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川,陳建華
(四川省交通運輸廳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四川 成都610017)
近幾年隨著人們出行消費觀念的改變,旅游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峰期,尤其是一些民族地區的旅游業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四川作為旅游大省,特別是川西地區,風景優美、氣候獨特、地理優越、民族眾多、旅游資源豐富,發展前景廣闊。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為川西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交通車輛的大幅增加,也給道路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川省的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由于資金技術等原因,在公路建設初期,低估了當地旅游發展速度,缺少旅游功能,難以滿足旅游出行的需要。省道217、216線理塘至稻城亞丁改建公路(以下簡稱理亞路)的興建立足于滿足交通運輸、安全舒適、旅游出行的需要,通過對當地自然風光、風俗民情的實地調查,從展示高原生態、展現藏區文化、推動旅游經濟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本項目景觀設計方案,盡可能不破壞原有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讓公路與當地環境有機結合起來。
理亞路地處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起點位于國道318理塘隧道出口處,繞避牧民新村后沿既有省道217線展線,經奔戈鄉、第一道班、二郎寺等地后于甲洼鄉折向東依次到達俄丁、俄曲、江達等地,然后路線向南經加闊、俄信果并于易玖南側600m處跨越無量河后到達雄壩鄉,此后路線沿拉戈西側山脈展線行進至桑堆鄉處接上既有S216線位后沿東南方向行進,經所沖、所沖道班、庫召日、吉乙道班后折向南于卡公口通過后到達稻城縣北,此后繼續向南行進,路線跨越稻城河后沿稻城縣城西側布設至壩中處沿S216線位依次通過俄洛、俄洛道班、熱馬寺、啞卓錯、德西塘、卡龍道班等地后到達赤土鄉,路線經赤土鄉后向南經德沙、丁東、壇沙道班、日尾到達扎拉,并改線經扎拉東側通過,此后路線繼續沿沙堆、日東、日麥等地經過后向南抵達該項目設計終點香格里拉鎮,全長222km。改建線路基本沿原有路線,但路面等級、路寬、行車速度將大大提高,起點理塘縣城至稻城縣城段將按二級公路、設計行車速度60km/h的標準建設,稻城縣城至稻城香格里拉段將按三級公路、設計行車速度40km/h的標準建設。
目前,由理塘縣經稻城縣前往香格里拉鎮的唯一通道是經S217至桑堆后經S216至香格里拉,其北接川藏公路的南線G318,南至稻城縣的香格里拉鎮,并于海子山連接在建的亞丁機場,是稻城、鄉城等地唯一對外道路,是海子山自然保護區、亞丁自然保護區進出的唯一道路,也是甘孜州主要干線公路之一。在交通運輸部頒2020年《公路水運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綱要》,西部大開發重點公路方案,包括“八縱八橫”骨架公路網絡,其中石渠-甘孜-理塘-鄉城-得榮-香格里拉高速和康定-芒康高速納入四川省建設規劃。本項目作為銜接縱向北京-磨憨高速和康定-芒康高速之間的重要連接線,是甘孜、涼山州進入川西、西藏、甘肅的重要運輸通道。其次在石渠-香格里拉高速尚未建設前,本項目作為沿線唯一對外運輸通道,對區域與外界溝通具有重要意義。
理亞路沿途群山起伏,林海蒼莽。理塘,藏語意為平坦如銅鏡的草壩,因縣內有廣袤無垠的毛埡大草原而得名,素有“世界高城”之稱。理塘的城北座落著相傳始建于明朝的理塘寺,素有“康南佛教圣地”之稱。稻城系藏語譯音,意為山谷溝口寬闊之地。貢嘎雪山和海子山縱貫縣境南北,海子山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古冰體遺跡,稱為“稻城古冰帽”。
除了擁有綺麗的自然風光,該項目區是川藏公路要道,是歷史上南北民族頻繁遷徙的“民族走廊核心地帶”,甘孜州重點打造的“康定情歌旅游線路”和“環貢嘎山2h旅游圈”的一部分,同時是香格里拉的核心區,還是漢、藏、羌、彝、回等多民族的交匯區,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多民族的宗教信仰、服飾及建筑等,在濃郁的宗教氛圍渲染下,同當地自然環境和諧交融的過程中營造了獨特的人文資源和景觀。因此本項目在設計之初就定位為旅游公路,讓旅途中的游客行駛在幽靜的道路上欣賞遠方的異域風景,給人以“祥云倚雪嶺,幽徑到藏家”的感受(圖1、圖2)。

圖1 公路遠方的貢嘎雪山

圖2 稻城河邊的風景
由于原道路建設年代較早,建設標準低,路面破壞嚴重,道路通行能力低,路況差,陡坡急彎,事故頻發,加之道路所處區域為高海拔地帶,氣候條件惡劣,冰雪自然災害嚴重,已無法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交通需求。理亞路具有“三高、三差”的特性。
“三高”即高山、高原、高寒。項目沿線地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4 215m,氣候條件極其惡劣,氣溫隨海拔高度變化明顯,年平均降雨偏少,分布不均,干濕季節分明,有嚴重的積雪、冰凍和延流冰。
“三差”即自然條件差,施工條件差,地質條件差。項目沿線高原氣候給公路施工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同時軟基、滑坡、泥石流、崩塌、積雪、凍土和涎流冰等地質災害更是給公路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
理亞路的景觀設計應結合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營建藏區特色公路景觀,提煉甘孜州地區獨特的藏文化特征、表現甘孜州地區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為進一步打造甘孜州旅游形象奠定基礎,通過 “美化、彩化、文化、神化”的理念,實現理亞路“祥云倚雪嶺,幽徑到藏家”的優美環境,使景觀與公路主體實現和諧統一。
美化是指對全線自然和人文景觀進行歸納總結,提出總體思路和構想。理亞路的主要目的是讓駕駛者和乘客安全和方便地到達目的地,但人們在途中能觀賞到的風景質量就是公路給人的直觀感受。因此在設計時,要充分注重公路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各方面的要求,體現出當地的現代氣息和地域文化。根據地區不同的特質和環境特點,營造出符合當地獨特氣質的景觀效果,完善交通環境,美化生活空間,為人們提供舒適和便捷的同時也帶來美的享受。
公路景觀設計是伴隨公路從開始規劃到建成使用全過程的一個對人的體驗的規劃,在考慮使道路建設及養護的經濟性的同時,要考慮它給司機、乘客及沿線居民以心理上的舒適、行車的安全感,考慮景觀內容間的平衡,使公路既是一個運輸動脈,也是一個反映文化的載體。在總體布局和規劃中,文化景觀和綠化景觀是合諧統一的有機整體。在植物配置上,盡量保留原有植被,適地適樹;由于該地區較落后,建筑風格較原始,因此文化景觀不宜華麗,亦不可為了追求民族的原汁原味而投入過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文化景觀只對公路進行點綴修飾、反映民族文化的神韻即可。景觀墻面的材料應盡量利用當地的片石,材料廉價且運輸方便,這樣不僅經濟實惠,而且這些材料與周圍環境協調,給人以自然、深邃、悠遠、寧靜、樸實無華的感覺。
彩化是指項目沿線的綠化設計沒有簡單定位為以“綠”為主。注重顏色的搭配和高低錯落有致的栽種。
道路綠化景觀主要與遠近的植物相協調,在苗木的選擇上,根據當地退耕還林還草的寶貴經驗,盡量考慮色彩和美觀,豐富植物種類,形成春夏秋三季不同色彩的植物景觀,再加上冬季的雪景,達到四季有景、可觀可游,促進旅游業發展的目的。形成一個“草木有致、色彩豐富、四季不同、遠近有景”的生態環境。
根據路段特征確定合適的道路綠化模式,依山就勢,喬、灌、藤、草相結合的綠化方式。喬木主要有青楊、川滇冷杉、川西云杉等;灌木主要有高山柳、沙棘、變葉海棠、高山杜鵑、金露梅、懸勾子、三顆針;藤本植物主要有鐵線蓮、五味子;草本植物有多種烏頭、藏報春、倒提壺、綠絨蒿等(圖3、圖4)。

圖3 K105處的高原草甸

圖4 K161處的青楊林
文化是指通過對當地文化的探索、提煉和借鑒,并付諸實施,使方案能和當地文化和諧統一。
通過對當地藏區風俗民情的實地調查,沿線居民以藏族為主,項目所在區域文化主要是藏文化和香格里拉文化。藏文化中既有宗教文化的厚重樸拙、莊嚴神性,又有農居文化的安然知足、尊崇自然,還有游牧文化的奔放強悍、堅韌不拔。香格里拉文化由于北部有康巴文化腹心地帶,南臨母系摩梭文化,西南有神秘古老的東巴納西文化,東臨彝文化,使得既有游牧文化的剽悍、率真,又有農耕文化的細膩、豐厚;既有康巴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東巴文化的神秘深邃,摩梭文化的原始質樸。
在沿線設置景觀石和在人工構造物上,表現稻城亞丁形象(香格里拉文化)標識和特色文化風光的符號(寺院、傳統臧寨、民族服飾、六字真言、經幡、瑪尼石、瑪尼墻、牛頭、白石、日月符號、雍仲符號、聯珠、疊函、八瑞符號等)。
在觀景臺、旅游區標志顏色的選擇中以絳紫紅色為底,白邊框、絳紫紅色襯邊,既與一般的旅游區標志明度接近,又有所區別,與藏式建筑紅、喇嘛紅接近,象征權利和財富;同時,白色象征圣潔,雪山、白云、羊群。同時配有漢文、英文、藏文相對應(圖5至圖8)。

圖5 六字真言石刻

圖6 寶傘石刻

圖7 觀景臺標志牌

圖8 景觀段標志牌
神化是指通過對沿線各景點的包裝塑造,賦予它們新的神秘色彩和神話內涵。理亞路是沿線多個村鎮進藏的唯一道路,沿途時??梢钥匆娺M藏朝拜的僧侶,因此理亞路也是當地虔誠教徒朝拜的圣路,也為該項目增添一層神圣的氛圍。在這條朝圣之路的沿途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如貢嘎雪山的傳說、兔兒山的傳說、亞絨神山的傳說、三怙主雪山的傳說等,將這些神話故事一一雕刻在景觀石或介紹牌上,既可改善其原有景觀效果,化單調為豐富,豐富公路內涵,這樣做將不利的自然條件變為觀賞景觀,且與周圍環境協調,使這里成為一處景點,不同的題材可宣傳甘孜不同的地域傳說和民俗文化。
理亞路大多路段在山間穿行,山地景觀、森林景觀、峽谷、河流及少量的農牧業景觀等是它的主要看點,充分挖掘景觀資源,盡量不重復相同的景觀。在兔兒山、海子山、香格里拉、亞丁、稻城、山谷溝口等地段設置觀景臺和臨時停車區,或仰望連綿起伏的雪山,或遙望遠方的古剎村落,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香格里拉”人文意境在那一刻產生升華,讓游客對《消逝的香格里拉》書中的描述景色產生共鳴。觀景臺和臨時停車區的設置就是為了滿足過往游人心靈的感受和審美的需要,更好地服務當地旅游業和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圖9、圖10)。

圖9 理塘觀景臺

圖10 香格里拉日美村觀景臺
目前旅游公路的建設是制約川西地區旅游業發展的瓶頸。它的建設不僅要平衡舒適、生態、經濟、景觀美學及人性化等多方面因素,還要在按照現有規范設計的同時突破規范的局限性,既滿足旅游公路的實際需要,又考慮今后經濟發展的遠景,成為一條集合多方面需求的致富路,這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公路建設的新課題。
[1]鄭宏編.環境景觀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黃曉鸞.園林綠地與建筑小品[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
[3]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4]鐘 寧.公路綠化與景觀設計發展趨勢[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7(7):30~31.
[5]張 陽.公路景觀環境的設計理念與設計模式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05(5):73~74.
[6]蔡志洲.公路景觀與傳統文化研究[J].公路環保,2004(4):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