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舉
摘要:非馬克思主義思想一直是與馬克思主義相伴相生的,在新世紀的今天,我們國家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經濟成就,在于我們始終堅持了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之路,同時也在于我們正確地處理了馬克思主義和其他非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不能動搖的,但僵化的,杜絕其他非馬克思主義思想合理內核的封閉的馬克思主義發展之道也是不成功的,為此,一定要秉持科學合理的態度,在批判吸收其他學說合理元素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并發展馬克思主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 關系
作為千年哲人,馬克思及其創建的馬克思主義在深層次領域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行為,影響了世界革命的進程,實現了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偉大變革。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行動指針的政黨,在多年的革命實踐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自身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要理論,指引中國人民奪取了新民主主義的偉大勝利,獲得了政治上的翻身解放;指導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推動了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的富裕和國家繁榮昌盛。當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已經成為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因此可以說,今后,馬克思主義必將永遠在思想領域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以強大的精神支持、智力保障,它將永遠是推動我們國家不斷前進的思想之基、力量之源、精神之魂。
盡管馬克思主義是真理,但在100多年的歷史中,馬克思主義卻在不斷接受著來自其他思想領域非馬克思主義的挑戰。所謂非馬克思主義,就是指這樣一些思想,由于其觀察世界角度的不同,因而在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上,表現出與馬克思主義不相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其實,在西方現代哲學發展史中,這些思想一直長期存在,有些思想甚至在國外具有極大的影響力。當今,隨著中西方文化、思想彼此間交流的日益頻繁,這些非馬克思主義思想也被傳播到我們國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對某些群體,產生了較大影響,如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女權主義等,對于這些非馬克思主義思想,我們又當如何處理它和馬克思主義兩者之間的關系呢?筆者以為,對待這些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絕不能抱著一棍子打死的態度,而應以批判的態度,吸收其合理的內核,摒棄其不科學的糟粕。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來源于對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進行嚴格分析批判的基礎上,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建立在對非馬克思主義理論批評的基礎上的,這就從源頭上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發展著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也曾經多次強調,不要把自己的思想當作僵死的理論,他只不過是為大家提供了一個觀察世界的方法罷了。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衰史,也說明了在具體實踐中應該如何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的關系問題。如二十世紀初剛剛建成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國家蘇聯,爆發了強大的生命力,在短期內就為國家積累了雄厚的物質財富,并靠著強大的物質積累,最終戰勝了野蠻的德國法西斯,獲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綜觀蘇聯在前期取得巨大成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下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自身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在于前期的蘇聯對于當時思想領域存在的非馬克思主義思想并沒有采取完全禁絕的態度,而是執行了一套比較寬容的政策。但二戰之后的蘇聯,隨著國家實力的進一步增強,逐漸強化了在思想領域的控制,對于一切非馬克思主義思想都采取了極端的政策路線,甚至發展到對非馬克思主義思想人士殘酷迫害的程度,逐漸導致了非馬克思主義在其國內思想領域的徹底消失,馬克思主義成為了占據意識形態領域的唯一思想,在隨后的時期內不斷走向封閉、僵化,教條化的馬克思主義最終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失去了生機和活力,并最終導致了蘇聯1989年的解體。而對于中國來說,在處理馬克思與非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上,也走過一段曲折的道路,并為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在思想領域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同時,走了一條與其他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相互并存的道路,因而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敵人,最總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建國后,我們黨在思想領域堅持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促進了建國后經濟領域和文化領域的雙繁榮,但之后,隨著反右斗爭的擴大化,其他持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人士相繼被打成右派,非馬克思主義思想也逐漸在中國絕跡,單一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也逐漸走上了一條僵化、教條、缺乏創新的道路上來,并最終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發生,給黨和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正是在危急關頭,十一屆三中全會及時廓清了人們思想和認識的誤區,再一次解放了當時人們的思想,重新認識了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而使馬克思主義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并創造性地形成了適合中國特色的發展中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重要理論,指導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大步前進。
可見,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對待非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上,一味粗暴對待,甚至視其為“反革命的毒草”,而加以剿殺的行徑,絕對無益于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發展,而應以一元化的指導思想整合和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和文化追求,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此外,在與非馬克思主義的相處中,還應避免出現另一種傾向,就是全盤接受的思想。無疑,非馬克思主義思想中有其科學合理的一面,但更多地卻是一些錯誤的、極端的思想,如自由主義思想中的極端個人主義,否認黨和政府的領導,追求一種脫離社會秩序的極端個人自由,如果任由發展,絕對是對社會有害的,此外,還有普世價值觀念,追求一種脫離國家、民族的普遍價值,而其本質其實是西方資產階級妄圖對我發動顏色革命的思想工具等,對于這些非馬克思主義思想,則是我們在意識領域一定要加強斗爭的對象。
總之,在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上,我們一定要秉持科學合理的態度,這是建黨91年來我國革命、建設、改革所取得的一條基本的歷史經驗,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少走彎路,多取得成就。
(作者單位:河南省平頂山市)