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鏈接結構在各種語篇中都是一種常見現象。它不僅從語義層面上體現了篇章的組織形態,并且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講,它是以語言文本形式呈現的元認知過程。本文在簡述元認知相關理論的情況下,分析鏈接結構和元認知監控之間的因果關系,并通過對外國文學語篇中鏈接結構的描述,從文本生成的角度來考量作者寫作中的元認知過程,從而展現出元認知監控在篇章形成機制中所產生的作用。
關鍵詞:鏈接結構 元認知過程 監控 外國文學 語篇構建
元的概念起源于哲學界。在1956年,邏輯學家Alfred Tarski 針對客體水平提出了元水平這一概念,并且認為客體水平是對于客體本身的描述,元水平是對于客體本身描述的描述。基于客體水平和元水平之間的這種區別,我們可以將一個認知過程分解成兩個同時進行的過程來分析,即認知過程(客體水平)和元認知過程(元水平)。元認知過程是“為完成某一具體目標或任務,依據認知對象,對認知過程進行主動監測和連續調節”的過程。Slife和Swanson等研究者的實驗進一步表明:元認知與認知是可以分離的,元認知是不同于認知的一種獨立的結構。由此,我們認為在語篇構建這一認知過程中,元認知應處于支配地位。
一、鏈接結構體現元認知過程
我們的元認知狀態本身是無形的,然而由于語言具有使思維外化的功能,所以元認知的過程是可以通過語言來考察的。通過對語言文本的結構分析,我們可以推測出文本的生成過程,從而觀察到元認知作用于語篇構建的經過。鏈接結構是語篇中的常見現象,這種文本結構是非線性思維的外顯形式,由節點和鏈構成。節點,指的是在語義主線上被鏈接的對象(元認知監控的信息點)。鏈,指的是為了促進讀者理解語義主線而插入的語義輔助支線(元認知運行的成果)。鏈接結構是一種以語言文本方式呈現的元認知過程,其本質表現的是語義的層次關系。
例1:對他而言小屋成了一個介于游戲室和教堂的地方。他在其中裝滿了想象中的鬼怪和動物。但是里面也有兩個活物。在一個角落有一只蓬頭垢面的老母雞。康拉丁沒有什么人去愛,于是這只雞成了他最好的朋友。在小屋靠后的一個黑暗秘密的地方有一只大木箱,它的前面豎著一些鐵條。在這木箱里有一只長著又長又危險的牙齒和爪子的大雪貂。康拉丁從住在村里的一個很友好的男孩那里買下了這只雪貂和箱子。這花掉了他所有的錢,但是康拉丁不在乎。他非常害怕這支雪貂,可又全心全意地愛它。它是他精彩可怕的秘密。他給雪貂起了一個又古怪又好聽的名字,它成了他的上帝。
分析圖:
對他而言小屋成了一個介于游戲室和教堂的地方。
↓
裝滿了想象中的鬼怪和動物 木箱里有大雪貂,成了他的上帝。
他最好的朋友 ↓
從一個很友好的男孩那里買下了
花掉了所有的錢
我們用例1分析作者的寫作過程,會發現認知的作用是生成語言表述的主線“小屋成了一個介于游戲室和教堂的地方”,元認知的作用是對篇章構建的過程及細節進行監控。一旦發現認知作用下的語言表述主線上出現了問題,就要鏈接一條或多條支線來修補,這時就會出現一個或多個鏈接結構。如分析圖中下劃線標記的語句就是以鏈接的方式對語義主線進行說明的地方。這段話中還存在二次鏈接的情況,如帶邊框部分就是對“雪貂”的再次鏈接。從語篇生成的角度來講,這些鏈接的出現是出于作者對讀者理解狀態的判斷,因為如果沒有這些層層疊疊的鏈接,聽話人就難以準確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所以,總體來說,認知作用于語篇的結果是形成了語言表述的主線,而元認知則監控著整個語篇的形成,支持語義表述主線的發展,并根據監控的結果適時生成語義表述的支線。
二、以Saki短篇小說《雪貂》為語料的鏈接結構的元認知分析
1.文學語篇中鏈接結構的類型 (1)連接性詞語鏈接 連接性詞語鏈接,指由某些專門起關聯作用的詞或短語來起語義鏈接的作用,英文中常用的有in other words, that is to say, in fact, for example等。這些詞語往往指明了鏈接結構在語義上的關系:補充,強調,舉例,推論等。連接性詞語鏈接以自身的語義作為理解的基礎,指向語篇結構本身,成為語篇結構關系的標志。
(2)插話鏈接 插話鏈接在文學語篇中,有的是為了更為準確的表述,有的是對表達方式的二次加工。其目的是為使讀者方便理解前面話語的含義,往往以某些標點符號為標志性特征,如破折號、逗號、括號等,其中破折號為最常見的。這一類型的鏈接就是插話連接。
(3)語義關聯鏈接 語義關聯鏈接并沒有插話鏈接那樣明顯的語言形式。它只是借助節點和鏈中的某些詞語在語義上的呼應使理解有所依據,從而完成關聯作用。
2.《雪貂》中鏈接結構的元認知分析
《雪貂》是英國小說家赫克托·休·芒羅以Saki為筆名創作的短篇小說中很精彩的一篇。自小說創作以來,多次被改編為歌劇、電影、錄音剪輯和電視劇集,并廣受好評。筆者將以其為語料,對上文所提及的三種鏈接結構從語篇形成角度進行元認知分析。
短篇小說《雪貂》以第三人稱,描述了一個叫康拉丁的體弱多病的小男孩。因為父母雙亡,而不得不同他嚴厲的姑媽住在一起。他偷偷養了一支雪貂并視之為神靈,還把它藏在了花園破舊的小木屋中。誰知秘密逐漸被姑媽察覺,故事由此進入敘述高潮。
首先,在故事背景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康拉丁的父母已亡故,他和姑媽住在一起。姑媽不喜歡康拉丁,經常對他不好。康拉丁從心底里恨她,但是平靜的服從她,而且毫無怨言的服藥。多數時間他遠離她。
在這段話中有四個句子,其中第一句話是這段的語義主線。我們會發現在與其他三個句子的銜接方面,作者一個連接性詞語也沒有用,而是通過語義關聯鏈接,即語義上的呼應,利用姓名的重復出現和人稱代詞的使用,鏈接出兩條語義支線:姑媽對康拉丁態度不好,和小男孩內心怨恨。如果沒有語義支線的支撐,讀者很難理解事件發展的基礎,即故事主人公怨懟的情緒。
在鏈接情況中,除了特定詞語的重復和人稱代詞的關聯,語義關聯鏈接還可以通過同義詞,反義詞,總分關系的詞語等來建立語義聯系。比如,在前文例1中“游戲室”和“朋友”,“教堂”和“上帝”就是場所及場所內特定人物的關系。這種關聯可以清晰地顯示出作者的元認知過程。尤其“教堂”和“上帝”的呼應,使我們看到,即使相隔十句話,元認知監控依然以鏈接為手段,支撐著語義表述主線的發展。
隨著故事的進行,我們可以發現更多作者元認知監控的痕跡。尤其在小說發展到高潮階段——姑媽發現了康拉丁總是去小屋,于是搜查他的臥室找到了箱子的鑰匙,沖向小屋。這時康拉丁想:
很快她就要從小屋出來了,并發出她的指令。會有人來帶走我的上帝——不再是上帝了,只是木箱里的一只棕色雪貂。然后我的生活就沒有重要的東西了。
然而,幾分鐘后從小屋中出來的卻是雪貂,嘴巴周圍還有血跡。
當管家下樓去叫姑媽時,康拉丁坐在火爐旁給自己烤了一片面包。他邊給烤面包抹黃油,邊聽著餐室外的吵鬧。先是尖叫聲——那是管家。然后是廚子的哭聲。一會兒傳來幾個人的腳步聲。他們正往屋里抬個很沉的東西。
這兩段話體現的是插話鏈接。前一段中“會有人帶走我的上帝,然后我的生活就沒有重要的東西了”,是語義主線,表達了孩子絕望的心情。在“上帝”這一節點處,作者以破折號為標志插入了一個語義支線,使讀者更便捷地理解小男孩所指的是什么。第二段中的破折號后面引出的內容也是一個語義支線,是對尖叫聲發出人的說明,是更為精準的表述。顯然,作者預測,雖然前句提到了“管家下樓去叫姑媽”,但如果這里不使用鏈接結構來解釋,讀者依舊可能產生歧義,不知道尖叫聲究竟是誰發出的。因而,作者根據元認知監控的結果,及時生成了語義支線(此處的插話鏈接),對行為的發出者進行了更準確的表述。
近年來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有語篇化的趨勢,逐漸由研究單詞、單句的理解發展到研究段落篇章的認知加工。本文對于文學語篇中鏈接結構的分析就是在這一趨勢影響下對于段落內語義關聯方式的考察,使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觀察到語篇形成的機制以及元認知作用的過程。總的來講,元認知是鏈接結構產生的直接原因,而鏈接結構的本質就是元認知的運行。
參考文獻:
[1] 何華.新視野下的認知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 李明潔.元認知和話語的鏈接結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 吳莉,徐文培.文學語篇中指示轉移理論的認知分析[J].學術交流,2009,(01).
[4] [英]Saki. 牙齒與爪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12).
作 者:薛心華,黑龍江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