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拉什迪喜歡童話這種敘述方式,從不同方面闡釋他的藝術和政治主張。《羞恥》既是一部政治小說,更是現代寓言。拉什迪借用“美女與野獸”這一經典童話,進行重新構建。本文嘗試從女性主義童話學的角度對小說進行分析,解讀拉什迪的創作目的與動機,從而得出結論:其作品從后現代女性主義視角,顛覆了歐美傳統文化中的父權制。
關鍵詞:童話 美女與野獸 女性主義 父權制
印裔英籍作家拉什迪在作品中經常借鑒經典童話,反映后現代社會問題。他不僅把童話看做是一種文學形式,而且認為其有著獨特的生命力。在《羞恥》中,他對“美女與野獸”這一母題進行了重新詮釋,也可解讀為對后殖民主義政治的評論,表達自己的藝術與政治主張。
一、拉什迪和他的《羞恥》
拉什迪出生在印度,后隨父移居巴基斯坦,以后在英國接受教育。復雜的成長環境、宗教文化和社會背景對他的創作產生了極大影響,又決定了他創作的主題。他關注政治、歷史、移民等問題,用英美主流社會的語言,在向主流社會講述著迥異于傳統東方主義作家的關于南亞次大陸人的生活。
《羞恥》是一部充滿諷刺、批評與荒誕的小說。作者以復雜的人物與虛實交錯的情節,鋪陳了一部亦真亦幻的歷史鬧劇。在西方讀者看來,這也許是一篇奇幻小說,但印度人或南亞次大陸的讀者會認為這是一部關于歷史或政治的作品。作家采用的策略是虛構的歷史編纂,通過選取一些事實夾雜官方的歷史記錄,對它們進行闡釋,來反映“破鏡中碎片的世界”。但按照拉什迪的說法,這是“一部關于蘇菲亞·齊諾比亞的小說”,“我只不過是講一個現代童話罷了”。不過,這個童話中沒有白馬王子和白雪公主,有的卻是另一種類型的人物:胖子醫生奧馬爾·海亞姆和智力低下的蘇菲亞。故事不僅影射巴基斯坦的動蕩歷史,也折射出深陷于這種羞恥和無恥中的整個伊斯蘭世界的現實困境。
拉什迪在書中通過描寫幾個女性——拉妮·哈拉帕、畢奎斯·海德和蘇菲亞·齊諾比亞等來展示巴基斯坦的歷史。暗示出女性才是巴基斯坦不平等社會制度的最大受害者。正如故事中敘述者評述的“巴基斯坦的女性……她們身上的鎖鏈絕不是虛構的。它們存在著,而且愈來愈沉重”。拉什迪讓女性接管了話語權,“她們從故事的邊緣走進來,要求把她們的悲劇、歷史、喜劇包括進去,迫使我選擇曲折復雜的敘述方式,可以說是讓我透過相反的、‘女性’那邊的棱鏡,來觀看被折射出來的‘男性’情節”。
二、女性主義視野下的童話
女性主義童話研究源于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歐美的婦女解放運動,它重新審視解讀傳統的經典童話,對童話中的男女關系,尤其是父權制展開了猛烈攻擊和批判。1979年,Karen.E.Rowe頗具說服力地解釋了傳統童話是如何營造并強化女性對男性的依賴性模式。她尖銳地指出:童話在頌揚女性美麗的同時,也美化了她們的溫順和無助。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等一系列浪漫童話故事中,都正面描摹了女性對男性權力的順從及依附。“鼓勵女性在父權制的框架下想象與自己性別身份相適應的一些追求。”相比之下,那些有強烈自我意識的、不順從的女性則被描述成負面的形象。她們最終不得不為自己的反叛付出代價,結局是被排斥或被殺死。但無論女性是以正面還是負面的形象出現,她都沒有自主權,注定只能存在于主流文化之外,佩戴著男性為之設定的面具。
在《羞恥》中,拉什迪借用了經典的“美女與野獸”的故事。原童話是圍繞象征兩個極端的人物——美女和野獸——之間的一段愛情婚姻主題的。故事的魅力在于男女主人公經過時間的考驗逐漸相互接近,最終締結良緣。然而拉什迪對這個故事進行全新詮釋,賦予它全新的含義,借以表達自己的政治和藝術主張。
三、蘇菲亞·齊諾比亞——從美女到野獸
在《羞恥》中,最引人注目的女性是蘇菲亞。她的故事以經典童話“美女與野獸”作為前文本,作為一條主線把書中很多發散的敘述連貫起來。在拉什迪筆下,這個經典故事被顛覆了。美女與野獸兩個分離的角色被糅合統一在一個人身上:同一角色既是美女又是野獸。
蘇菲亞的出生被描寫成一個“令父母極度失望”的“搞錯的奇跡”。她一出生便成了拉什迪筆下又一個被迫與歷史捆縛在一起的人。好像僅被家人蔑視還不夠,這個小女孩又因發燒影響了大腦發育,到了十二歲只有三歲孩子的智力。蘇菲亞注定成為恥辱的化身,她就像“一塊海綿”把周圍人的恥辱吸附在自己身上。她周圍的空氣同時充滿了她父母的羞恥和整個國家的恥辱。然而她自己是純潔的,她的遲鈍使她“在骯臟的世界中保持干凈”。對于敘述者而言,她像一個圣徒,“一個替我們受苦的人”。
最終,蘇菲亞受壓抑的情感爆發,她童真的美麗被獸性替代,成了暴力的化身,長期堆積在她簡單頭腦中的恥辱感得到發泄,她變成了一個具有超自然能力的毀滅或復仇的天使。她形成了撕扯頭發的習慣,還撕掉二百一十八只火雞的頭,在妹妹新郎的脖子上狠狠咬了一口,最后她開始殺人。蘇菲亞成了美女與野獸的結合體。“童話故事的對立元素在一個人身上合而為一”,這一點已經迥異于經典童話中的敘述。原來象征兩個極端的個體之間的對立現在變成了一個分裂的個體內部的沖突。
父母想通過將其嫁人把恥辱轉嫁出去。她丈夫是奧馬爾·海亞姆——她的治療醫生。拉什迪創造了一個與蘇菲亞類同的形象——美與丑的結合體奧馬爾醫生。一方面他是智力超群的免疫學家—— 一位成功人士、衣著體面—— 一個美的化身;另一方面,他又是個野獸。他外貌的丑陋使得他人不敢接近,不僅僅是因為他是“一只肥豬肉桶”使他看上去像只野獸,他內心也是丑陋的。他既貪婪無比又野心勃勃。敘述者指責他與蘇菲亞結婚動機不良。
蘇菲亞婚前已具有雙重性:既是美女又是野獸。即使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她暫時擺脫了野性狀態,但她本質并未改變。而且,讀者不斷被提醒在她體內潛伏著一頭野獸:野獸再次睡著了,但是野獸籠子的鐵欄已被搗破。她的雙重屬性慢慢交錯,完全模糊了兩者的界限。
耐人尋味的是,雖然婚姻的魔力對蘇菲亞不起作用,卻在她丈夫身上產生明顯的效果:不僅體現在他的外表上——體重減輕了,而且也體現在他的心理上。他開始為自己與女仆之間的婚外情感到羞愧,似乎也逐漸了解了妻子獸性的真正本質。“蘇菲亞的變形一定是出于她的意愿……是她選擇,是她創造了那頭野獸”。奧馬爾的自我中心心理為同情心所替代,他決定讓妻子進入一種暫時停止活動的、類似于“睡美人”的狀態,以挽救她的生命。他為她調配藥物,把她從一個童話故事變成另一個童話故事,變成睡美人,而非美女與野獸。
然而奧馬爾不是有著高貴血統的王子,他也無法喚醒妻子。他試圖壓制妻子獸性的努力失敗了,蘇菲亞逃跑了。沒有她的一點消息,直至整個國家開始傳言一只無法捕捉的白豹殺死人和動物的恐怖故事。當奧馬爾盯著“用磚堵起來的窗子出現一個蘇菲亞身形的洞”時,他有了一種更深層的洞察。他認為蘇菲亞殘忍的獸性正是她的自由。他想象妻子“驕傲于她的力量,驕傲于使她成了傳奇的暴力。這暴力禁止任何人告訴她應做什么,應成為哪種人。她已超越于她不想聽的一切之上,有生以來第一次,這女孩自由了”。可惜他還沒有來得及把自己剛剛悟到的真知灼見告知世人就死于妻子的獸性。與童話原型形成對比的是,他并不想脅迫妻子使她就范,從而挽救自己的生命,而是帶著尊嚴和對妻子無限的愛面對死亡。蘇菲亞幾乎同時死去,死于毀掉奧馬爾房子的爆炸。
當然,這不是典型的童話中大團圓的結局。因為在大部分經典童話中,幸福的結局暗示著邪惡的完全消除。而拉什迪試圖讓讀者意識到這種結局的欺騙性,邪惡終究還要卷土重來,所以,應該由讀者運用在蘇菲亞故事中獲得的知識自己做出評判。
四、對經典童話的重新構建
蘇菲亞的例子代表了“被激怒的囚犯”的女性,忍受著社會強加于她們的種種限制。這個囚犯是寡言的,有些愚鈍。但她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有自主權的個體,使得她可以反叛男性的權威。女性可以重新闡釋并逾越她們作為天使和魔鬼的雙重形象。最初,蘇菲亞是個典型的天使般無私的、純真的、膽怯的美女,然而,她超越了美女的形象,逐漸地而非全部地被獸性所控制。這種獸性部分程度上是由于男性對她的期望與她自己的愿望之間存在著無法逾越的鴻溝,由此導致她分裂的人格。
蘇菲亞展現出她的野性,但這不應當被理解為一種毀滅性的暴力,而是對社會(特別是父權制)強加給她的壓迫的抵抗。同時運用這種工具,蘇菲亞成功地與丈夫達成同盟。當奧馬爾最終接受她時,他不僅認可女性主義的勝利,而且也認可在男女之間建立一種和諧關系的可能性。
人們感到奇怪:蘇菲亞沒有自己的聲音,她是如何擺脫傳統童話中的固定模式的呢?正是這一點,體現了拉什迪嫻熟駕馭女性沉默的技巧。
在經典童話中,女性沉默往往代表美德和充滿愛意的服從。而以巫婆和邪惡的繼母為代表的惡人,卻能言善辯。這與當時社會對性別的理想狀態及家庭和諧的社會文化的理解是一致的。在當今流行文化中也存在類似的傾向:一個女性越善言,她的意圖就越卑鄙。但在這里,蘇菲亞的寡言并不是自我犧牲,也不是其美德的標志,而是一種反叛,是她內心發出的聲音。然而,蘇菲亞對社會的抵抗以及她所取得的尊嚴最終不可避免地會歸于沉默。
拉什迪在提到《羞恥》時曾說:“這本書的背景是巴基斯坦,主題是關于這個國家的性別壓迫與政治壓迫密切相關。”在本書的最后,男性敘述者通過構建一個虛構的世界使得蘇菲亞可以通過反抗來幫助她說話。的確,蘇菲亞是一個女人孤軍作戰,最終以失敗告終。這樣的結局看上去主題模棱兩可,但它清楚地預示了受壓迫者獲得“美女與野獸”中的幸福結局的可能性,表現了女性采取具有重大意義的行動其目的就是重新定位自己。
通過對傳統童話故事情節的重構,拉什迪嘗試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他以童話故事為前文本,使之成為一種反對父權主義的敘述。
對傳統童話的重新建構是作家的一個策略,隱含了作家對巴基斯坦獨裁統治和腐敗現象的辛辣批評。蘇菲亞是一位真正獨立的女英雄。她逃避置女性于邊緣的紛繁復雜的社會網絡。雖然拉什迪著墨于男性敘述者,但他并未剝奪女性的主體地位。他通過對“美女與野獸”故事的重新詮釋,顛覆了父權制的意識形態,借以說明在女性主義、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之間可以進行卓有探索意義的對話。
參考文獻:
[1] Jardine, Alice. Gynesis: Configurations of Woman and Modernity[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5.
[2] Rowe, Karen E. Feminism and Fairytales [M]. In Don’t Bet on The Prince, ed. Jack Zipes. New York: Methuen, 1986. [3] Rushdie. Salman. Shame [M]. London: Vintage, 1995. First published. London: Jonathan Cape, 1983.
[4] 拉什迪.羞恥[M].黃燦然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5] 舒偉.童話心理學的童話藝術觀[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07).
作 者:張敬品,碩士,天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應用語言學;石廣清,碩士,天津大學文法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西方文化。
編 輯:康 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