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平,鄧 璇,李 琴
(貴陽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550003)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世界范圍內最為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是多種細胞特別是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T淋巴細胞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癥反應,據估計全世界有3億人罹患哮喘。近年來隨著建筑業的發展,家養寵物的增多,環境污染的加重等,該病的罹患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且向低齡化方向發展。對于本病,現代醫學多采用抗炎、擴張支氣管、脫敏等方法進行治療,癥狀控制快,但易復發,且應用某些激素藥物可產生一定的副作用,限制了其在臨床中的應用,因此尋求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能長期服用的中藥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自2010年3月以來,應用不同劑量石膏配伍的麻杏石甘湯治療熱哮型支氣管哮喘68例,結果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選的68例均為2010年3月~2012年3月本院呼吸內科門診或住院的支氣管哮喘輕、中度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4例。治療組34例中,女22例,男12例;年齡19~59歲,平均年齡(41.2±10.3)歲;病程8~12 a,平均病程(10.2±1.1)a。對照組34例中,女20例,男14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42.0±10.2)歲;病程5~13 a,平均病程(9.8±1.6)a。經統計學分析,2組病例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2008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制定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1]。
1.2.2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醫辨證屬于熱哮。主癥:(1)咳嗽;(2)喘息;(3)胸膈滿悶;(4)哮鳴音。次癥:(1)痰色黃;(2)發熱;(3)心煩口渴。舌脈: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具備主癥2項及次癥1項,同時參照上述舌脈象者,即可診斷。
治療組予麻杏石甘湯(石膏4倍于麻黃):麻黃9 g,杏仁9 g,生石膏36 g,炙干草6 g;對照組予麻杏石甘湯(石膏3倍于麻黃):麻黃9 g,杏仁9 g,石膏27 g,炙干草6 g。每日1劑,每劑煎2次,共得煎液200 mL,混合后分為2袋,采用塑料真空包裝保存備用,早晚分服。均由貴陽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藥劑科制備,療程3周,療程結束后,按統一標準進行療效評定。
3.1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2)治療前后檢測FEV1、FVC及PEFR等肺功能指標;(3)治療前后血清Ig E,組胺、LTC4。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分組資料計量指標及治療前后配對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臨床控制:哮喘癥狀完全緩解,即使偶有輕度發作,不需用藥即可緩解。FEV1(或PEF)增加量>35%,或治療后≥80%預計值。PEF晝夜波動率<20%;顯效:哮喘發作較治療前明顯減輕,FEV1(或PEF)增加范圍25%~35%,或治療后FEV1(或PEF)達到預計值的60%~79%,PEF晝夜波動率>20%,仍需用糖皮質激素或支氣管擴張劑;好轉:哮喘癥狀有所減輕,FEV1(或PEF)增加量15%~24%,仍需用糖皮質激素或(和)支氣管擴張劑;無效:臨床癥狀和FEV1(或PEF)測定值無改善或反而加重。
4.2 治療結果
4.2.1 2 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4.2.2 2 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x±s,%)
4.2.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學檢測指標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清I g E、組胺及LTC4比較(-x±s)
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如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T淋巴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及氣道上皮細胞等)和細胞組分參與的,Ig E介導的以Ⅰ型變態反應性炎癥為主的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氣道炎癥是所有類型哮喘的共同病理特征,是臨床癥狀和氣道高反應性的基礎,同時眾多炎癥介質(如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活性神經肽和類晶體堿性蛋白等)和細胞因子(如IL4、LI 25、IL213、GM 2CSF和IFNγ2等)均參與支氣管哮喘的病理過程,且存在于哮喘的所有時段。目前尚無根治辦法,以抑制氣道炎癥為主的適當治療,通常可以使病情得到控制。近年來推薦聯合吸入激素和LABA治療哮喘,但部分患者用藥后會出現:聲嘶、發音困難、咽部刺激、頭痛、口咽部念珠菌病及心悸等不良反應,部分病例用藥后療效不好甚至立即出現喘鳴加重。
中醫學認為,哮喘發作是內在因素和體外誘因相結合的病理反應,內因是肺脾腎三臟虛損,宿痰伏肺,遇感誘發,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壅塞氣道,肺管狹窄,通暢不利,肺氣宣降失常,引動停積之痰,而致痰鳴如吼,氣息喘促,發為哮證。若病因于熱,素體陽盛,痰從熱化,屬痰熱為患,則表現為熱哮。熱哮多發于夏天,癥見咳嗽,喘息,胸膈滿悶,哮鳴音,痰色黃,發熱,大便秘結,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故治療以清熱宣肺,化痰平喘為主,方以麻杏石甘湯治療。麻杏石甘湯方出自《傷寒論》,有辛涼宣肺、止咳平喘之功,方中石膏是清肺熱之良藥,故而重用。麻黃宣肺平喘,具有引藥入肺經之效,以宣肺之郁熱,但因其溫燥,用量微輕,且方中石膏用量數倍于麻黃,以制麻黃辛溫之性,杏仁宣降肺氣,協同麻黃降氣平喘。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麻杏石甘湯中麻黃含麻黃堿(Ephedrine)、偽麻黃堿(d Pseudo-ephedrine),其可解除支氣管痙攣,松弛支氣管平滑肌,且作用較緩和而持久[3];杏仁中的有效成分是苦杏仁(Amygdain),苦杏仁甙受杏仁中的苦杏仁酶(Amygdalase)及櫻葉酶(Pr unase)等β-葡萄糖甙酶水解,依次生成野櫻皮甙(Pr unasin)和扁桃腈(Mandel onitrile),再分解生成苯甲酸和氫氰酸,氫氰酸可鎮咳及祛痰,而達到潤肺止咳的效果[4];生石膏的成分主要含有硫酸鈣(CaSO4·2 H2O)對支氣管神經、肌肉有抑制及鎮靜的作用,加上鈣質能降低支氣管通透性,故有解除支氣管痙攣的作用[5]。甘草含甘草酸及18a-甘草次酸,可經由吸附作用和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達到抗炎、抗過敏反應及抑制平滑肌活動而解痙的目的[6]。
總之,麻杏石甘湯是治療支氣管哮喘的有效古方,具有宣肺泄熱平喘的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具有鎮咳、祛痰、平喘、解熱抗炎、抗過敏、免疫、抗病原微生物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一般而言,石膏的用量若為麻黃的2倍或2倍以下,本方略有發汗解表之功,若石膏的用量為麻黃的2倍以上,本方具有清泄肺熱,宣肺平喘,而有關研究表明石膏用量的大小在麻杏石甘湯治療支氣管哮喘的療效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石膏用量越大,其臨床療效越好,是否存在量效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 .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和管理方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8,31(3):177.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5~37.
[3]石學敏 .中醫綱目[M].天津: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528~534.
[4]秦增祥 .麻杏石甘湯的藥理作用與應用[J].中成藥,1991,(13):36.
[5]楊醫亞 .中醫學問答[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6]游士勛,張錦清 .實用中藥方劑學[M].臺灣:樂群文化事業公司,199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