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高低不一,大型商業銀行較高,達到了銀監會設定的監管標準,而中小銀行隨著資產的快速擴張,部分已觸及監管底線,我國中小商業銀行提升資本充足率水平勢在必行。隨著《巴塞爾協議Ⅲ》提出加強權益資本管理的理念,我國中小商業銀行若采取增資擴股的外源性融資渠道補充普通股權益,可能會由于股票發行過多降低其價格,影響股東利益;另一方面,附屬資本只能在銀行清算時吸收損失,預防風險的能力有限。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在尋求資本補充途徑時,應努力提高盈利能力,增強內源性融資,加強風險管理。
1.加快業務轉型,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微小企業業務及零售業務。對我國大型商業銀行來說,發展中間業務及零售業務能夠降低風險資產數額,改善資產結構。我國大型商業銀行一般以公司業務為主,且貸款主要集中在部分大企業,零售業務以及資金業務占比都不高,而銀監會的《辦法》規定了對一般企業貸款的風險權重為100%,對符合條件的微小企業貸款風險權重從100%下調到75%,住房抵押貸款風險權重從同一的75%下調到一套房的45%和二套房的60%,體現了《辦法》對小企業貸款和零售貸款的支持。考慮到我國大銀行的實際情況,減少對部分大企業的貸款,采用中間業務創新,拓展小企業業務和零售業務市場,能夠合理地改善其資產結構。我國中小商業銀行在提高資本充足率時,應積極發展中間業務創新,開拓小企業和零售業務市場,增加留存收益,形成良性的內源融資機制。
2.加強內部管理,采取差異化營銷策略,形成核心競爭力。商業銀行向客戶銷售的是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隨著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加劇,各銀行的利潤空間相對縮小。商業銀行在采取業務創新、改變傳統經營模式時,也要不斷加強成本管理和內部核算,減小運營成本,采取差異化的營銷策略,形成核心競爭優勢。我國主要大型銀行的服務對象是公司機構客戶,已經和這些客戶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客戶關系,相比之下,中小商業銀行無法獲得這些具有優勢的客戶資源,若想在競爭中求得發展,就必須改變自身的市場定位,形成差異化和專業化的中小銀行體系,搶奪利潤空間。目前我國各中小銀行金融產品同質化嚴重,由于金融產品創新很難得到專利的保護,因此,中小商業銀行的激烈競爭可能造成中小銀行的整體盈利能力低下。對此,各中小商業銀行應該根據自身的比較優勢,合理運用自身各種資源,針對零售客戶以及公司客戶的獨特需求,設計出滿足客戶需求的金融產品,在金融產品銷售時,采取差異化營銷策略,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1.采取合理的資產擴張速度。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受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銀行體系向社會注入大量信貸,直接表現為我國各商業銀行資產的快速增長。商業銀行資產的快速增長固然發揮了積極的政策效應,但過快的資產增長無疑會帶來一定的風險資產,消耗銀行資本,降低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事實上2008年及2009年的貸款擴張及資產增速過快已明顯降低了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為了使資本充足率水平達到監管機構的監管標準,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2009年均發行了次級債補充資本,以滿足監管機構的資本充足率監管標準要求。

表2 我國部分商業銀行近幾年貸款增速及總資產增速情部況表 單位:%
銀行資產的快速擴張降低其資本充足率,增加了銀行業的風險,不良資產的增多侵蝕了銀行資本,而銀行再采取發行次級債、混合資本工具等方式來補充資本,以滿足監管機構的監管標準要求,這種資產擴張的方式表面上看沒有太大問題,但是作為附屬資本的次級債、混合資本工具等工具始終逃脫不了債的本質,只是償還的次序不同而已,而在《巴塞爾協議Ⅲ》更加強調核心資本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的這種資產擴張方式是得不到資本的支撐和保證的。尤其是對我國的大型商業銀行而言,由于具有較重要的系統性作用和功能,銀行的資產擴張必須考慮到核心資本的充足與否,不能盲目地追求資產擴張的速度。中小銀行由于股本有限,盈利能力還未得到真正的提高,在進行資產擴張時,也應該考慮到合理的速度。
2.優化資產結構。資本充足率水平的保持一方面依靠資本金的持續補充,另一方面依靠風險加權資產的合理控制。銀行的發展離不開資產的合理擴張,但在資產擴張時,應該不斷優化資產結構,控制風險加權資產的規模。我國商業銀行目前的資產業務主要包括客戶貸款及墊款、證券投資、現金及存放中央銀行款項、存放和拆放同業、買入返售款項等,在這些業務中,貸款及墊款的風險較大,具有較高的風險權重,考慮到我國商業銀行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雖然不能大幅度的減少貸款及墊款的資產運用,但可以努力開拓風險較小的資產業務,通過增加流動性債券、同業拆借等風險較小的資產比例,加強風險管理,綜合考慮風險和收益因素,確定合理的資產結構。
在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運用中,長期以來,大銀行的貸款主要用于支持基礎設施建設、重工業等傳統的大型企業發展,而這些傳統的行業在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中,具有較高的風險權重,是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主要來源。雖然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但這些傳統行業的不良貸款率一直高于新興產業,中國工商銀行2010年上半年的貸款業務中,租賃商務服務業的不良貸款率為0.36%,采礦業的不良貸款率為0.28%,而傳統的制造業為3.53%,建筑業為1.59%。商業銀行應適當改變貸款投向,降低風險資產。此外,從我國商業銀行貸款的業務類型和地域因素考慮,應合理改善資產結構。工商銀行2010年上半年的貸款業務中,公司類貸款的不良貸款率為1.55%,個人貸款的不良貸款率為0.68%,遠低于公司類貸款,考慮大銀行受到服務對象的限制,中小銀行在改善貸款結構、拓展零售業務方面就會有很大的空間。從地域因素的角度來看,不良貸款率較高的是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而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的不良貸款率較低,商業銀行應該不斷優化信貸地域結構,加強不良貸款率高的地區的信貸風險管理,促進各地域信貸業務的均衡發展。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升級,商業銀行的貸款運用應當適當向新能源、新技術等高科技產業及新興產業轉移,這些產業一般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和較高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在貸款業務中,應適當提升個人貸款的比重,商業銀行應積極響應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加快市場拓展和產品創新,滿足個人信貸的合理需求,降低公司貸款所造成的風險加權資產,合理優化信貸區域結構,降低不良貸款率,拓展風險較小的其他資產業務。
在經歷了美國銀行業的資本虛高及資產質量下降后,《巴塞爾協議Ⅲ》重新確定了商業銀行資本的分類和定義,更加重視核心資本和普通股權益的作用,提出了新的監管標準,這將使得全球銀行業放慢資產擴張的速度,轉而采用資本集約型的經營模式。
1.完善我國資本市場,優化商業銀行資本結構。《巴塞爾協議Ⅲ》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提高到4.5%,《辦法》則規定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均強調普通股權益與風險資產的占比。從我國商業銀行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銀行的普通股權益比率都高于這一監管標準,且資產質量較高,這固然能夠較好地防范銀行體系的風險,但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的不完善,我國商業銀行的一級資本幾乎都是普通股權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銀行核心資本補充的途徑,并且隨著我國金融業的逐步對外開放,過高的普通股權益也不利于我國商業銀行與其他外資銀行的競爭。
在我國商業銀行的股本構成中,普通股股本占有主要地位,優先股所占的比重很小,這主要根源于我國資本市場是一個新興資本市場,投資主體結構及發行主體結構不完善,不具備發行多種先進工具的能力。長期以來,各主體只重視到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忽視了其資源配置的作用。對我國商業銀行而言,優先股股本的缺失,造成了資本構成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普通股權益與核心資本趨同,導致其成本過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杠桿率的使用,不利于銀行的業務轉型。因此,在商業銀行加強資本充足率管理時,應該不斷優化自身的資本結構,在滿足監管標準要求時,尋求適合自身發展的資本構成。
2.建立多渠道的資本補充方式,形成有效的資本補充機制。我國商業銀行在積極尋求盈利,增強內源融資時,也應該不斷補充外源資本,建立有效的資本補充機制。外源融資主要是指增發新股、發行次級債和混合資本工具、可轉債、計提準備金等。隨著我國銀監會逐步放開了對附屬資本構成的限制,各商業銀行可通過各種渠道補充資本,但各種渠道又有其明顯的制約條件。增發新股、配股雖然能夠明顯地補充資本,但股本的擴大會帶來每股收益的攤薄,且選擇的主動權在外部投資者,引進戰略投資者會有較大的交易成本,戰略投資者的持股份額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資本補充方式不具有持續性。而其他的發債及混合資本工具等補充方式易受到監管部門的限制,雖然銀行對計提準備金具有較大的主動權,但其資本補充作用有限。因此,各商業銀行應該根據自身業務的特點,不斷增強內源融資渠道的作用,選擇合理的外源融資渠道,開拓多渠道的資本補充方式,合理利用最優的資本補充工具,形成有效的資本補充機制。
注 釋:
①TCE比率指有形普通股權益與有形凈資產的比率,表明經濟下行時,有形普通股權益對銀行負債和優先股的保護程序,是衡量資本充足與否的另一重要指標。
[1]劉艷妮,張航.當前我國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機制分析[J].銀行家,2010,(1).
[2]陳敬學.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問題與對策研究[J].公司金融,2009,(2).
[3]王春麗.新巴塞爾協議與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研究[J].金融研究,2009,(4).
[4]梁綺利.從資本充足率到有形普通股權益比率——透視經濟危機背景下資本監管新趨勢[J].農村金融研究,2009,(9).
[5]巴曙松,金玲玲.《巴塞爾協議Ⅲ》下的資本監管進程及其影響[J].西部論叢,2010,(10).
[6]崔明峰.國外商業銀行的資本金補充機制[J].中國金融,20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