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芳,陳新鵬,占怡玉,侯建軍(湖北師范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湖泊不僅具有蓄滯洪水、凈化水體水質、改善當地氣候、豐富生物多樣性基因庫等多種功能,同時,湖泊作為地球上最重要的水資源之一,在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實施優化調控戰略是中國湖泊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重要途徑[1~2]。湖泊水資源是湖泊資源的核心,是湖泊生態系統維持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但由于人們對其功能特性認識不足,在高程度開發利用湖泊的過程中,給湖泊帶來了嚴重的污染[1~3],同時受人口和經濟壓力制約,使得我國水資源受到嚴重威脅[3],農村湖泊水資源問題尤為突出。農村水資源不僅僅是滿足農村飲水等生活需要、灌溉農田的資源,同時,也是很多農村經濟來源和發展息息相關的重要資源[2],近年來由于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養殖業迅猛發展,大量化學肥料、禽蓄糞便和各種污水入湖,農村水生態系統受到了嚴重破壞,使得農村湖泊水資源環境惡劣[4~7]。雖然近些年水利部門為保護農村湖泊水資源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目前全國湖泊營養化狀態和污染情況不容樂觀,農村水資源狀況令人擔憂。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在總結國際流域水資源管理的8條經驗中指出:利益相關方參與是流域水資源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社會公平性的基本形式[8]。公眾參與可以將社會尺度納入水資源管理中, 幫助公眾明確自身行為與環境之間的沖突, 協調各相關利益群體的矛盾, 確保環境政策制定的有效性[3]。本文采用問卷調查與實地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目標湖泊周邊居民及利益群眾的水環境意識進行調查分析與討論,旨在了解公眾對農村湖泊水環境狀態的了解及認知,從而加強公眾環境意識,促進公眾主動參與環境保護,為農村湖泊水資源保護和管理決策奠定基礎。
湖北省俗稱“千湖之省”,地處亞熱帶中、北亞帶。黃石市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長江流經黃石市東北邊境,境內河港縱橫、湖泊星羅棋布,湖泊水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湖泊有磁湖、大冶湖、保安湖、網湖、海口湖、朱婆湖、竹林塘、十里湖、牧羊湖、三山湖等。其中的大冶湖、網湖、海口湖和朱婆湖是位于黃石市郊區農村的主要通江湖泊。大冶湖南靠陽新,北依大冶,承雨面積1106平方公里,水面積135258畝,由大冶、陽新所轄25片大小湖泊連接而成。網湖位于陽新縣富水下游左岸,集水面積248.7平方公里,湖面面積4630公頃,是典型的淡水湖泊泛水沼澤濕地,具有獨特的氣候,已被列入《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為華中重要濕地。海口湖位于陽新縣黃顙口、太子兩鎮境內,集水面積168.5平方公里,在常年水位18.0米時,湖水面積1167公頃。作為養殖湖泊,黃石地區第一個國營水產養殖場就于1952年3月在海口湖畔創建。朱婆湖亦稱舒婆湖,位于富河下游右岸,與網湖隔河相望,集水面積210.7平方公里,湖面面積1680公頃。
本文選取大冶湖、網湖、朱婆湖和海口湖周圍的當地漁民、農民、個體商等作為調查研究對象,通過設計調查問卷和實地采訪相結合的方法,對目標湖泊周邊居民及利益群眾的水環境意識進行調查分析與討論,旨在了解公眾對農村湖泊水環境狀態的了解及認知,從而加強公眾環境意識,促進公眾主動參與環境保護,為農村湖泊水資源保護和管理決策奠定基礎。
2010年4月我們成立了社調小組,于4月19日至8月28日分別對大冶市、陽新縣的四個典型通江湖泊大冶湖、網湖、朱婆湖和海口湖周圍的漁民、農民和其他居民,以及水產養殖企業、公司和一些政府部門進行抽樣調查,其中其他居民包括職工、個體商和大學生等。調查設計了500份湖泊水質污染狀態和水產養殖業發展狀態的調查問卷,問卷要求湖區周圍漁民、農民及其他身份的居民對問卷選項做出選擇答案。同時對湖區周邊漁民、居民,以及黃石市水利水產局、大冶湖管理處、陽新縣水利局、水產局、河道提防管理處等相關政府部門進行深度訪談,對訪談和走訪如實記錄。500份問卷現場發放現場回收,共回收了482份,其中有效問卷472份,回收率96.4%,有效回收率為94.4%,本論文的有效調查對象為472人次。
采用SPSS16.0 for windows軟件對問卷數據分別進行頻數、交叉列聯、相關、主成分和偏好分析;對現場訪談的筆錄進行整理歸納。
交叉列聯表1是不同職業身份對“您認為湖泊水質與前幾年相比”選項做出的應答,此選項有四個備選答案,即水質變差了、沒什么變化、好一些和沒注意。每個被訪者只能對備選答案做出唯一選擇。通過SPSS軟件對被訪者做出的選擇做單選項頻數交叉列聯分析,頻數既是案例數也是應答數。由交叉列聯分析可以看出有60.6%的被訪者認為湖泊水質變差了,并且在各職業身份中選擇水質變差了的頻數都高于他們的期望頻數,尤其是漁民,在職業身份內選擇水質變差了的比例高達72.3%.在選擇水質沒有什么變化的被訪對象中只有其他居民頻數高于期望頻數。還有一部分被訪者選擇了沒有注意到湖泊水質的變化情況,主要是其他居民。在所有被調查對象中只有4.4%的人認為湖泊水質變好了。
表2是通過卡方檢驗列聯表1中不同職業身份對湖泊水質變化看法的一致性檢驗結果,腳注a表明該分析中期望頻數小于5的單元格數為1,比例 8.3%,小于20%,故適合作卡方檢驗。卡方檢驗結果為P=0.001<0.01,結果表明不同職業身份對湖泊水質變化的看法顯著不同,這種不一致主要體現在漁民認為水質變差了的比例(72.3%)高于總體比例(60.6%),而在認為湖泊水質好一些和沒有注意這兩個選項中比例(分別為1.4%和7.1%)低于總體比例(分別為4.4%和17.2%)。

表1 不同職業身份對湖泊水質變化的看法

表2 不同職業身份對湖泊水質變化看法的卡方檢驗
腳注a表明:期望頻數小于5的單元格數位1(8.3%),最小的期望頻數為4.81.

圖1 不同職業身份對湖泊水質變化看法的對應因子分析
圖1是不同職業身份的被調查對象對目標湖泊水質變化看法的對應分析結果,是以不同職業身份對湖泊水質變化選擇的頻數(或百分數)為權重,以湖泊水質變化為變量,以不同職業身份為樣品點,計算得分。圖中鄰近的變量點表示它們關系密切可分為一類,同樣,圖中鄰近的樣品點也表示它們的關系密切可歸為一類,并且,屬于同一類型的樣品點可用鄰近的變量點來表征。以百分數為權重的分析結果與以百分數為權重的分析結果是相同的。由圖1可以將變量分為兩類,一類是湖泊水質變差了,對應的被調查對象為當地漁民;第二類為沒有什么變化,對應的被調查對象為當地農民;其他居民距離各種水質變化情況都較遠,不作任何分類。
由表1、表2和圖1可知,雖然不同職業身份受訪者普遍認為湖泊水質變差了,但不同職業身份對湖泊水質變化看法存在不一致性,這種不一致性表現在當地漁民認為湖泊水質變差的比例要顯著性高于其他職業身份的比例。漁民普遍地選擇“湖泊水質變差”,農民卻傾向于選擇湖泊水質沒有發生變化,其他居民的選擇則較為分散。由表1也可以看到選擇沒有注意湖泊水質變化的比例中漁民最少,其他居民比例最大,其次是農民,可見表1與圖1的分析是一致的,說明在被調查對象中,漁民更加關注湖泊水質的變化情況,更擔憂湖泊水質的變化情況,很多農民,尤其是其他居民根本就沒有去注意湖泊水質的變化。
漁民認為湖泊水質變差顯著性高于其他受訪對象。這種現象我們可以解釋為湖泊水質狀況對漁民來說有著更為密切的切身利益關系,因為漁民的謀生手段離不開湖泊,所以漁民對湖泊水質狀況的變化更為敏感,他們選擇湖泊水質變差比例高。當然漁民選擇湖泊水質變差的原因也可能因為漁民長期與湖泊打交道,對湖泊水質變化判斷更為專業和有經驗。比如可以根據湖泊水色變化和魚產量變化來判斷湖泊水質變化等[9]。胡鴻舫就曾研究過水色和水質的關系[10],中科院水生所畢永紅和胡征宇等人也曾認為湖泊水色跟水質相關[11],所以長期跟水密切接觸的漁民應該更加密切關注湖泊水色,更能對湖泊水質變化引起注意,也更能客觀和科學地判斷湖泊水質變化。而其他居民主要是當地職工、個體商等他們的生活行為特別是利益行為相對于漁民來說與湖泊水質狀況的關系較弱,所以他們不是很關心和注意湖泊水質變化情況。農民的生活和利益行為與湖泊水質狀況的關系雖然不像漁民密切,但與職工和個體商人等其他居民來說,農民仍有一部分生活和利益是與湖泊相關的,所以農民對湖泊水質變化的關注程度要高于其他居民。
不同職業身份的被調查對象對湖泊水質污染原因的看法是多選項分析,要求在“認為湖泊水質與前幾年相比”選項中選擇了“變差了”的286個被調查對象對此選項進行多項選擇。用SPSS軟件對應答結果作多選項二分法頻數交叉列聯分析,以多選項二分法取值為1制表,頻數是各選項的應答數。列聯表1中的百分比是以案例數作為分母,表2中的百分比是以總應答數作為分母。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無論是按個案數比例分析還是按應答數比例分析,被調查對象普遍認為湖泊水質變差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工業污染、其次是養殖業污染和生活污染,其中漁民傾向于選擇工業污染和養殖業污染,而農民和其他居民則認為主要是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
圖2是不同職業身份的被調查對象對目標湖泊水質污染原因看法的對應分析結果,是以不同職業身份對湖泊水質污染原因選擇的頻數(或百分數)為權重,以湖泊水質污染原因為變量,以不同職業身份為樣品點,計算得分。圖中鄰近的變量點表示它們關系密切可分為一類,同樣,圖中鄰近的樣品點表示它們的關系密切可歸為一類,并且,屬于同一類型的樣品點可用鄰近的變量點來表征。分析可以以頻數作為權重,也可以以百分數作為權重(百分數可以以個案數為分母,也可以以應答數為分母),最后分析的結果是一樣的,如圖2。由圖2可以將變量分為三類,一類是養殖業污染,對應的調查對象為當地漁民;第二類是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對應的對象為其他居民;第三類是農田用水污染和其他污染,對應的對象為當地農民。
從不同職業身份對湖泊水質變化原因的對應分析可以看出漁民傾向于選擇養殖業污染,其他居民傾向于選擇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而農民則普遍選擇農田用水污染和其他污染。不同職業身份的被調查對象的選擇偏好說明不同職業身份的人關注的層面是符合他們的身份的,其他居民中很多是當地工廠職工等,他們對于自己工廠和生活排放的污染,如同漁民對于自己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對水質造成的污染和農民在農業生產中對水質造成的污染一樣,在心里是有警覺和認知的。了解自己的行業也就了解自己行業對水質造成的污染的嚴重性,所以不同職業身份的人都認為與本行業相關的污染對水質有影響。另一方面,這個結論也可以解釋為人們對水質污染有了很強的意識和愧疚感,對于責任不推卸,敢于承認和認同,這是一個良好的心理現象,這也是將來管理和實施污染治理政策的良好群眾基礎。

表3 不同職業身份對湖泊水質污染原因的看法(百分比的分母為個案數)
注: 以多選項二分法取值1制表.

表4 不同職業身份對湖泊水質污染原因的看法(百分比分母為多選項應答數)
注:以多選項二分法取值1制表.
此次調查我們還對湖區周邊漁民、居民,以及黃石市水利水產局、大冶湖管理處、陽新縣水利局、水產局、河道提防管理處等相關政府部門進行了訪談, 并對訪談進行了詳實的筆錄。訪談結果顯示湖區附近豐富的礦產資源給湖區居民帶來了經濟效益,同時也給湖泊帶來了嚴重污染。各湖泊附近都有很多銅礦、鐵礦、金礦、銀礦等重金屬礦廠、酒廠等。這些工廠的“三廢”大部分未經適當處理而外排,導致水體重金屬含量超標,有毒有害物質大量存在,嚴重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存及繁衍。2009年發生的泄酒事件導致大冶湖內大量水生生物死亡。走進漁村,幾乎每家都有漁船和漁網。靠養魚為生的居民家中堆放著大量的化肥及精飼料。這些過量的肥料雖然能給漁民們帶來短期經濟效益,但長期使用使湖泊水體富營養化,降低湖泊自凈能力。圍湖造田屬于破壞自然環境行為,會使湖泊面積減少從而減弱其蓄水能力。而且,噴灑在水田農作物上的農藥及施用的化肥,一般只有少量附著或施用于農作物上,其余絕大部分殘留在土壤和飄浮在大氣中,然后通過降雨、徑流和土壤滲流進入地表水或地下水而流入湖泊中,導致湖泊污染。
湖泊周圍居民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系統和生活垃圾集中回收設備不齊全,另外人們環保意識差。這些都造成了隨意丟棄垃圾、排放生活廢水這一現象。這些垃圾和廢水隨著自然循環進入水體使湖泊遭到污染。在實地考察時,我們看到湖面上取代水草的大部分都是生活垃圾,有方便袋、飯碗、包裝盒、塑料瓶等。日積月累,各種污染混在一起,使水體污染更為嚴重。從黃石市水利水產局、大冶湖管理處、陽新縣水利局、水產局、河道提防管理處等相關政府部門的走訪過程中我們也了解到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工業正逐漸向農村擴張,農村各種養殖業也正在擴大和繁榮,尤其是湖泊水產養殖業。但目前水產養殖管理還很不規范,各水產公司的技術人員缺乏,從業者的專業技能較低。其次,在訪談過程中了解到有50%以上的漁民的經濟收入在1000和2000元之間,收入偏低,資金缺乏,使他們不能改進作業方式進行科學的養殖,只能采用傳統的圈湖養殖。沒有資金聘請專業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很多養殖技術和手段仍處在低級和原始狀態,漁民們希望得到政府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另外,由于漁民收入偏低,很多原來的專業漁民現在是半農半漁,轉業情況較嚴重,致使參與湖泊管理的人員不足,管理精力和責任下降,致使湖泊管理不當,湖泊污染嚴重。

圖2 不同職業身份對湖泊水質污染原因看法的對應因子分析
對于湖泊水質變化原因,由本次調查數據可以看出目前湖泊水質污染的主要原因依然是工業污染,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調查中養殖業污染超過生活污染和農田用水污染。從結果分析來看,養殖業污染應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污染源。未來在污染治理對策方面也應該將養殖業污染作為一個重要的方面進行考慮。2002 年《中國漁業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關于湖泊環境狀況的描述為:湖泊魚類產卵場、索餌場的環境質量未有明顯改善,總氮、總磷超標現象較為普遍,部分湖泊重金重銅、鋅、揮發性酚超標[12]。2002年劉潤堂等人在農業面源污染對湖泊水質影響的初步分析提到了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生活污染是目前是水質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并在農業面源污染成因分析中提出了養殖業污染中水產養殖的魚類糞便和餌料沉淀引起的污染[13~14]。可見,養殖業污染,尤其是水產養殖業污染早就成為水質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從不同職業身份的被調查對象對目標湖泊水質變化看法的對應分析結果和不同職業身份的被調查對象對目標湖泊水質污染原因看法的對應分析結果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職業利益與湖泊環境存在著對立而又統一的關系,利益群體有良好的環境污染認知感和責任感,所以政府部門在進行湖泊管理和湖泊污染治理過程中應充分利用這種對立統一的關系,充分利用好利益群體的良好環境意識心理,樹立公眾的環保意識,正確引導公眾參與湖泊管理及湖泊污染治理。
參考文獻:
[1]程曉冰, 石秋池, 黃利群. 湖泊水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對策[J]. 中國水利: 水資源管理, 2007, (9): 41~43.
[2]陳麗燕, 付 強, 魏麗麗. 五元聯系數在湖泊水質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 環境科學研究, 2008, 21(3): 82~86.
[3]欒 蕓, 劉靜玲, 鄧 潔, 等. 白洋淀流域水資源管理中的公眾參與分析及評價[J]. 環境科學研究, 2010, 23(6): 703~710.
[4]宋長青, 楊桂山, 冷疏影, 等. 湖泊及流域科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 湖泊科學, 2002, 14(4): 289~300.
[5]Mokgope K, Pollard S, Butterworth J.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supply for rural communities in the Sand River Catchment, South Africa[J].Lusaka, Zambia, 2001, 20~24.
[6]陳 軍, 尚 杰. 我國農村水資源供給惡化的危害與治理[J]. 學術交流, 2009, 185(8): 92~94.
[7]鄭應明. 農村水資源污染的表現與防治[J]. 致富天地, 2001, (7): 25~25.
[8]Dungumaro E W, Madulu N 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case of Tanzania[J]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2003, 28(20-27): 1009~1014.
[9]張世義, 伍玉民. 水環境質量的常見指示魚類[J]. 生物學通報, 2005, 40(4): 25~27.
[10]胡鴻鈁. 水色與水質[J]. 大自然, 1996, (4):28~29.
[11]畢永紅, 胡征宇. 水色及其與藻類的關系[J]. 生態科學, 2005, 24(1): 66~68.
[12]劉潤堂, 徐建中, 馮紹元, 等. 農業面源污染對湖泊水質影響的初步分析[J]. 中國水利, 2002, (6): 54~56.
[13]賈敬德. 淡水漁業環境現狀及保護對策[J]. 淡水漁業, 2004, 34(5):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