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存,趙巧玲
(云南省蘭坪縣中醫醫院,云南 蘭坪671401)
痛風性關節炎(gout)是由于體內嘌呤代謝紊亂,血尿酸增高后,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滑膜、滑囊、軟骨及其他組織中引起的局部炎癥反應。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首發于足拇趾,跖趾、踝、膝、指、腕、肘關節亦好發,出現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明顯紅腫熱痛,發病急驟,劇痛難忍,長期反復發作可使受累關節發生畸形。中醫古籍中本病屬中醫“痹癥”范疇。近年來采用“痛風消”組合劑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50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共收集50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均來自2011年6月~2012年10月本科門診及住院病人,并能遵從醫囑治療者。患者年齡26~60,平均45.6歲,男43例,女7例。隨機分為治療組25例,對照組25例。病程均為7天以內。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有關診斷標準。
治療組使用痛風消組合劑由獨活15 g,秦艽15 g,竹葉15 g,石膏10 g,甘草10 g等組成。(痛風消顆粒劑由云南省中醫醫院生產,批號:滇藥制字(Z)04 A00054;痛風消洗劑由云南省中醫醫院生產,批號:滇藥制字(Z)04 A00053),用法:口服,每次15 g,1日3次;外用,每日200 mL,加溫水(50度左右)稀釋至1000 mL,趁熱浸泡熏洗患病關節,每次泡洗30 min,每日泡洗2次。對照組:竹葉石膏湯加味(淡竹葉10 g,生石膏30 g,知母15 g,沙參30 g,麥冬15 g,法夏15 g,海桐皮15 g,海風藤15 g,透骨草15 g,淫羊藿15 g,薏苡仁15 g,獨活15 g,石菖蒲10 g,大棗10 g,甘草10 g)用中藥飲片的免煎劑,等分成3份,每次1份加溫開水適量調勻后口服,每次服1份,1天3次。2組療程均為1周。
3.1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血尿酸及腎功能恢復正常,連續隨訪半月以上無復發;有效:關節腫脹消減,疼痛緩解,血尿酸檢查有改善(較治療前下降5%);無效:上述癥狀無改善,血尿酸及腎功能超過正常范圍。
3.2 治療結果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痛風據其臨床表現屬于“熱痹”、“歷節”等范疇。中醫認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是因為患者平時恣食肥甘厚味、腥膻之品,損傷脾胃,脾虛則不運,胃虛則不化,則中焦痞澀,水濕內停,轉化為濕邪,濕邪留著于關節,經氣血脈不得通暢,壅而化熱、化淤,故出現關節紅、腫、熱、痛之象,因此,濕、熱、瘀乃本病主要病因病機[2]。目前中醫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差異較大,如《實用中醫風濕病學》將痛風性關節炎分為風濕熱痹癥,用白虎桂枝湯治療;風寒濕痹癥,用薏苡仁湯治療;痰瘀痹阻癥,用桃紅四物湯合二陳湯治療;氣血肝腎虧虛癥,用獨活寄生湯。故其治法都為單一的清熱利濕法,但在臨床觀察中,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不單純是寒證、熱證,而是由于風寒濕邪阻滯經脈,夾內在之痰濕相互交作,邪氣不得外散,郁遏化熱于皮膚腠理而導致急性關節腫痛發作,為寒熱交織之病癥。在內為寒濕痹阻,經脈氣血不通,在外為痰濕郁熱蘊結不得解散,故其治法不能單一的化寒化熱,而應采用寒熱異治、內外分消的方法。痛風消組合劑就是采用寒熱異治、內外分消的方法來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在臨床取得較好的療效。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2]戴紅革,于海英 .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53例[J].中國全科醫學,2006;9(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