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政,姜云武
(云南中醫學院,云南 昆明650021)
強直性脊柱炎(ankyl 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關節和脊柱慢性炎癥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變早期為肌腱端炎病變,中期為滑膜炎,晚期則為骨性增生和骨性融合。青壯年男性發病較多,本病患病率在我國約為0.3%~0.4%,是造成殘疾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對其病因尚無認識,也無理想的治療方法。自2006年以來,筆者在采取藥物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對27例AS患者輔以長蛇灸配合運動干預,通過臨床觀察,現報道如下。
本組54例AS患者中,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齡22~32歲,平均(25.4±2.1)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6,平均(1.9±3.7)a。本組病例均符合1990年修訂的紐約分類標準確診。隨機分為藥物加長蛇灸配合運動組27例,風濕科常規藥物治療組27例。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癥狀、體征、X線檢查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1.1 長蛇灸法[1]讓患者俯臥床上裸露背部,在督脈所取穴處(大椎穴至腰俞穴)作常規消毒。將去皮大蒜搗爛成蒜泥,用蒜汁涂于脊柱正中,并撒上中藥粉(為芳香透達,祛寒除濕,通痹止痛的麝香、乳香等),并在大椎至腰俞穴之間鋪2寸寬,5分厚的蒜泥。然后在蒜泥上鋪成如蛇背狀的艾炷一條,點燃頭、身、尾3點,讓其自然燃燒。燃盡后可續艾炷施灸,一般以2~3壯為宜。灸畢移去蒜泥,用濕熱紗布擦干。灸后皮膚潮紅,讓其自然出水泡,水皰若起,則用消毒針引流,并用藥棉擦干,涂上龍膽紫藥水,然后覆蓋一層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直至結痂脫落為止,每次需要3~4 h,灸后一般4~6 h起泡,在1 d后放泡,一年四季皆可治療。1月治療1次,3次為1療程,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2.1.2 運動干預方法 由專職護士負責示范運動動作并進行效果觀察。運動干預措施包括(1)脊柱活動度運動:病人站立,雙手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做頸椎的屈、伸、左、右側旋轉和脊柱的屈、伸、左、右側旋轉運動共15 min,3次/d(晨起、午休后和臨睡前),(2)維持胸廓活動度的運動:深呼吸、腹式呼吸練習和擴胸運動。(3)姿勢治療:活動期關節炎癥狀明顯者臥床休息,睡硬板床,頸部枕頭低平,保持頸、腰部脊椎生理弧度,每日取俯臥2次,時間10~30 min,站立時盡可能挺胸收腹,兩眼平視,并進行4點貼墻練習(足跟、臀部、肩部、枕部4點靠墻)每日2次,每次10~30 min。1月為1療程,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長蛇灸配合運動干預期間同時給予柳氮磺胺吡啶0.25 g,每日3次開始,每周每劑增加0.25 g~1.0 g次維持;非甾體抗炎藥,具體選擇何種非甾體抗炎藥由個體差異決定(依據中華風濕病學:選擇對患者副作用最小,并且能有效的抗炎止痛)。
2.2 對照組 柳氮磺胺吡啶0.25 g,每日3次開始,每周每劑增加0.25 g至1.0 g次維持;非甾體抗炎藥,具體選擇何種非甾體抗炎藥由個體差異決定(同前)。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所得的資料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4.1 療效標準 由專職醫生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分別用疼痛分級法[2]評定止痛效果(采用6級法對疼痛程度按0~5分評定:0分無痛;1分,輕痛,僅注意時出現;2分,疼痛,在不注意時不覺疼痛;3分,疼痛,正常活動不受限;4分,強痛,只能做簡單事情,不能集中注意力;5分,極痛,不能做任何事情。由專職醫生根據患者的表情、主訴和體格檢查于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進行評定并做好記錄。)和測定胸廓呼吸差,脊柱活動度(包括Schober試驗,指-地距、枕-墻距、頜-柄距)并作好記錄。
4.2 治療結果 見表1、表2。

表1 2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x±s)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關節功能活動度比較(-x±s)
強直性脊柱炎本身是病因復雜,病程較長,致殘性較高的風濕病,簡單、單一的某些治療方法不可能遏制其病情發展,柳氨磺胺嘧啶和非甾體抗炎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發現的對強直性脊柱炎比較有效的藥物,但其治療效果不穩定、副作用不可避免。
祖國醫學認為AS屬“頑痹”“骨痹”范疇。其發生與腦、腎和督脈有關。病在脊柱屬督脈,督脈起于胞中,行于脊里,上通于腦,并與腎相絡,與六陽經相會,統帥一身陽氣。AS的病位在肌腱與骨膜附著點,累及筋骨。腎主骨,肝主筋,筋骨之病乃肝腎之病。腎主精,肝主血,腎與肝,即乙癸同源,精血互化,兩者是互為補充不可分割的關系。AS的發病機理,筆者認為是腎與督脈陽氣衰弱不能溫煦腰脊,肝腎虧虛,精血不足,腎虛督空,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直中伏脊之脈,邪戀經脈,氣血凝滯,筋骨關節不利,而致關節疼痛,脊柱強直。故治當祛風散寒、活血止痛治其標,補肝腎、壯筋骨、強督脈治其本。
長蛇灸,常取督脈施治。其灸面廣、艾炷大、火氣足、溫通力強,非一般灸法所及。能起到溫補督脈,強壯真元,調和陰陽,溫通氣血之功。適合于督脈諸證和慢性、虛寒性疾病。故本研究采用長蛇灸配合運動干預方法治療,以AS的病位為治療靶點,進行局部治療和整體調整相結合,集中藥物外治法、督脈灸法和發泡療法為一體,充分驗證了“針之不為,灸之所宜”的針灸理論。該療法是通過溫通督脈,鎮痛消炎,增強或調節免疫機能而實現的。而運動干預方法治療AS由來已久,臨床研究表明運動可使肌肉收縮,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水腫與粘連,防止致痛物質的堆積[3];并且,運動能牽伸關節囊及韌帶,防止其縮短,從而恢復和改善關節活動范圍,保持了較好的胸廓活動。因此,本研究采用長蛇灸配合運動干預治療AS。此方法無論是止痛效果,還是各關節功能恢復與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并且該療法避免了藥物治療的毒副作用,發揚了中醫針灸治病的特色和優勢,安全可靠,是AS治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之一,值得推廣應用。
[1]黃冬娥 .鋪灸療法及其臨床運用[J].河南中醫,2006,26(1):70~71.
[2]宋紹亮,龐海波 .風濕病[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16~35.
[3]南登昆,繆鴻石 .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