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清時期陜南地區成為以湖廣、閩粵和皖贛為主體移民的居住地,移民文化在當地流徙傳播,伴隨著與當地本土民俗文化的整合,陜南民間美術的觀念也受到影響并形成獨有的特色。本文嘗試從民俗與民間美術的關系入手來探究陜南民俗對當地民間美術觀念的影響。
關鍵詞:明清移民 陜南 民俗 民間美術 觀念
移民遷徙是人口、社會變遷的基本形式之一,明清時期陜南的移民規模龐大,分布廣泛,對陜南民俗多元化格局的奠定,以及對陜南民間美術觀念的嬗變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由于明清時期大量移民的進入,加之移民來源地較為集中,因此移民不但將原住地的風俗傳入陜南地區,而且落地生根,致使陜南地區民俗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民俗的嬗變對陜南地區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不僅使陜南民眾心理上更加認同陜南是一個南北文化交融的地區,而且依附于當地民俗的民間美術無論從造型樣式、題材選擇上,還是審美觀念、文化意蘊等方面也具有典型的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三秦文化以及嶺南文化特征和區域性特色。
一、民俗與民間美術的關系
“民俗”一詞出現的較晚,我國古代最早用“風俗”稱之??鬃釉小耙骑L易俗”之說。張紫晨先生稱,“民俗”就是下層人民創造的用來自我教化或傳襲已久的東西。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給民俗下個定義:創造于民間、傳襲于民間的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民間文化現象,特別是在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當中帶有傳承性的行為、生活習慣、思想意識等。
民俗是歷代相沿積久、約定俗成的風尚、禮儀、習慣的總和,也是民眾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歲時節慶、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行為約束,它呈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我國古代長期積累的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俗學專家張紫晨先生在論述民俗與民間美術的關系時指出,民間美術是民俗活動的直接需要,它來源于民俗,是民俗的組成部分,它的內容和形式大多是受民俗活動或民俗心理的制約的。民間美術是民俗觀念的載體。同時還指出,民間美術同民俗一樣,是民間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民間美術是一種有形的文化,也是有形的、實體性的民俗。
民間美術貫穿于整個民間社會生活當中,它在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事象中,幾乎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相輔相成,互為表里。民俗活動是民間美術的創作源泉,因此民間美術的內容與形式也就強烈地受到民俗活動和民眾心理的影響,成為民俗觀念的形象載體。民俗觀念和民眾心理是一種內在的、隱形的民俗結構,而民俗事象則是外在的、顯形的活動內容和觀念圖式。民間美術作為民俗活動的內容之一必然體現了民俗的觀念和心理,呈現為民俗事象,同時也是民間文化觀念的重要體現。
民間美術與民俗的關系是相互依存、互為表里、融匯交織在一起的,二者的關系也是由于民間美術特殊的性質和形態特征來決定的。民間美術常常隨民俗活動的開展來得到展示,與民俗緊密相連,是民間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民俗活動作為民間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態,民間美術都與它在內在結構和表象上存在必然聯系。研究民俗需要聯系民間美術事象,研究民間美術也必須把它當做一種民俗現象來考察,不研究它與民俗活動的聯系,也就使民間美術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對民間美術有深層的了解。
二、明清移民促使陜南民俗的變遷
明清陜南移民不僅是一個人口的流動遷徙與經濟開發過程,也是一次文化的流徙傳播過程。五方移民的流動與聚生,必然伴隨多元文化、多種習俗的匯聚、交流與融合。明清時期陜南各地接納了大量外省移民之后,整個社會狀況是:土著之民,十無一二,湖廣客籍約有五分,廣東、安徽、江西各省約有三四分,五方雜處。伴隨著土著居民的急速減少,大規模的移民進入陜南地區必然引起當地民俗的變遷。
以婚俗為例,在陜南外來移民與土著居民五方雜處,各自保持自身婚俗獨特風采的同時又相互交融。一方面二者婚俗有異,道光《寧陜廳志》記載:“其問名、納采、親迎,土著、附籍各從其俗。”外來移民有自己的一些特點:婚姻議定必須有庚帖,必須有“添箱”和“送行”,此乃川楚移民婚俗。據《南鄭縣志》記載土著的禮制婚俗“禮僅存其四,代納吉而禮缺焉”。在迎娶儀式上,外來移民與土著居民的最大不同是婿必親迎,從女方回來由新郎乘馬隨轎。“回門”時間也不同,外來移民是三日后夫妻同回;而土著一般是迎娶次日即回。另一方面二者也有相融之處。乾隆《鎮安縣志》載本地婚俗“嫁娶多無庚帖,惟憑媒妁說合;以彩禮為據,親迎難備花轎,亦有婿往親迎者”。這說明在當地兩種婚俗是并行不悖的?!赌相嵖h志》中有迎娶時“雁不可得,以鵝代之”之語,以鵝代雁,此乃荊楚風俗?!妒h志》也載“其間冠婚喪祭之儀,有沿客習而變者”。故可知在當地,土著和外來移民婚俗是在逐漸相融的。
大量移民的遷入,使陜南“風俗丕變”,尤其是眾多長江中下游省區移民的進入,使當地風俗不可避免地帶有江南特點,對陜南原有風俗沖擊甚大,如紫陽“在清初土著無多,今之土著多乾嘉流寓也。習尚各殊,久之亦與之渾化,不甚相遠”。有些地區甚至完全為移民風俗所替代,以致“冠婚喪祭之儀,有沿客習而變者”,使陜南成為“地雖屬陜,而服食、器用、文字、語言實有南方風氣”的地區。
三、民俗推動陜南民間美術觀念的嬗變
如呂品田先生所說,“影響和支配民間美術創作的觀念意識,最終應歸結為作為民俗社會精神實在的文化觀念。民間美術的觀念,其實是民間文化觀念在審美造型活動或造型藝術中的作用和表現”。民俗是民間美術的載體,民間美術的傳承發展離不開當地的民俗。陜南民間美術是陜南民間文化的一個縮影,陜南民間文化觀念也會通過民俗活動來體現民間美術的審美意識和心理,它與陜南民眾生活緊密相連。正如民間美術專家靳之林先生指出:“民間美術是為包括生產勞動、衣食住行、人生禮儀、節日風俗、信仰禁忌和藝術生活在內的自身社會生活需要而創造的藝術?!标兡厦耖g美術與當地民眾的衣食住行和民俗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如挑花、年畫、剪紙、皮影、社火臉譜、民居、藤編等??梢姡兡袭數孛袼椎淖冞w必然會引起陜南民間美術觀念的嬗變。
以挑花為例,陜南民間挑花大多數是在白色坯布上挑繡藍花或在毛藍布上挑白色花紋,色彩鮮明沉著,飽和而協調,僅有少數用棕色、黑色挑花,一般都注重黑白對比效果,有少數繡品,色調清秀明快,圖樣古樸典雅。以藍色為主的繡品中偶有粉紅、紫色出現,起到點綴的作用,有時亦用少量黃櫨樹桿、姜黃、核桃樹皮、紅花草等植物染料施染,制成彩繡。但是我們發現在陜南挑花中另有一部分是以黑色、藏青色土布為底,運用紅色、黃色、綠色、白色絲線挑龍鳳、花鳥、人物、蟲魚等圖案。這一現象恰恰與楚人尚黑、赤二色相吻合,輔以在明清時期陜南曾有楚人的遷徙定居,可以推論陜南挑花曾受荊楚文化的影響,多有楚風之遺韻,為其一變。
明清移民使陜南地區的人口結構發生巨變,伴隨著不同地域民俗在陜南地區的傳播、變異與整合,“不同層級甚至不同模式的文化因素都可能在歷史過程和現實際遇中作用于民間文化,促使民間美術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變異”。由此可以管窺陜南民間美術由于文化的整合必然為適應民俗的變異而發生嬗變。
藝術來源于生活,民俗是民間美術取之不盡的源泉,民間美術是民俗的重要載體。民俗作為一種依附于民眾生活、習慣、情感和信仰觀念而產生的民間文化現象,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民眾的思想觀念、審美趣味和價值取向。當地的民俗對陜南民間美術造型和裝飾的風格特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民俗不僅制約著陜南民間美術的品類和形態,而且還直接制約著陜南民間美術的造型、裝飾的風格特征和審美趣味。
參考文獻:
[1] 鐘茂蘭,范樸.中國民間美術[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3:11.
[2] 張紫晨.民俗學與民間美術[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0:16.
[3] 鐘敬文.話說民間文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0:117.
[4] (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卷11)[M].清道光刊本.
[5] 樊光春主編.紫陽縣志(卷5)[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
[6] (明)馬理纂,趙廷瑞修編.陜西通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7] 羅傳銘,路炳文.民國商南縣志(卷2)[M].民國南縣志復印本.
[8] 呂品田.中國民間美術觀念[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61.
[9] 靳之林.中國民間美術[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5:8.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2011年人文社科專項《明清移民與陜南民間美術嬗變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1JK0371)
作 者:王勝選,安康學院藝術系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油畫創作與美術學研究。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