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朝陽
導讀:蔬菜生產中存在著成本增長過快、收益不穩定和比較收益下降等問題,影響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應穩定蔬菜生產資料價格、采用輕簡生產技術、大力推行蔬菜保險和加強蔬菜基礎設施建設,以保證蔬菜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蔬菜種植無論是667 m2產值還是凈利潤都呈現出總體上升的態勢。2001-2010年,我國大中城市667 m2蔬菜產量從 3 287.8 kg 增加到 3 503.54 kg,增長 6.6%;667 m2蔬菜生產成本從 1 288.21 元增加到 2 698.52 元,增長 109.5%;蔬菜生產 667 m2總產值從 2 667.8 元增加到 5 475.41 元,增長 105.2%;每 667 m2蔬菜生產凈利潤從 1 379.59 元增加到 2 776.89 元,增長 101.3%(表1)。10年間,蔬菜單產穩中有升,2004年以來,蔬菜667 m2產量基本穩定在3 500 kg左右,波動幅度不足1%;而蔬菜667 m2產值、凈利潤則在2004年之前基本保持穩定,2004年以后迅速增長;生產成本在10年間增長尤為迅速,明顯高于其他各項指標。
相對于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而言,蔬菜生產比較收益較高,蔬菜栽培的經濟效益優勢仍然明顯。2010年3種主要糧食作物種植667 m2產值平均為 899.94元,每 667 m2凈利潤平均為 227.17元,成本利潤率為33.77%;2種油料作物種植的667 m2產值平均為897.51元,每 667 m2凈利潤平均為252.96元,成本利潤率為 39.25%;棉花種植 667 m2產值為 2 307.82元,每 667 m2凈利潤為 983.97元,成本利潤率為 74.33%(表2)。蔬菜栽培的 667 m2產值為糧食的 6.1倍,棉花的 2.4 倍,油料的 6.1 倍;凈利潤為糧食的 12.22 倍,棉花的 2.8 倍,油料的11倍;成本利潤率為糧食的3倍,棉花的1.4倍,油料的2.6倍,蔬菜種植的經濟效益明顯優于糧、棉、油的。

表1 2001-2010年我國大中城市蔬菜收益波動分析

表2 2010年主要農作物種植效益比較

圖1 大中城市蔬菜生產成本變化
蔬菜生產成本主要包括物資與服務費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3大組成部分,其中物資與服務費用又包括直接費用(含種子費、化肥費、農家肥費、農藥費、農膜費、租賃作業費、工具材料費等)和間接費用(含固定資產折舊、銷售費、保險費等),人工成本包括家庭用工和雇工。
從總成本看,2001年我國大中城市蔬菜生產每667 m2平均成本為1 288.21元,一直到2003年蔬菜生產成本變化幅度都不太明顯,2003年我國大中城市蔬菜生產每667 m2平均成本為1 311.16元,3年僅增長1.8%。但2003年以后大中城市蔬菜生產成本增長迅速,到2010年大中城市蔬菜生產每667 m2平均成本已高達2 698.52元,比2003年凈增 1 387.36 元,增加 105.8%(圖1)。過快的成本增長速度直接蠶食了蔬菜生產的利潤。
從構成蔬菜生產成本的3大組成部分來看,造成蔬菜成本大幅度攀升的原因在于3種類型的成本均有所上漲,但以人工成本的上漲更為迅猛。2001年,蔬菜種植每667 m2投入的人工成本為473.23元,占蔬菜投入總成本的37%,到2010年蔬菜種植每667 m2投入的人工成本已高達1 334.38元,超過物質與服務費用而成為蔬菜生產最重要的成本組成部分,占蔬菜生產總成本的49.4%。在一些蔬菜主產區,蔬菜勞動日工價達到100~120元,勞動強度較大的工種如高山蔬菜種植地區的背菜工日工價甚至高達300元。人工成本的快速增長給我國蔬菜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挑戰,菜農蔬菜種植中勞動量投入的減少非常明顯,667 m2平均投入勞動的天數已由21世紀初的50天左右減少到2010年的38天左右,表明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蔬菜勞動投入機會成本不斷提高,菜農經營蔬菜的積極性有所下降。
衡量蔬菜種植效益的最好指標是蔬菜生產的成本利潤率,從蔬菜生產的成本利潤率來看,10年來,蔬菜成本利潤率最高的為2001年的107.09%,最低的為2006年的76.50%,只有2001年的70.9%(圖3)。造成蔬菜種植收益不穩定的原因主要在于∶①蔬菜市場價格波幅大。蔬菜市場價格的波動幅度明顯高于其他農產品,據中國價格網的資料計算,絕大部分蔬菜一年中最高價是最低價的2~3倍,市場價格波幅大增加了蔬菜收益的不穩定性。②我國蔬菜生產的設施化程度不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限,氣候的異常變化可能會對蔬菜生產產生直接影響,加上蔬菜生產本身季節性很強,相對于其他農產品而言,自然條件的變化對蔬菜生產和收益的影響更大。③投機炒作制造虛假信息。近些年來,投機資本開始涉及部分耐儲蔬菜,造成這些蔬菜市場價格大起大落,影響收益的穩定和產業的發展。

圖2 我國蔬菜生產各類成本變化

圖3 大中城市蔬菜生產成本收益率變化
由于蔬菜種植收益波動較大,很難以一年的收益來說明收益的變化狀況,所以我們采用5年為一個周期來說明收益的變化。從實際情況看,無論是667 m2產值還是凈利潤,蔬菜、糧、棉、油 2006-2010年的均值均比2001-2005年的有所增加,蔬菜產值增加 50.64%,凈利潤增加 48.25%;而糧、棉、油產值增加率分別為 62.88%、53.33%、83.00%,凈利潤增加率分別為 137.94%、56.38%、234.63%。相對于糧、棉、油而言,蔬菜產值和凈利潤的增幅明顯偏小(表3)。從成本利潤率的變化看,糧食和油料生產的近5年的成本利潤率增長幅度遠遠高于蔬菜和棉花,蔬菜生產的成本利潤率為最低的僅-4.47%。2001-2005年,蔬菜種植667 m2均產值分別是糧食、棉花、油料的 6.24、3.01、6.59 倍,667 m2均凈利潤分別是糧食、棉花、油料的17.78、5.53、16.69倍,而2006-2010年蔬菜種植 667 m2均產值分別降為糧食、棉花、油料的 5.86、2.96、5.42 倍,667 m2均凈利潤分別降為糧食、棉花、油料的11.06、5.24、7.39 倍,表明蔬菜生產相對于大宗農產品的效益優勢正在逐步下降。造成蔬菜種植比較收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有2個,一是2003年以來國家對大宗農產品生產的補貼增加了其種植的收入,二是蔬菜生產成本的快速上升,特別是蔬菜生產資料價格、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上升降低了蔬菜生產的比較收益。
在蔬菜生產成本中,種子費、化肥費、農家肥費、農藥費、農膜費等生產資料投入占總成本的40%~50%,大幅度擠壓了蔬菜生產的利潤空間,因此穩定蔬菜生產資料價格是保證蔬菜生產合理利潤的基礎。一是培育農資生產經營的大型龍頭企業,推廣現代流通方式,降低農資生產流通成本;二是建立蔬菜生產合作組織,提高菜農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菜農在與農資供應商談判中的地位和討價還價的能力;三是進一步完善農資儲備制度,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農資市場的調控,保障農資市場的穩定。
蔬菜生產是一種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工成本是構成蔬菜生產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人工成本已占蔬菜生產總成本的50%左右,從近幾年蔬菜生產人工成本的變化來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勞動力的日工價不斷上升,帶動蔬菜生產人工成本的上升,增加蔬菜生產成本、擠占蔬菜生產利潤,因此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降低蔬菜生產的人工投入量是降低蔬菜生產人工成本的關鍵,這就需要大力開發和推廣蔬菜輕簡生產技術,特別是價格不高、適用于小規模生產的小型實用農業機械,提高蔬菜生產的機械化程度和技術貢獻。

表3 我國蔬菜生產與糧、棉、油生產的收益比較
相對于其他農產品生產而言,蔬菜生產投入較大、市場價格波動幅度明顯,而蔬菜又是典型的鮮活產品,不易儲藏保鮮,供求季節性和地域性矛盾突出,國家對蔬菜生產又沒有特殊的產業政策,因而蔬菜生產風險明顯高于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因此降低蔬菜生產風險是穩定蔬菜生產收益的一條重要途徑。在蔬菜重點產區,要總結和推廣已實施蔬菜政策性保險地區的經驗,通過政府補貼部分保費的方法鼓勵廣大菜農參保,增加蔬菜保險的參保率,擴大蔬菜保險實施的地域范圍。根據蔬菜生產風險的不同來源,先將蔬菜生產設施、設施生產、集約化育苗等納入政策性保險范圍,然后將政策性保險的范圍逐步擴大到蔬菜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
自然災害和價格波動較大導致了蔬菜生產收益的不穩定,因此應加強蔬菜主產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蔬菜生產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一是建設蔬菜主產區的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保護地設施、集約化育苗設施、蔬菜儲運中冷鏈設施等,以改善設施蔬菜重點生產區域的交通運輸條件、排灌條件和市場條件;二是加強蔬菜信息基礎建設,加強全國性的蔬菜基礎信息統計工作,確保掌握真實的蔬菜生產數據資料,及時發布蔬菜市場供求和價格信息,提前進行市場預警,引導蔬菜的合理流動,使蔬菜流通更加有效率,規避蔬菜生產市場風險。
[1]譚硯文,李崇光,溫思美,等.對我國棉花生產成本波動的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1(2)∶31-32.
[2]盧中華.蔬菜生產效益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8.
[3]張喜才,張利庠,張屹楠.我國蔬菜產業鏈各環節成本收益分析——基于山東、北京的調研[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1(5)∶7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