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炎生, 詹 悅(.黃石市第二醫院 腎內科,湖北 黃石 43500;.湖北理工學院 醫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3)
尿毒癥性周圍神經病變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特點為肢體對稱性的、以感覺障礙為主的多發性周圍神經病,尤以下肢遠端為甚,臨床表現為肢體麻木、燒灼感或刺痛感,以及不寧腿綜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有報道在維持性透析患者中其發病率高達60%~100%[1].近年來,慢性腎衰竭的治療方法有了很大的提高,病人的生存時間得以延長,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表現日益突出,而尿毒癥性周圍神經病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為探尋有效的治療方法,我們應用卡馬西平治療尿毒癥性周圍神經病變,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自2004年2月~2009年6月在湖北省黃石市第二醫院腎內科維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尿毒癥性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45例。透析時間為2~11年,其中感覺神經損傷42例,感覺運動神經損傷2例,運動神經損傷1例。原發病分別為慢性腎炎22例,高血壓性腎損害11例,多囊腎6例,慢性腎盂腎炎3例,慢性間質性腎炎3例。
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1)臨床表現:以對稱性多神經炎下肢神經損害為主,早期為痛覺減低,肌肉痙孿、疼痛、麻木,蟻走或燒灼感,嚴重者出現“足燒灼感綜合征”或“不安腿綜合征”。2)神經電生理檢查:如腦電圖、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誘發電位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異常。3)全部患者均除外繼發于全身疾患的神經系統病變,如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藥物中毒及維生素缺乏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
將45例確診為尿毒癥性周圍神經病變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n=23)和對照組(n=22),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疼痛性質和程度、病程長短、透析齡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
治療組給予卡馬西平(100mg,每日3次),對照組給予安慰劑治療8周;兩組患者均每周行3次常規血液透析(HD)治療。
治療前、治療4周和治療8周時分別觀察并記錄如下內容:1)臨床癥狀,包括肢體疼痛、麻木感或感覺喪失、不寧腿綜合征等,分為無、輕、中、重4等級;2)神經傳導速度,用DISA-1500肌電圖儀檢測正中神經、脛神經、腓總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感覺傳導速度按盧祖能等推薦的方法與正常值[2]。
經治療后尿毒癥周圍神經癥狀基本消失,或治療后的癥狀較治療前減輕1級或以上為改善,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為無效,改善率=改善例數/總例數×100%.治療后神經反射較治療前改善1級及以上為改善;無變化或減弱定位無效。

治療前后兩組的臨床癥狀的改善率見表1,神經傳導速度變化見表2.結果顯示,兩組經8周治療后,治療組其臨床癥狀和神經傳導速度均有較明顯改善,其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而對照組上述指標改善不明顯。組間比較,治療組各指標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變化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隨著慢性腎衰竭病程的進展,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多數臨床表現輕微,但嚴重時可引起患者肢體麻痹和運動功能喪失,此時即使加強透析或腎移植也很難逆轉,仍可能緩慢持續進展。尿毒癥性周圍神經病變發病機制迄今仍不十分清楚,目前推測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是中分子物質在尿毒癥患者體內積聚對周圍神經造成毒性損害,研究證實清除中分子物質有利于改善尿毒癥性神經病變[3];二是甲狀旁腺激素(PTH)的損害[4],研究發現尿毒癥患者隨著血漿PTH水平的增高,運動神經傳導速度逐漸減慢,推測可能是PTH對周圍神經直接毒性作用的結果。目前臨床上多采用高通量透析、血液透析濾過、血液透析聯合血液灌流等強化透析治療,應用1,25 (OH )2D3降低血 PTH水平來改善尿毒癥性周圍神經病變,但療效尚不能肯定[5,6]。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感覺神經傳導速度變化情況
注:治療組自身治療前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我們應用卡馬西平治療8周后,發現治療組其臨床癥狀和神經傳導速度均有較明顯改善,推測其作用在于,一則尿毒癥患者因血清中異常的中分子物質抑制了鈉-鉀 ATP酶的活性,使靜息電位降低,膜除極過程變慢,從而延緩神經沖動的擴布,而卡馬西平能增加細胞膜處鈉離子外流,減少鈉離子內流而使神經細胞膜穩定,改善神經系統癥狀。二則PTH 通過受體介導造成細胞內鈣增加,進而造成細胞內線粒體ATP生成減少,細胞膜磷脂含量降低,鈣-ATP酶、鈉-鉀-ATP酶活性下降,鈣排出減少,細胞內鈣進一步增加,導致神經傳導減慢或中斷,而卡馬西平能調節鈣通道,減少鈣離子內流,改善高PTH血癥引起的周圍神經系統的損害。
我們初步體會在充分血液透析的基礎上聯合應用卡馬西平,可以有效改善尿毒癥性周圍神經病變的癥狀,且治療過程中尚未發現明顯的副作用,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但由于尿毒癥性周圍神經損害原因復雜,卡馬西平對尿毒性神經病變的治療作用仍有待臨床擴大樣本量,去進一步研究和證實。
參考文獻:
[1]Krishnan A V, Kiernan M C. Uremic neuropathy: clinical features and new pathophysiological insights[J] . Muscle Nerve,2007, 35(3) : 273~290.
[2]盧祖能. 實用肌電圖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
[3]段曉峰,王開顏.尿毒癥患者瘙癢的發病機制及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血液凈化,2003,2(12):669~672.
[4]陳 靖,林善錟.甲狀旁腺素及其在慢性腎衰竭中致病機制的新認識[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1996,5(3):46~49.
[5]任萬軍,李 燕,劉子棟.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濾過治療尿毒癥性周圍神經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血液凈化,2004,3(11):590~592.
[6]池艷春,宋立群,楊曉梅,等.血液透析濾過及血液灌流治療尿毒癥性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血液凈化,2006,5(11):7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