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從生 張其安 方凌 劉茂 江海坤 王艷

皖雜18是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選育的番茄一代雜種,母本T0408,父本T9708。2004年春季配制雜交組合10個,當年秋季和2005年春季進行品種比較試驗,該組合(T-04-3)表現整齊一致,性狀穩定。2006-2008年同步進行品比試驗、區域試驗、生產試驗,以寶冠為對照,結果表明,T-04-3在各試驗中表現出穩定的特征特性,增產幅度達12.8%,2008年經人工接種鑒定高抗番茄黃化曲葉病毒(TYLCV)。2009年通過安徽省品種鑒定(皖品鑒登記第0903008),定名為皖雜18。目前在安徽、江蘇、河南、山東等地示范推廣面積300 hm2以上。
無限生長型,植株長勢強,葉稀,耐低溫弱光,適宜密植。早熟,始花節位6~7節,花序隔葉數1~2片,易坐果,果實膨大快,高圓形,4~5心室,深粉紅色,光澤好,無綠果肩,大小均勻,果臍小,平均單果質量270~350 g。果皮厚,有韌性,不裂果,耐貯運,口感風味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高抗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TYLCV),抗葉霉病、晚疫病、ToMV。一般每667 m2產量7 000~8 000 kg。適于春季大、小棚和冬春日光溫室栽培。
長江中下游地區春季大、小棚栽培11~12月播種,溫床育苗,苗齡70~80天,根據保溫條件1月中旬至3月均可定植,每667 m2定植3 000~3 200株。淮河以北冬春日光溫室栽培8~9月播種,隔離網室育苗,10~11月定植,每 667 m2定植 2 900~3 000 株。
每667 m2施腐熟農家肥3 000 kg,發酵餅肥150 kg,三元復合肥50 kg;第2~3穗果實膨大期每667 m2隨滴灌澆水追施氮磷鉀復合肥10 kg,尿素5 kg左右。從第3穗果坐住后,每隔10天葉面噴施0.2%~0.3%的磷酸二氫鉀液 1 次。
低溫、弱光是棚內小氣候特點,可用沈農2號進行蘸花保果。使用濃度應依據氣溫而定,溫度越低,使用濃度應越高。單稈整枝留5~6穗果摘心。
病蟲害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常見病害有早疫病、灰霉病。可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防治,每7天噴1次,交替施用。陰雨天氣可用百菌清煙霧劑和一熏靈等熏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