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延光/原著 王 芳 沙大云/改編 王小欽/繪畫

1 與堂兄許崇智一并被稱為“辛亥雙雄”的許崇灝,他的命運似乎要比堂兄坎坷。十二歲喪父,后因家貧,1904年帶著弟弟許崇清投靠在南京做江南候補道的叔父——許炳榛。

2 但是,不論少年命途怎樣曲折,許崇灝還是以名列優等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于南京武備學堂弁目養成所,隨后又進入南京江南陸師學堂第四期學習。畢業后,歷任清江南第九鎮步兵第三十六標第一營隊官、第三營管帶。

3 1910年是許崇灝人生發生轉變的一年。這一年,他在科學補習所認識了黃興、宋教仁、歐陽振聲。三個人介紹他加入同盟會。從此許崇灝走上了革命之路。

4 許崇灝進入新軍后思想不斷傾向革命,而當時江寧將軍鐵良卻因許是巡撫之孫,大加信任,不斷升遷委以重任。鐵良還對許崇灝說:“因你是世家子弟出身,軍中多一世家子弟入營,即可多一重耳目。”

5 許崇灝對此置若罔聞,因為他的心中早已燃起了革命的熊熊烈火,要為民族成就一番大事業。

6 辛亥革命前夕,他與駐鎮江城外第十八協第三十五、三十六標的管帶林述慶、劉成、端木璜生等人聯絡,宣傳革命,積極組織鎮江新軍反清武裝起義。

7 然而,起義還未打響就遭到了阻攔。時任兩江總督張人駿,江寧將軍鐵良深疑鎮江新軍叛逆,迫令新軍九鎮各營繳出全部子彈,又令張勛的江防營及巡防營分布鎮江附近防變。

8 新軍處于被包圍的險境之中。這樣的境遇更加強了新軍的謀變之心。

9 終于,1911年11月3日,上海光復。許崇灝急派士兵化裝成工人赴滬領取子彈。

10 次日晚,第三十五、三十六兩標全體官兵在京口峴山宣布起義,許崇灝任參謀長。義軍包圍鎮江城,該城不戰而降,都統福某吞金自殺。新軍入城盡繳旗兵槍械,收編巡防營及江防水師。

11 武昌起義后,駐武漢的海軍艦隊企圖沿長江逃跑,起義軍在鎮江發炮制止。許崇灝“單刀赴會”,獨自乘汽艇上鏡清號旗艦與統帶宋文尉晤談。面對有親戚之情的許崇灝,宋開始猶豫了。

12 當時各艦上的海軍將領都是廣東人,一致對宋陳說革命大義。宋于是無言,令各艦高掛白旗。于是鎮軍聲威大振。

13 11月11日,上海都督陳其美提議組織蘇浙滬聯軍到鎮江集中,并舉徐兆楨為聯軍總司令。13日,徐在鎮江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兵分四路攻打南京。

14 鎮軍林述慶將出發軍隊編成三個支隊。許崇灝統第一支隊,與第二支隊沿鐵路西上。第三支隊會水師渡江西進。

15 然而,蘇浙兩軍進軍失利。許崇灝建議30日晚聯軍分數路進攻紫金山。

16 經數小時激烈戰斗,12月1日黎明攻占天堡城,敵退入南京城頑抗。許崇灝踞堯化門藤子樹高地炮轟南京城。總督張人駿、將軍鐵良、江防營統領張勛棄城而逃。

17 血戰天堡,炮轟南京,年輕的許崇灝,大顯身手。南京清政權被推翻之后,許崇灝被任命為南京臨時衛戍司令,兼第一獨立混成旅旅長。

18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組織臨時政府就任臨時大總統。3月10日,孫中山退位,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任命黃興為南京留守,許崇灝為留守府處長。
19 隨后,討袁軍起,黃興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許崇灝任參謀長。討袁軍遭遇失敗,黃興星夜逃離南京。許崇灝逃亡至上海,爾后輾轉至廣州,自此開始了對孫中山的追隨。

20 期間,許崇灝可謂仕途曲折,顛沛流離。1918年至1920年在廣東任粵贛湘邊防督辦參謀長兼粵汗鐵路督辦,后又升至總理兼護路軍司令,整頓粵漢鐵路。

21 整頓粵汗鐵路雖然剔除積弊,清還舊欠,清發欠薪,政績也顯著,然而1924年他又因“商團事件”涉嫌陳廉伯私運槍械案受冤,被停職聽候查辦。

22 待到1922年,許崇智被任命為東路軍討賊軍總司令。許崇灝任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東路討賊軍左翼縱隊指揮,他的軍人生性與氣質仍有用武之地。這段時間他成為孫中山重要的軍事幕僚,地位炙手可熱。

23 據許崇灝回憶,黃埔軍校的創始,孫中山對他也有過詢問、籌謀,其中也有許崇灝的軍校策劃與設計。

24 當時,孫中山從戰爭失利的教訓中總結出必須改造舊軍隊,厲行“以黨治軍”,要求許崇灝提出一個練兵、準備北伐的計劃。

25 許崇灝也曾向孫中山提出要許崇智擔任校長,然而,許崇智推辭,并舉薦蔣介石擔任。許崇灝力勸無效,黃埔軍校遂被蔣作為培植個人勢力的營壘,為日后的政治紛爭留下了后患。

26 1923年,許崇智任粵軍總司令,許崇灝為顧問。粵軍總司令是許崇智軍事生涯的最高峰。在許崇智這棵大樹的支撐下,許崇灝的英雄氣概還有一方揮灑之地。

27 可是,隨著孫中山的逝世,不幸很快就降臨。1924年,孫中山病逝于北京,許崇灝護送靈柩至太和殿受祭,再送至碧云寺。

28 不久,“廖仲愷被刺案”發生,許崇智被結拜兄弟蔣介石武裝脅迫離粵,解除軍職。許崇灝也跟著被貶。

29 自此,許家開始從中國歷史的浪尖風口上漸漸退出。血氣方剛、思無邪的許崇灝一直在蔣政權之下郁郁不得志。國民政府委以的都是不痛不癢的閑職,很想有所作為的他也無能為力。

30 抗戰期間,他被迫賦閑在家。他是辛亥名將,國恨家仇,前方喋血,不能為民族效力的那種無奈苦痛可想而知。辛棄疾的悲劇經過幾個世紀又重復在許崇灝的身上。

31 抗戰勝利以后,許崇灝棄政從文,主持了“亞細亞學會”,這一時期著有《新疆志略》、《瓊崖志略》等著作。

32 許地的人為許崇灝取了個很特別的稱號,因為許崇灝喜歡留胡須,特別是嘴角上的兩撇胡子很像廣東的“蝦餃”形狀,所以都稱他為“蝦餃”。這兩撇特別的胡子一直陪伴許崇灝走完一生。1959年,許崇灝病逝于上海,享年七十八歲。

33 從一些舊照片看,他的腰板都是挺直的,凜凜然一股正氣。豪雄之氣支撐著他對生命的堅持與不倒,支撐著許崇灝這位可憐白發生、猛志固常在的一代民國開國元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