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若雯
(中國美術學院 體育部,浙江 杭州 310002)
論健身路徑在高校休閑類新興體育課程中的運用效果
梁若雯
(中國美術學院 體育部,浙江 杭州 310002)
新興體育項目在高校中已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其中低強度休閑類項目更是受到了大學生的喜愛。研究認為,在學生體質進一步下降的情況下,有必要在這類項目中加入素質練習的內容。研究對健身路徑在休閑類新興體育課程中的運用效果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健身路徑對大學生的機能、素質、成分等方面均有積極的影響,實驗驗證了健身路徑在休閑類新興體育課程中的實用價值。
健身路徑;休閑;新興體育課程
隨著學校體育改革的不斷發展,體育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有了更廣闊的空間,一些新奇、有趣的運動項目在大學校園逐漸開展起來。《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把新興體育運動定義為:在國際上比較流行的,但在我國開展不久的或國內新創的深受青少年喜愛并適合在學校開展的運動項目。有學者把高校新興體育課程分為三類:近年來流行的休閑體育項目、新近流行或引入的競技運動項目、新近人們重新認識或改造的傳統體育項目[1]。本研究調查發現,94.7%的學生對新興體育的開展都持支持態度,但由于設施、師資力量、學生興趣等多方面的原因,浙江省各高校中開展的新興體育項目主要以休閑類體育項目為主,如瑜伽、形體、輪滑、網球、體育舞蹈等。這些休閑類項目一般強度都比較低(有些項目是由于學生技術水平低,導致了練習強度低下),學生對這些項目很感興趣,這有利于引導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培養終身體育意識,但這些項目短時間內提高身體素質不明顯。國家體育總局2010年統計信息顯示:大學生爆發力、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水平進一步下降[2]。
健身路徑是近幾年來在我國興起的一種健身活動的鍛煉方法,占地不多、方便簡單,具有科學性、趣味性、健身性,一般由5~15個鍛煉項目組成。不同健身路徑有不同的功能,如提高力量、耐力、靈敏、綜合素質等等。我們認為,因地制宜地在休閑類新興體育課程中推廣健身路徑鍛煉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狀況選擇不同強度的鍛煉方式,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本研究在部分選修低強度休閑新興體育課程的班級中加入了健身路徑的鍛煉,內容主要以提高綜合素質為主,并對其效果進行研究,以期科學地指導高校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鍛煉,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1.1研究對象
中國美術學院、浙江理工大學等五所在杭高校中部分選修低強度休閑類新興體育課程的學生,研究對象均為有正式學籍的一、二年級學生,共325名,并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1.2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查閱近年來關于國內高校健身路徑研究現狀及學生體質狀況等相關資料,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2.2 分析設計法。依據項目的功能特點與鍛煉價值,依據場地的條件,遵循健身鍛煉的原則,科學合理地設計健身路徑。
1.2.3 專家訪談法。訪談本領域國內知名專家、學者3~4人,為本研究提出建議。
1.2.4 測試法。在健身路徑實施前、后分別對實驗組、對照組的相關指標進行測試,部分指標參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指標。
1.2.5 數理統計法。依據指標數據信息,應用EXCEL2003軟件進行統計,并對統計結果進行t檢驗分析。
本研究以綜合性健身路徑為實驗手段,練習內容主要涉及力量、耐力、速度,在進行正式實驗前,經過反復研究與小樣本實踐論證,最終確定10套綜合性的健身路徑,每套路徑由7~12個項目組成,每個項目均根據學生性別、體質狀況設置練習最低標準和上限,總時間為12~20min。本研究對實驗對象進行一個學期的課內路徑練習,并要求在掌握路徑方法基礎上,在課外進行每周兩次的相同練習,對照組在課外參與同樣時間的課程內容練習,并在學期始末分別對其體質指標進行測試,具體指標包括:身高、體重、BMI、肺活量、肺活量/體重、握力、立定跳遠、800m(1 000m)、骨骼肌、體脂肪、體脂百分比。
2.1健身路徑練習對身體形態及其衍生指標的影響

表1 大學生身體形態相關指標統計及對比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2-3同
身高、體重是身體形態指標,BMI是其衍生指標,它的計算方式是體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它是一項被世界廣泛接受的計算、評判體重的方法。一般認為,18歲及以上的亞洲人指數在18.5至23之間為正常水平,在中國每年有超過1.2%的成年人變得超重或肥胖。
身體形態及衍生指標可以評價學生的生長發育及營養狀況水平。我們對按正常教學的對照組和在課程教學中加入健身路徑內容的實驗組進行實驗前后的數據對比分析,發現男女生身高已基本趨于穩定(P>0.05),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經過近一個學期的實驗,男女生體重均數有所增加,但沒有顯著的改變(P>0.05)。調查發現,健身路徑練習在消耗能量的同時,也刺激著消化器官,增進食欲,而且,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在鍛煉了,多吃一點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結果使得體重沒有減輕(本研究也考慮到季節對衣服量的影響)。我們認為,在鍛煉的前一段時間里,食欲增加的現象是存在的,過一段時間就會趨于正常,但不能以鍛煉消耗體能作為貪吃的借口。研究數據表明,BMI指數沒有顯著變化,不論對照組還是實驗組,在實驗前后的數值都位于正常區間,說明總體上實驗對象身體較勻稱。
2.2健身路徑練習對身體機能及其衍生指標的影響
肺活量是大學生體質測試必測項目之一,它是人體機能重要指標,是肺呼吸一次最大的機能活動量。肺活量因年齡和性別而異,與正常值相比,肺活量數值越高說明機體攝氧能力越強。對研究對象的肺活量指數評定發現,就研究對象總體而言(包括對照組、實驗組),男女生在好、一般、差的等級上無顯著差異,但經過在課程中加入健身路徑內容的練習,實驗組的機能明顯提高。從表2中的數據得知,男生對照組在實驗前后也有顯著變化,我們認為,低強度體育課程并不意味著整個課程的運動對個體沒有影響,只是影響大小的問題,而且調查發現,男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技術后(主要集休閑與競技于一體的項目,如輪滑、網球等),在課程中的參與積極性要比女生高,這也使男生的活動量要高于女生,從而鍛煉效果要好于女生,所以對照組經過正常課程的教學,肺活量也有所提高。
實驗組前后的數據表明,男生肺活量指標及肺活量體重指標都有顯著的變化(P<0.05),女生肺活量數值在試驗后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P<0.05),我們認為,健身路徑可以提高呼吸肌的力量,改善肺功能,其在課程中的運用效果是明顯的,持之以恒的體育鍛煉可以提高人體機能。
2.3健身路徑練習對身體素質的影響

表3 大學生身體素質相關指標統計及對比
本研究的身體素質指標涉及立定跳遠、握力和耐力(女800m、男1 000m)三項。立定跳遠要求有良好的腿部爆發力和腰腹部力量,對照組在實驗前后立定跳遠沒有顯著變化(P>0.05)。研究發現,輪滑等較多利用下肢動作的課程有利于下肢力量的提高,但因為立定跳遠與全身協調性、技術動作本身也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如果腿部力量不是提高很明顯,立定跳遠成績的提高也就不顯著了。在實驗組綜合性的健身路徑練習中,有鍛煉下肢和腰腹部力量的內容,在練習中也有對技術動作的要求,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實驗組的成績提高顯著(P<0.05)。握力與上肢肌肉群的力量相關,研究發現,對照組在實驗前后數據發生顯著變化(P<0.05),進一步研究發現,選修網球等較多利用上肢動作課程的學生握力提高很顯著,也就是說這些項目技術特點提高了學生的上肢力量。對于實驗組而言,因為在正常課程教學的基礎上,加入了涉及上肢力量的健身路徑練習內容,所以,對實驗組各課程學生的上肢力量都有所改善,而力量的改善最終體現在握力成績的提高上(P<0.01)。
耐力素質是指人體長時間進行持續肌肉工作的能力,是衡量人體功能水平和體質強弱的重要指標之一。合乎規律的耐力練習可以使肌肉、器官和心肺等出現適應現象,從而提高耐力素質。本研究在健身路徑中安排了部分提高肌肉耐力和提高心肺功能的練習,實驗結果表明,健身路徑中提高耐力部分的設置是有效的,實驗組男女生成績提高,實驗前后數據發生顯著變化。
2.4健身路徑練習對身體成分的影響

表4 大學生身體成分相關指標統計及對比
體育鍛煉對人體肌肉的積極影響已經被大量實驗所證實,如可以增加肌肉體積、增強肌肉力量、提高肌肉彈性等,但由于本研究的健身路徑練習是以中小強度為主、提倡持之以恒的鍛煉方式,所以對骨骼肌的影響不能在短時間內見效,在實驗前后沒有發生顯著性的變化(P>0.05)。體育鍛煉能夠減少脂肪,過度肥胖會使心血管負擔加重,影響人體正常生理功能。體脂百分比也叫體脂肪率,要判斷一個人真正肥胖的程度,除了BMI,體脂百分比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值。表4數據表明,堅持中小強度健身路徑練習對女生身體成分的影響比較明顯,體脂肪及其百分比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P<0.05),由于女生脂肪含量較男生多,經過鍛煉消耗脂肪、減少脂肪量的效果比男生要明顯。要改善男生的體脂含量,僅靠每周3次的中小強度的健身路徑練習是不夠的,男生的運動量及強度還要做一些調整。
3.1 新興體育項目為大學體育課程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很多學生對其中休閑類體育項目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它倡導的是自由、愉悅等心理體驗,為大學生終身體育理念的樹立奠定了基礎。但要保證學生在校期間達到教育部規定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我們認為要在低強度的休閑類新興體育課程中加入部分傳統的素質鍛煉方法。
3.2 經過綜合性健身路徑的練習,大學生的身體機能、素質及部分身體成分都得到了較好的改善,本研究健身路徑對女生各方面影響效果比男生要顯著,要使男生效果進一步改善,運動量和強度需要適當的調整。
3.3 本研究在實驗中采用的健身路徑綜合了力量、耐力、速度等素質練習,但個體是有差異的,在實際上課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各種路徑的特點和功能,提供多個方案,學生可根據鍛煉的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
3.4 由于整體實驗時間的局限性,大學生某些指標并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但每次練習的低強度、短時間是本研究健身路徑的特點,如要改善形態,取得進一步的效果,則需要持之以恒。
3.5 高校體育肩負著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理念的重要使命,休閑類新興體育課程的設置對高校學生鍛煉氛圍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在推進體育教學的改革中,要正確處理好興趣和鍛煉的關系,融入部分耐力、力量等方面的內容,不能盲目排斥傳統的提高身體機能、身體素質的訓練活動。
[1] 符文康. 高校體育課程新興時尚類項目發展的背景及開發策略[J].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6):98-100.
[2] 國家體育總局.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查結果.
[3] 張杰,梁若雯.力量健身路徑對女大學生體質影響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1(5):93-95.
[4] 李相如,蘇明理.全民健身導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梁若雯,唐曉彤.論高校新興體育運動課程的開展[J]. 浙江體育科學,2010(3):71-73.
[6] 蘇晨,李艷翎,郝玉嬌.時尚體育的成因及文化心理機制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9-30.
[7] 劉嘉麗.河南省“全民健身路徑”社會效益的調研[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1):43-46.
[8] 謝恩杰,張建業.對我國全民健身路徑工程現狀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5(3):46-47.
StudyontheEffectofExercisePathintheNewSportCoursewithLeisureCharacteristic
LIANG Ruo-wen
(China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310028, China)
New sport course has been good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majority students like and accept what have leisure characteristic. Because of the decreas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physique, we put forward that they must take another physical exercises. We take a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exercise path in the new sport course with leisure characteristic, and find it has a positive effect for college students’ physique. It suggests that the exercise path should be necessary and practicable.
exercise path; leisure; new sport course
2011-12-16
梁若雯(1976-),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
1004-3624(2012)02-0068-03
G807.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