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明
(遼寧省喀左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遼寧 朝陽 喀左 12230)
西伯利亞鱘系底層魚類,具有半洄游型、河居型及河湖型三種生態種群。自然界中主要攝食底棲動物,也有一定比例的魚類。馴化后食人工全價配合飼料。對于環境條件有廣泛的適應性。生長速度較史氏鱘、俄羅斯鱘慢。肉質較其它鱘魚高。適宜流水、網箱、大水面和池塘養殖。存活水溫0-33℃,較快生長水溫16-28℃,最佳生長水溫18-24℃。要求pH值微堿性。要求溶氧不小于6mg/l。冬季冰下1.5m水深即可越冬。
本文就探索西伯利亞鱘魚在遼寧省喀左縣進行人工精養的技術,為鱘魚規模化人工養殖在喀左縣地區得到推廣做理論與實踐的準備,從而改變當地漁業"低質低效"現狀,實現漁業"優質高效"目標,推動區域漁業發展。
1.1 水泥池。室內水泥池規格為5m×3m×1m,池底為微坡形,排水口設在最低處。排水口內設一水管以排水并控制水位。注水管路及注水口設在水泥池池沿上。注水采用噴式注水法。水源為水庫底層水,利用高差自流進入池內。
1.2 附屬設備。在室外配備一深水井,用井水調控夏季高溫季節水溫,每池配有一增氧泵。
1.3 試驗魚。體長為15cm西伯利亞鱘900尾。
2.1.1 魚種選購。魚種來源于北京鱘魚養殖中心。魚種規格整齊、身體渾圓豐滿、體色呈黑或灰黑色,在水中很少靜止,對餌料氣味敏感和喜頂水流。
2.1.2 魚種運輸。采用尼龍袋充氧、泡沫保溫箱包裝的公路運輸法。尼龍袋規格為66cm×40cm,保溫箱規格為79cm×29cm×24cm。每袋(每箱)裝魚30尾,運輸時間12小時,運輸成活率100%。運輸前,魚種停食24小時,裝袋前將魚種放入新鮮水中刺激其排便。運達后,緩苗30分鐘,24小時后開始投喂飼料。
2.2.1 水泥池清洗消毒及檢查,用噴霧器將5ppm漂白粉液均勻地噴灑在池壁及池底,然后用清水沖刷2次,注入新水備用。
2.2.2 魚種消毒。緩苗后將魚種倒入養殖水體中設置的篩絹暫養箱內,暫養箱規格為1m×1m×1m,對魚種進行打樣,做好記錄。將預先準備好的塑料布放進水中,形成兜后,放入一定量的水并加入食鹽,配成濃度為2%的食鹽水,在鹽水中放入增氧泵的氣泡石對其充氧,再把裝有魚種的暫養箱放入鹽水中浸泡,直到魚出現不安反應后,立即將暫養箱從鹽水中取出并把魚種倒入養殖水體中,對放入暫養箱中受傷魚種也用上述方法浸洗消毒后再 在暫養箱中繼續暫養,隔2日再進行一次,直到受傷魚在暫養箱中恢復以后再放入水泥池中。
2.2.3 放養密度。消毒處理后的魚種放在水泥池中,每平米放魚20尾。
2.3.1 飼養。西伯利亞鱘攝食能力強且喜夜間攝食,我們采用人工全價配合飼料喂養。不同規格魚對粗蛋白含量要求不同。日投餌率、投餌次數、餌料規格及粗蛋白含量隨魚體規格及水溫變化進行了隨時調整,具體見表。

魚體重或體長 餌料粒徑(mm)投餌率(%)投餌次數 粗蛋白含量(%)1.0 10-20 8 50 1.3 7 6 50 20g-30g 1.7 6.5 5 40 30g-50g 2.0 6.0 4-5 40 50g-70g 2.2 5.0 4-5 37 70g-120g 2.8 2.5-5.0 5 37 120g-200g 4.0 2.0-4.0 5 37>200g-250g >4.0-5.0 3 37
2.3.2 日常管理
(1)投喂。做到"三定",即定時、定質和定量。
定時:150g以前每天投喂 5 次,分別在早 4∶00、上午 9∶00、下午 4∶00、晚 9∶00、夜 12∶00。
150g以后每天三次,分別為早 4∶00、中午:12∶00、晚 8∶00。
定質:飼料品質、粗蛋白及各營養元素含量,要相對穩定,嚴禁使用變質飼料。
定量:日投喂量按魚體體重的1%-2%進行設計,并根據實際攝食情況進行調整日投喂量及每次投喂量。具體投喂方法為:每次投喂均做到少投勤投。投飼前,關閉注水閥門和增氧泵。然后用一固定容器將飼料舀在手中,再以手一點點均勻地灑在餌料場,待所投飼料所剩無幾時再繼續投喂,依此類推,直到魚大多已離開餌料場尚有少量剩料時停止投喂,記錄投飼量。停喂15分鐘后,察看是否有剩料,若有及時撈出。在投喂過程中,仔細觀察魚體情況和攝食情況,如有異常及時找出原因并解決問題。投喂停止后,立即打開注水閥門和增氧泵。
(2)清污換水。每天上下午兩次投喂結束半小時后,用排污管(自制虹吸管)吸除殘餌、糞便和水中沉淀物。每天早、中、晚三次用排水口排污換水,每次排放約占水體1/3的底層水,以保證水質清新。在高溫天、雨天及以后的幾天里適當增加排污換水的次數。
(3)記錄。記錄天氣情況、氣溫、日最高最低水溫、投喂量、投喂用時及魚活動情況。
(4)水溫的人工調控。西伯利亞鱘最佳生長水溫為18-25℃。我們的水源為水庫底層水,水溫受水庫水位變化及其自流過程中氣溫影響,盛夏高溫季節7月18日-8月21日水溫均在25℃以上。為滿足鱘魚快速生長對水溫的要求,我們用井水對水溫進行調控。每天上下午用水泵抽入部分井水,抽水量根據水溫情況而定,使水溫保持在23℃-24.5℃之間。
(5)魚病防治。鱘魚有一定的抗病能力,但水環境的變化及其它因素的干擾,仍會給鱘魚造成病蟲害及細菌感染。為防治魚病,我們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防病。在生產中防病的幾項措施。第一,生產操作一定要細心,使用工具一定要專用;第二,定期為魚體消毒。每隔7天在魚下午集中吃食時,將25g諾氟沙星粉(畜用)灑在魚身上,這種方法既不影響魚攝食,又安全可靠;第三,經常排污換水,保證水質清新,以防缺氧及氨氮中毒造成魚的大量死亡。
2)治病。在近兩年的養殖試驗中,共發現三種病,一是氣泡病;二是水霉病;三是腸炎病。我們對這三種病進行了治療。氣泡病:患氣泡病的魚浮在水表層沿池邊快速跑動,腹部鼓脹,游動時只能稍稍潛入水面以下,然后又迅速浮于水面。有資料介紹,其致病原因,是因吞食過飽和的溶氧氣泡或誤食不適飼料在其胃腸內發酵所致。我們采用治療家魚水花氣泡病的辦法對其進行治療,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方法是將病魚用0.6%的食鹽水浸泡1個小時后,再將其挪至5ppm的諾氟沙星藥液內,藥液深度以淹沒魚體為宜(因為有此病之魚不能潛入水底攝食,若藥液水位太深,病魚無法攝食藥餌),然后投喂用諾氟沙星制成的藥餌,最后將其放入暫養箱內(在暫養箱內便于其吃食和治療)。用此法連續治療3-7天,病魚完全康復。水霉病:因操作不慎使魚體受傷,傷后魚體消毒不徹底,加上水質不清新,容易出現水霉病。患有水霉病的魚其受傷部位滋生絨毛狀物,魚行動遲緩,不能攝食。發現此病后,將病魚撈出用剪刀輕輕剪掉水霉后,放入1%蘇達水和1%食鹽水的混合液內浸泡20-30分鐘,浸泡后隔離在暫養箱中,要保證暫養箱水質清新。連續用藥5天后,部分水霉從病灶處脫落,將水霉脫落的魚轉入另一暫養箱內,進行精心喂養,此法可使30%的病魚治愈。腸炎病:患腸炎病的魚,其糞便中有透明膿狀物,發現腸炎病,立即用畜用諾氟沙星粉制成藥餌進行投喂,一般投喂3-5天即可痊愈。
6月15日放養至9月10日起捕,經過85天的飼養管理,共收獲西伯利亞鱘205.5kg、822尾,最大個體長42cm,重0.4kg。平均體長38cm,重0.25kg。每千克以120元計,收入24660元,去掉苗種、人工、飼料、藥物、電費等成本10400元,純盈利14260元。本試驗共耗用飼料204斤,其生長指標均達到甚至超過其它地區人工養殖西伯利亞鱘的生長指標。
在水泥池中靜水養殖西伯利亞鱘,關鍵要保證水中溶氧和水質清新,缺氧和氨氮中毒是鱘魚養殖中第一大殺手。鱘魚缺氧癥狀不太明顯,開始時魚只在水體中上層活動,迅速到中下層中且身體失去平衡,嚴重者倒臥在水底,如不用心觀察很難發現,而且在短時間內即可導致大批死亡。氨氮中毒魚體色變淺,重者臥在水中,如果水體透明度小也很難發現,所以在西伯利亞鱘的養殖中要求經常排換水,保證水質清新含有足夠的氧氣且要保證水質清澈見底,以便觀察魚情,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